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井坊”:百年风韵今犹存
林 盛
玉井坊
福建省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郑氏大厝——玉井坊,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朱熹诞生地,百年风韵,至今犹存。
2010年8月8日,国家文物局专家到厚丰村玉井坊进行实地考察,认为该建筑群是一处文物价值高、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在闽中地区较为罕见。
厚丰村为丘陵谷地,连绵起伏的山峦环绕四周,西北部五条山脉延伸至村落,形状如五把金交椅呈半圆形排列,雄峙东南。七个土丘按北斗星阵分列村落之中,呈七星落洋之势。
该地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其中,玉井坊走出二位进士、十二位文秀才、二位武秀才,历代取得功名者可以站成长长一列。
玉井坊建于清乾隆末期至嘉庆中期,历时10多年建成,占地44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一座正厝、一座扶厝、二壁舍、二厢房等组成,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做工讲究,功能齐全,是集闽南、客家、江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又极富个性的闽中乡土传统古民居。1999年,当地村民自发组建玉井坊保护理事会,聚资修缮。2001年,福建省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玉井坊三厅堂门前两侧各矗立着1根高10米的用石材凿成的旗杆。据悉,这是身份与荣耀的一种标志。
古代民居通常会在门厅正门两侧蹲踞一对威武的石狮子,玉井坊却将石狮子的位置让给两只青绿色的马鞍形石门枕。门枕雕刻的图案,一边为“鹤寿松龄”,另一边为“竹鹿同春”,古朴大气,有汉代砖雕的风格。
玉井坊平面成长方形,四角围墙为弧形。主体由正堂、二堂、三堂、横厝和壁舍及九个过水亭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居室内,按不同方位和坐向设立18个厅堂,有相对独立的文武活动区、女眷生活区、宾客休闲区、财务档案区、生活资料储存区,还有数个工具房、契库、卫生间等,建筑功能十分齐备。出入玉井坊只有一个大门和三个小门,具有较强的防御性能。
正堂有两层楼,楼上可以看见附近的田野和民房。值得一提的是,正堂前檐轩顶木雕和扶厝一、二层大厅山墙和梁架雕花,采用工艺复杂的镂空雕手法,线条流畅,技法娴熟,堪称一绝。正堂大厅前有个天井,光线主要来于此。整个建筑群大量采用石构件,瓦屋全部用养砖(即薄砖)铺垫一层,再盖上五层瓦片。砖头用人工磨砺,衔接紧密,虽经200多年风雨和多次冰雹袭击,至今仍滴水不漏。
玉井坊正厝三层结构,梁柱巨大,高大雄伟,在福建古民居中比较少见。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五级台阶,设垂带、象眼。檐顶为弓形轩,出斗拱承托檩子与屋架。正堂里高悬三方匾额,“贻谋燕翼”是玉井坊落成时,郑孔时为其父所立;另两块“五代同堂”和“操冷冰霜”,分别为咸丰五年(1855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御赐。可惜,这些匾额在“文革”中被毁,现在所见均为仿制品。
玉井坊在张扬古代建筑庄严、肃穆一面的同时,没有忘记向人们展示其极具人性温馨和柔美的另一面。
晴好天气,走进玉井坊,但见阳光撒满门庭。门庭处于西南角,不在玉井坊的中轴线上,朝向也异于主体建筑。从建筑设计理念看,它营造阴阳媾和、刚柔互补、五行相生的人居环境,以祈达到财丁两旺、富贵双全的愿望。门庭重脊悬山顶,三架梁,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中间是两扇对开的红豆杉大门,左右赭红色的门墙中上部镶嵌秀丽别致的圆窗,如一双会说话的明眸。整座门庭像一只温顺的花猫趴在地上抬头对人凝视。
门厅正对面带有照壁性质的南墙砌墙帽重脊,墙中央大书一个黑色“福”字,旁书一联“坐对贤人语,家藏太史书”。门厅两侧屋顶的挡溅墙彩绘中分别嵌进“学忠孝事”、“读圣贤书”等文字。正厝正堂三层东西花楼窗额上,分别横书“文章华国”、“书礼传家”,充分展现主人的崇儒风尚和精神追求。
溢彩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