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0 11: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家年

 

古井里的历史烟云


王家年


古井1.jpg

虎丘古井

一口古井,沉淀多少历史烟云;一口古井,怀着匹夫之责,却载不动许多愁;一口古井,心系天下苍生,可掩映方寸之间的霞光云影。

人们离开家乡外出,通称为“背井离乡”,可见井之重要。中国最有名的井是“王府井”,最神秘的井是“阴阳鱼井”,最传奇的井是“扳倒井”。“井”的传说和“井”的地名很多。我印象最深的如“杭州龙井”、“虎丘古井”,井成为一种文化戓一个符号。

明人屠隆的《龙井茶》诗句:“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一杯入口宿酲解,耳畔飒飒来松风。”他赞诵龙井茶,更夸龙井水。

龙井,本名龙泓泉,又名龙湫,是个圆形泉池,位于杭州西湖西南。龙井泉池环以精工镌雕的云状石栏,泉池后壁是古朴的叠石,泉水从叠石下石隙中涓涓流出,汇集龙井泉池后,经泉池下方通道流入低处的两个相连的长方形水池,注入玉泓池。

龙井泉发现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西晋葛洪曾在此炼丹。明代时,井口发现一片投书简,刻有东吴赤乌年间向“水府龙神”祈雨的祷文,可见龙井泉闻名于世已1700多年。民间相传龙井泉与江海相通,有龙居其中,故名龙井。苏东坡有吟龙井泉诗:“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北宋秦观的《龙井记》写得更是生动、深沉,曰“惟此地蟠幽而居阳,内无靡丽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道者,则其为神物之托也,亦奚疑哉!”

虎丘古井有三处,都是闻名遐迩的名井。第一处在山门前,叫虎丘双井,井圈上没有刻字。查资料才知,虎丘山得名与此井有关。据说虎丘像一只趴着的老虎,屁股朝天撅着,虎丘塔是尾巴,高高翘起。山门两侧的黄色山门墙是虎耳,门前的这对井便是虎眼了,难怪井圈不着一字,虎目圆睁。

第二处在二山门后的左侧。井边靠墙立着一块巨型鹅卵石,上书“憨憨泉”。这是有故事的,憨憨是梁代著名高僧,患有眼疾,虎丘山的方丈可怜他,收他做一名挑水和尚。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累,就坐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他的眼疾,这口井便被取名为“憨憨泉”。

第三处在剑池上方。对着致爽阁的大门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因桥面上有两口井,故名“双井桥”,又名“双吊桶”。据传,春秋时的美女西施,在吴王陪同下,常以井为镜,对着剑池梳妆打扮,双井故又被称为“鸳鸯井”“夫妻井”。另一处也称陆羽井,真名第三泉。那是一处泉水,并无井圈,和剑池、白莲池连成横线,与三处井组成的纵线在双井桥处相交。

石头砌成的井护栏,四四方方,像护卫,呵护井,守着水源不被污染。一块镂空雕的石板在护栏左角边,成为天然地漏。石板下是下水道,沿街每家每户的下水道与河滩相沟通,从河滩驳岸边泄水入河。正圆形的井壁,宽敞、透亮,伸头一探,洞里乾坤,有棱有角的青砖错格堆砌勾勒出圆弧样的井壁。这样堆叠的设计,利于水的渗透。

井有自净的功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井华水视为一味药。“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并非只有李时珍对井华水的医疗价值有认识。敦煌遗书中也有这样的叙述:“人面欲得如花色,以井华水。”

井在古代遇干旱季节,可作为灌溉良田之用。井还是古代园林绿化用水的重要水源。清代《金鳌退食笔记》载:“枣有弱枝、密云、璎珞诸种,甚甘脆,食则浆流于齿,每岁八月初,收枣于锡瓶,封口悬井中,寒冬取出用,如初从树摘者。”仲秋摘枣,藏于井中,至寒冬新鲜如初,井的保鲜作用可见一斑。

水是生命的源头,大小的江河湖海是血管,井是蓄水深池,通过经脉骨骼,慢慢渗透,在大地上,烙上生命的印记。沿用至今的一口井,是活的文物。古井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建筑。向下搭建,一层一层,一座倒金字塔,塔尖流出宝贵的水资源。

一口古井遗迹,把历史馈赠的遗产造福于民,世代供人汲取,流淌成风俗,演化成哲思,浇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龙井泉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风篁岭上,是一个裸露型岩溶泉。.jpg

杭州龙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