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满城 仙游香樟
陈国孟
三楼古樟
樟树,别名香樟,乃仙游县“县树”。虽说它没有梅花的暗香浮动,桂花的香飘十里,丁香的香气袭人,玉兰的清幽芬芳,但常年喷香吐绿,别有一番韵味。
仙游民众有爱樟、植樟、护樟习俗。香樟树冠硕大,枝叶稠密,四季常青,犹如一把大绿伞,荫庇过往行人,且其独特香气,有驱虫,净气功效。仙游人对香樟情有独钟,把它作为风水树、纳凉树,广而种之。时至今日,据统计,全县种植香樟的面积近4000亩。
南宋名士舒岳祥《樟树》一诗:“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把四季碧如春的大樟树刻画得栩栩如生。其实,香樟是一种长寿树,一般树龄可达几百上千年。龙华镇金沙村一株粗大的古樟,为唐天宝年间阮氏先祖阮鹏所植,树高18米,主茎周长5.88米,树冠覆地600多平方米,人们昵称为“千年古樟”,1989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大济镇垅溪村垅底也有一株“人字樟”, 高20多米,树围5米多,主茎有2个头,在3米处两株合成一茎,尾茎形成一个人字形,故名“人字樟”,1983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石苍乡济川村云潭樟仓1株樟抱榕树,中间为榕树,两旁周围为樟树,恰似“一身两臂同根生”,故称“合欢树”,1989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盖尾镇芹林村两株古樟,相传是仙游籍状元林济孙于元朝至正元年中状元后栽植,至今茂盛无比。包括以上4棵古樟,仙游县境内共有41株古樟名木。
一株古樟,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屹立金沙宫前的“千年古樟”,主茎表皮斑痕密布,树墩裂开大口,如同一条张口的巨蟒。相传,这棵古樟长在风水宝地“蟒蛇穴”之间,是金沙村阮氏先祖在阮里山南麓择块地植的风水树,阮代后人视这棵古樟为“始祖树”,世代加以呵护。如今这棵千年古樟依然枝繁叶茂,焕发活力。游洋镇梧椿村吴氏宗祠东边小山坡上矗立着一棵树干底部中间有个大洞的古樟,树龄达1000多岁,树高46米,胸径323厘米,树冠庞大,根脉纵横,枝叶繁茂,大有遮天盖地之势。树干需六七个人手拉手才勉强合围。据说,树干上那个大洞,可以容纳一个大桌子,供当地村民烧香拜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迷信的淡化,这个洞越来越小了。可见,古樟也“与时俱进”。大济有一棵人字“雄雌樟”。原本是分开的两棵树,日子久了,交合成“人字樟”。之后,一则雄雌樟交合的故事也随之流传开来。说是,一个中秋夜,皓月当空,秋风送爽,有位老农引水灌田荷锄归来。当他走到那两棵樟下时,一声欢愉响起,只见那两棵樟树瞬间紧紧拥抱,交合在一起了。见此情境,老农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连忙跑回村子。第二天,全村男女老少纷纷跑去观看,都说:“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人间奇迹啊! ”
仙游民众在种植樟树过程中,还出现许多有趣的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石苍乡济川村云山书院之后,一棵植于唐宋之交的樟树,树干分为二杈,向上继续生长。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竟然从分杈处长出一棵榕树。据说,这是一只飞鸟的杰作。它含在嘴里的榕树种子不慎滑出,落到了樟树杈上,而后慢慢长大,形成不离不分的“樟抱榕”奇观。共生树,是大自然常见现象。奇特的是,这棵“樟抱榕”树高达28米左右,胸围18米以上,冠盖近30米。如此硕大“樟抱榕”全国仅发现两株。物以稀为贵,如今它已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被编入《中国旅游奇观》一书,成为仙游县的“生态地标”,每天都吸引一拨拨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香樟,系国家Ⅱ级保护树种,全身是宝,不仅树干、树叶、树根可提炼樟脑和樟油,利用价值很高。其材质上乘,耐腐蚀,花纹美观,质地细硬,不易变形,是高级家具、工艺美术、雕刻及制造船舶珍贵用材。仙游县有丰厚的樟树资源,为仙游“艺都”等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来源。
仙游香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