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悲惨 所以感恩
——福州长乐感恩村的故事
赖 晨
感恩村九落里
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感恩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18姓2000多户人家,近300年历史的古民居“九落里”,还是几百个海军精英的故乡。
现有的7300多人中,郑、曾、陈、林四姓村民约占70%。感恩村名的变迁,多与上述姓氏有关,特别是郑氏、曾氏和吴氏。
感恩村早先叫“梅村”,后来称“坦村”、“惨村”,最后叫“感恩村”。
古时候,这里距大海不远,地势低洼,河沟纵横,池沼星布。村旁水畔是一片片梅林。寒冬腊月,梅花盛放,“梅村”因此得名。梅村郑氏与华源村郑氏是同宗,都尊称肇基者为“梅村公”,并在村里郑氏宗祠灵龛内竖始祖牌位。清朝中叶,村里有一叫林大成的读书人举于乡,第二年中进士,后出任长汀县教谕(教育局长)。他平素酷爱梅花,虽然那时村里的梅林已荡然无存,但他缅怀先人沿水植梅的风雅往事,憧憬梅林再现,晚年便将“梅村”延为自己的别号。
梅村后称“坦村”,也与郑氏有关。郑氏是该村的最早主人,至今已繁衍400多户。远祖在梅村发两支,哥哥郑允坦定居梅村,为今日感恩村郑氏始祖;弟弟郑月江择迁华墩,为今日华源村郑氏始祖。郑允坦的裔孙为纪念始祖允坦公,便以允坦之“坦”作为村名,改梅村为“坦村”。人们从旧时的文卷、阄书、契约、碑刻、墓牌以及近邻诸姓族谱中,不难找到这里曾用“坦村”之名的证据。如1917年李驹主纂的《长乐县志》就有关于“坦村”的记载:“吴文煌,字迎侯,坦村人。”
坦村后称“惨村”。传说,明末,因朝政糜烂,官吏贪腐,防汛松懈,海堤失修。有一年,中秋后三日夜间,海潮突入,声若雷鸣,淹没滨海田园与村庄。地势低洼的坦村,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因此被呼为“惨村”。
另一种传说与一场流血惨案有关。古时,坦村章家出富翁,有一财主,富甲全县;周家出官员,有一读书人,在京城做了大官。一日,村里来了一个肩挑虾米担的福清小贩,在章家厅堂售卖时,偷了垫桌脚的古钱,被章家割了耳朵。小贩回到福清,向族人哭诉。此事传到京城,福清籍京官听闻,愤极,谎奏说:“长乐坦村出了海盗,欲谋反,捉了人便割耳朵。”朝廷便派兵剿灭。在京的周家官员恐乡人遭难,派人赶回报信,但来迟了一步,官兵们已向所谓的“海盗”即村民们开了杀戒。村民死后被扔进一口大池,满池殷红。这口池坐落于郑厝里与娘宫里交界处,占地两亩多,至今还在。坦村经历了这场血案,被叫作“惨村”。
惨村今名“感恩”。究竟“感”谁之“恩”,众说纷纭。一说感朝廷赈灾之恩。明嘉靖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长乐大旱、大疫,田多旷种。民取草根树皮而食,时有饿死之人。朝廷闻奏,即派巡按何维柏赈灾,调粮济急,人赖以苏。村民们感赈灾之恩,遂改村名“感恩”。一说感戚家军平倭之恩。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初二日,1000多名倭寇由竹田岭、梆上岭二路侵犯三溪村,觊觎县城。“惨村”秀才曾汝鲁等率当地民兵断桥御之。古县村举人石震等人领古县、下村、青山下三路民兵来援,终将倭寇击退。后来倭寇又屡屡袭扰,村民不得安宁,盼望官兵前来清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倭寇屯福清,闽浙副总兵戚继光率兵剿灭,歼敌甚多。此后屡战屡捷,倭患渐息。村民感激戚家军平倭之恩,改村名为“感恩”。
感恩村最值得称道的是建于雍正八年的“九落里”。进入这座古厝的大门是一个广场。走过广场,是宅院的大门。大门内,九座三进楼房连为一体,“九落里”因此得名。
“九落里”祖堂的神龛也建于雍正年间。“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九落里”人将神龛四周砌上砖墙,让破“四旧”者难以下手。二进大厅壁上有精致的木雕,“九落里”人用薄板遮住,再刷上石灰,保护起来。12面清朝时期传下的精美的木屏风,有当时的长乐进士写的贺寿词,以及山水风光图景,“文革”时也被装进大箱子,藏匿起来。
“九落里”为曾巩后人所建。这里住的全是曾姓人家,属福州“南丰曾”一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任福州知州。在他任上,福州“山海安谧,千里晏然,里闾相安,粟米丰羡”,深得好评,后人在福州乌石山西麓建南丰祠,以纪念他的政绩。元代,“南丰曾”一支搬至长乐,繁衍至今。
“九落里”近代出了四代海军,且都有所建树。
第一代,以曾尊士和曾尊省最为著名。前者曾任海军陆战队第一混成旅步兵第二团军事委员;后者曾任海军陆战队第一旅第一团第一营营长、编遣办事处少校课长。
第二代,以“八骏”为代表。第一“骏”曾光时,马尾船政后学堂管轮第二届毕业,长期在海军服务,后做盐务。第二“骏”曾光世,马尾船政后学堂第五届管轮班毕业,曾任海军一等造械官。第三“骏”曾宗巩,从天津水师堂驾驶第四届毕业后,历任福州海军制造学校校长、海军部司长、烟台海军学校校长,少将衔。第四“骏”曾光亨,从天津水师学堂第六届驾驶班毕业后,任民国海军部军务司科员、科长等职。第五“骏”曾万洛,海军讲武学堂毕业,曾任海军陆战队一排排长、二连连长。第六“骏”曾万里,曾任中国政府驻东南亚盟军总部联络参谋、中国驻盟军统帅部海军联络官,海军少将。第七“骏”曾万青,1920年毕业于烟台海校12届驾驶班,“海筹”舰鱼雷副,但英年早逝。第八“骏”曾光松,南京海军军医学校毕业,海军医院和军舰上医生。
第三代,曾国晟,1917年考入福州海军学校航海班,后转至上海吴淞海校学习,曾任海军总司令部第六署署长,海军少将。曾国麒,曾任国民党金门海军司令,海军少将。曾国权,1950年参加人民海军,长期在北海舰队青岛基地工作,军衔至海军大校。
第四代,曾国晟儿子曾兆钰,抗战中进入海军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曾兆钰一直在大连海运学院执教,是颇有名气的船舶电工教授。
北宋熙宁年间,福建观察使苏舜元数次巡视长乐,了解灾情。在感恩村路旁发现的高约18.3米、宽70厘米的“苏公之泽”题刻碑,佐证了感恩村村名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