2020-05-29 23: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老资格的丰州

 

  

 


  未有泉州,先有丰州。

  这是早些年“五县”(即今泉州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还没有泉州的时候,就已经有丰州了,丰州的资格很老。

  那么,何时有丰州呢?

  这要追溯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其时改南部都尉为建安郡,并分出侯官县的南部、西南部,建置东安县,治所就在今天的丰州。《丰州志》显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东安县改称晋安县。南朝(梁)时再改为梁安县。梁天鉴期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为全省三郡之一,丰州为郡治所在地。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安郡为南安县,治所仍在丰州。唐武德五年(622年),置丰州。贞观九年(635年),并丰州入泉州(此“泉州”乃今之福州,治所在闽县)。唐嗣圣初年(684年),置武荣州,管辖地域涵盖今之漳州、厦门、泉州、莆田,治所在丰州(其时丰州为南安县城,因此南安有“武荣”的别称)。唐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的“泉州”改为闽州,武荣州则改称泉州,治所在今鲤城,泉州建制自此开始。显然,比起丰州,泉州无疑是“晚辈”了。

  如上所述,早在1700多年前,丰州就已经是县的治所。之后,它又被“提拔”为州郡之城,管辖的范围几乎占了福建沿海的“半壁江山”,即包括现在的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而当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南安县政府所在地移到溪美,丰州的“级别”骤降为乡镇,面积仅剩下50多平方公里,落差非常之大。

  曾经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丰州,如今已归于平静。除了一些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外,鲜有人会想到,这个小镇,当年的衔头曾经那样显赫。庆幸的是,丰州虽然地位“一落千丈”,但没有因此沉沦。这里依然充满生气。过去的许多习俗、传统仍在沿续,如闽南的音乐、戏剧、拳术、灯会、建筑、小吃等。特别是,文化遗存异常丰富,有不可移动的文物67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市级10处)。其中九日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六朝古墓群、莲花峰摩崖石刻、石亭寺、陀罗尼经幢、慈济宫、韩偓墓等,遐迩闻名。

  九日山,西峰海拔约90米,东峰海拔112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古代遗迹众多,备受青睐,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突出之处在于,“山中无石不刻字”。仅宋、元、明、清留下的题刻就达70多处,那些“祈风送舶”的石刻,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泉州悠久文化的珍贵历史古迹。其次,历史名人众多。南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佛经。唐代姜公辅、秦系、韩偓与欧阳詹“四贤”,有的长年隐居,有的经常登临此山。姜公辅,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仕唐位居宰相,后因言忤德宗,被贬为泉州别驾,病逝于九日山中。秦系乃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名士,超凡脱俗,官不当,到了福建,客居南安13年,隐居九日山25年,与姜公辅朝夕相见。欧阳詹,唐贞元二年(786年)与韩愈同登“龙虎榜”(欧阳詹名列第二,韩愈第三),为闽南历史上最早的进士。韩偓(约842—923年),陕西人,才华横溢,享誉晚唐文坛,被誉为“一代诗宗”。

  六朝古墓群,分布于旭山村、西华村、桃源村附近的狮子山、皇冠山,既有西晋、东晋、南朝的墓葬,也有隋唐时期的墓葬。两晋与南朝的古墓,大多为卷顶砖室墓,唐墓则有土坑与砖室两种。砖室墓分别呈长方形、刀形、凸字形等状。墓砖纹饰多样。出土遗物多为瓷器。纪念墓砖有太康五年(284年)、咸康元年(335年)、咸安二年(372年)、宁康三年(375年)、太元三年(376年)、元嘉四年(427年)、天鉴十三年(514年)。此外,还先后出土铜质部曲将印与阮咸图案花纹砖,均为福建省首次发现。丰州六朝古墓群,保留了一个重要史实,即泉州地区乃当年衣冠南渡、移民的主要聚居地。

  陀罗尼经幢,竖立于桃源村桃源宫(又称唐王宫)内,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八角形,高7米、宽1.5米,分7层。1层双龙戏珠,2层、3层浮雕佛像,4层、5层刻有文字咒语,6层、7层出檐飞天,幢顶为葫芦状。整座经幢造型完美,构筑精良。相传唐僖宗年间,威武将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奉命入闽,僖宗特赐予太宗李世民圣像一帧。傅实到了丰州后,选在莲花峰下桃源村建造唐王宫,供奉圣像。宋代,丰州佛教盛行,出现一种为亡灵竖经幢的习俗,即冀望死去的亲人能在天国享乐。经幢有纸做的、布裁的,摆满唐王宫,但都只能用于一时。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丰州城内有个富豪死了,其妻陈二十二娘在唐王宫建造此座7层的陀罗尼经幢,因为是石构的,至今保存完好。它的存在,充分证明,历史上以丰州为中心的泉州地区不愧为“泉南佛国”。

  石亭寺,原名圆通寺,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莲花峰,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3间,重檐歇山顶。石亭取宋代诗人戴忱咏莲花峰的“一莲花不老”之意,又称“不老亭”,为南安县知事、饶平人王冕所建。原八角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改为方形,重檐歇山顶。石亭北侧依山势筑两层阁楼。上为曹洞祖师堂,下为栖禅小阁。山上茶园层层,所产绿茶,闻名海内外。关于此茶,山中有一方宋代的摩崖石刻作了记述:“嘉泰辛酉(1201年)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寺,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可见,丰州莲花峰产茶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就已十分悠久,且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确不同寻常。

  慈济宫,“武荣慈济宫”,祀奉保生大帝吴真人。始建于南宋,地点在丰州南门桥下。旧址在鼓楼西丰乐铺。明嘉靖年间毁于火灾,之后另择“水出莲花”之所,移建于今址武荣铺(南门街)。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武荣慈济宫为三进,坐东朝西,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飞檐翘脊,双龙腾飞,脊中竖有葫芦,是典型的民间神佛寺庙建筑,古色古香。

  韩偓墓,位于环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阳。据说韩偓幼时非常聪明,10岁那年,其父韩瞻为连襟(也是同榜进士)李商隐赴梓州任职饯行,他陪在身边,居然即席赋诗赠送姨夫,令满座皆惊。李商隐则称赞小家伙的作品“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后来入朝为官,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国家管理财政的官署)副使、翰林学士。唐末因避祸携族人入闽,辗转之后,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到了南安。途中,目睹山川凋零,“村落皆空”,曾作七绝一首,其中“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反映唐末战乱的悲惨现实,堪与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提并论。韩偓性喜山水,于丰州葵山下的报恩寺旁建房舍,时称“韩寓”,自号“玉山樵人”。因周边种植杏树,其所在地又名“杏田村”。期间,他下地耕种,上山砍柴,写出了不少富有现实意义与地方色彩的诗篇,如“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海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梁龙德三年前后(923年前后),诗人病逝,威武军节度使捡校尚书左仆射傅实为其营葬。韩偓墓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坐东向西,陵丘呈“凤”字形。立有墓碑,上刻“唐学士韩偓墓”。 两侧分别有石羊、石虎,以及四尊石翁仲。当地颜氏村民,信守承诺,世世代代护卫韩偓之墓。此墓至今仍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周井,即周井铺。丰州历史上曾有过两座古城,周井铺是其中之一。当地流传过一句话:“先周井,后丰州;有丰州,才有泉州。”可见周井铺的历史比丰州还要悠久。有专家认定,周井铺是东汉末年北方移民的聚居之地,人口多了,才建丰州城。此说虽无定论,但那块刻有“周井”二字的清代石碑,就其承接性而言,或许能在某种意义上,透露些旧日的信息。况且,“铺”多为北方人所用,周井铺很可能是当年北方移民取的名。再说,周井铺在丰州北门外,正说明它与丰州城毗邻,出现的时间则要早些。

  上面列举的众多古迹,是丰州珍贵的文化宝藏,值得人们参观。这里的古街乃丰州历史的遗存,也应该去看一看。

  丰州古街位于泉州母亲河晋江北岸,离南安市区16公里,距泉州城区仅5公里。这个地理位置说明,丰州与泉州,紧挨一起,当年确定州郡所在地时,二者的条件差不多,均系上佳对象,谁被选中都属于意料之中的事。历史对此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让丰州“捷足先登”,泉州随后“取而代之”。不过,时至今日,泉州(2017年)古城保护规划,明确地将丰州古街列入其中,说明两地本是“一家”。

  对于丰州古街,当地宣传媒介作了这样的介绍,说是漫游其间,可以收到“一镇识闽南,一天历九都”的效果。口气虽然大了点,却也并非瞎吹。丰州古街具有悠久的历史,充满闽南文化韵味,确实能给旅游者以丰厚的收获。

  丰州古街,以燕山街最出名。长度约500米,南北走向,分上(顶)下街。据说,武荣州的官道从这里经过,历史非常久远,以致于人们无法确定它起始于哪一年。然而这条曾经“阔”过多时的老街,旧日的繁华盛况并没有留下多少。惟有街的宽度,自古以来从未改变过,还是老样子。沿街两旁,红砖厝比比皆是,一角一落,一砖一瓦,都散发出浓浓的“古早味”。不同的是,旧时的店铺关了,成为住家,闹市也就变为静巷。

  老街的黄氏家庙,乃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建于明初,堂号燕山,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南安的名祠之一。其先祖封诰黄忠勇(答剌真),元大都燕京顺天府大兴县人,举进士,入闽后累官南安达鲁花赤(蒙古语,即地方最高长官)。在职时,“尊于立法,德惠于民”,深受老百姓爱戴。继而“入籍南安”,复故氏黄。病逝后葬于狮子山。他的子孙遍及八闽及海内外,总人口超过10万。黄氏家庙为三进十间张结构,面积8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古朴、雄伟、壮观,正门的对联写道:“祖孙父子兄弟连登科第;诗书礼易春秋备选经魁”,显得豪气十足。大堂四周,竖立102根立柱,就像是精神抖擞的卫士,拱卫着这座不俗的家庙。至于它的创意,很可能是受泉州开元寺(亦称百柱殿,实为86根柱)的启发而来。

  丰州的另一著名家庙为傅氏宗祠,与桃源宫相毗邻。唐光启元年(885年),傅实领兵驻扎于武荣桃源(今丰州),其府邸先是建在泉州仁风门外,后迁至丰州周井尾。历经变迁,府邸成了宗祠,是南安历史最早、传承时间最久的一座。大门上的楹联写道:“严野传家三篇简在;泉山开府一剑南来”。说明此乃闽南傅氏的发源地。正堂上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题赞,还有民族英雄文天祥题赠傅实后裔傅定保(曾任漳州路学正)“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匾额。

  老街南门井头角,有口古井,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深9米,条石砌成,上部为六角形,底部方形,井盘由两个半圆形石雕组成,井边的石碑竖写4个大字“甘棠新井”,乃明代南安县令丘凌霄所立。这口名为“新井”的古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井水清冽,仍为老百姓所饮用。

  顶街南端,有一栋晚清时代的建筑,上下层皆是店面,曾经入驻丰州邮局。邮局是舶来品,当时刚传入中国不久,泉州一带还比较稀罕,而丰州得风气之先,走在前面,可见其接受“现代化”的历史比较早。

  老街还有许多古迹,如丰州书院、南邑城隍庙、长寿宫、长寿门遗址、孝子亭等,但也不乏新气象,“丰州小灯塔”就是其中之一。原先这里是座荒废的古厝,经过改造成了村民、游客学习的课堂。室内的桌子由旧门板铺就,书架用废弃的栈板做成。上厅为陈列室,摆满书藉、杂志,还有茶壶、茶具,供人自行取用。中间是天井,下厅墙上钉着一扇扇木门,象征“千门万户的古城”。

  走过丰州老街,笔者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即该如何称呼丰州?现在人们都叫它“古镇”——历史悠久的镇。似乎也说得过去。但细究起来,丰州作为郡州县所在地,长达1700多个春秋。蜕变成乡镇一级,只有80余载。因此,称之为“故郡”“旧县”,或许更合适些。当然,此说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而已。

走过丰州老街,还听说,南安市有关部门正在为它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甚至觉得应该早报。因为,就其历史上长期所处的显赫地位,以及至今留下的丰富文化遗存,都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选自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