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16: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龙泉寺的前世今生

黄益群

 

长乐龙泉寺1.jpg

龙泉寺

 

长乐沙京乡莲花山,有卧牛、仙冠、贵品、莲花、云梯五峰。这里古木参天,藤萝密布,曲折的山崖与深深的幽谷,峥嵘嶙峋,各甄其妙。当晨曦折射入密密匝匝的山林,细密、微缈的光线似幻如梦,“五峰岚横”就成了吴航十二景之一,其“灵秀之气”令清乾隆时的长乐县令贺世骏流连不已,他的七律《五峰岚横》:“谁遣巨灵凿混濛,五峰矗立峙苍穹。翠微断处云根合,碧落涵来练影通。雨霁霞光浮叠岫,风高瑞色淡遥空。参差入望阴晴异,指点青青飘渺中。”道尽这奇幻之美。

驰名闽中的佛寺——龙泉寺就掩映在这一片苍翠的林壑中。龙泉寺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至今留存于寺的《龙泉重兴碑记》有载:“寺肇自梁承圣三年,原名西山”,然而直至唐代,西山寺都没有留下任何史料与历史遗迹,到了百丈禅师怀海落发于此,这里的情况才为人所知。

怀海禅师原是太原王氏,“远祖以永嘉丧乱徙于闽隅”,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出生于沙京石马村,俗姓王,名木尊。传说怀海禅师年幼时,哑不能语,他的祖母带他到西山寺后立即开言,返家又哑,如此反复,家人亦觉不可思议。一日,母亲再带怀海入西山寺,怀海指着佛像问母亲:“这是谁?”母亲回答:“这是佛”,怀海应道:“看它与人一样,我将来也要做佛”,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就这样奇妙地定下终生情缘。

怀海自幼喜游访寺院,寺中住持也喜欢怀海,经常授以经句,怀海因此学习文字,他诵读《金刚经》,无师自通,一目了然。10岁时,落发西山寺,拜慧照和尚为师,法名怀海,从此刻苦钻研佛学。一天,慧照令怀海往井旁洗布,没想到,怀海很迟才归来,慧照盘问其故,怀海说是自己贪看青黄二龙在井口游戏,不舍离去,他用钵盛二龙给师父看,慧照惊异不已。

《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并序》记载怀海西山寺落发,跟随慧照师父,到南岳衡山,在法朝律师门下受具足戒,又到安徽庐江遍阅浮槎寺经藏,“不窥庭宇者积年”。为了研读经书,怀海专心致志,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怀海云游到江西洪洲新吴,拜马祖道一为师,因为怀海所住的地方岩峦险峻,所以称之为百丈怀海。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依靠寺院经济和广大信众供养,一直是僧伽团体恪守的教规。随着僧人的增多,特别是唐中叶以后,对佛教特权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致使僧伽衣食供给越来越困难,佛教中的法相宗、天台宗等因此迅速没落。面对这样严峻形势,百丈怀海对禅宗进行了改革,制定与施行了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宗旨的《百丈清规》,使得禅宗在众多佛教宗派日渐衰微的趋势下,焕发出勃勃生机,《释门正统》记载:“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调之清规”。

一天早饭后,百丈禅师跟往常一样和大家一起出坡,“出坡”是禅寺自定的集体劳动的口头语,意即上山下地劈草、种树、砍柴、整畦、播种、浇水、上肥、收摘等,百丈禅师带领着大家,身先士卒,谁也不敢偷懒。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传来寺里“咚、咚、咚”的饭鼓声,百丈禅师没有发声,谁也不敢放下工具,突然有一个叫知慧的年轻僧人却扛起锄头笑呵呵地走了。收坡后,众僧回到寺院,清洗干净后鱼贯而入斋堂,饭毕,只听得百丈禅师下令“上堂”,大家以为这下大事不妙了。

齐聚厅堂上,只听得百丈禅师问道:“未下收坡令便大笑而回的知慧,是对是错?”大家面面相觑,不敢言语。知慧一点也不慌张,他镇定自若说道:“我是寺院最年轻的一员,我一面挖地,一面做功夫,在观自己心地。上午干活卖力,不到晌午肚子就打鼓了,听到饭鼓声,好像听到了观音的命令,我就回来吃饭。所以,我并没有做错。”百丈禅师听罢,表扬知慧:“俊哉斯言!这就是为师平常所说的‘观音入理之门’,知慧在这方面已有了悟性。”

有关百丈禅师的传说还很多,例如:

有一年,百丈禅师回到了故乡长乐,驻锡西山寺,看到寺院颓败的景象,决意复兴。一天,来到福州一家木材行劝募,任他磨破嘴皮,老板就是不肯施舍,还百般嘲笑。百丈禅师也不分辩,他看到木材行后面堆着一大堆粗大的杉木,就提出购买,老板问几时起运?百丈禅师说马上运走,老板问,多少工人来运?百丈禅师声称自己一人而已。老板认为百丈禅师戏耍自己,于是反唇相讥:“这堆木材,如果十个和尚一月内能运完,我分文不要。”百丈禅师急忙道谢,转身走了。老板左等右等不见禅师再来,他再去看那堆木材,顿时目瞪口呆,已经一根也不剩了。

百丈禅师回到寺里,召集工人搬运木材,他们跟着百丈禅师来到井边,只见百丈禅师向井中招手喝声:“起!”刹那间,从水井中上来一根又一根的杉木,几十个工人一连十几天搬运,木材堆得像小山一般。师傅大喊“木材够了”,百丈禅师对着水井大喝:“停”,这时一根杉木刚好从井底露出水面,被禅师一喝,瞬间停止,永远留在水中。

修建西山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百丈禅师日理万机,为了解决粮食运输问题,命人在大殿后壁立巨石上刻一尊“流米佛”,左右分镌“皇帝”与“万岁”,借佛脐来运送米粮。佛像刻好后,白花花的大米就从肚脐中源源不断地流出,足够全寺僧众食用,不管人多人少,流出来的米都分毫不差。据说那米吃起来特别香,人们就叫它“香米”,可惜的是,有一天寺内来了很多游客,煮了三大锅饭还不够,眼看第四锅的水就要烧开了,从佛脐流出的米还没满,煮饭的寺僧嫌米流得太慢,便用火钳捅佛的肚脐,结果再也流不出米来了。

百丈禅师创建法堂,他在大雄宝殿内前后竖立16株双人合抱的大石柱,每株高6米,径围3米,重约4.5吨,这些笨重的大石柱用咒语竖立起来,记载在《龙泉重兴碑记》中。沧海变化,到北宋元符年间,有户曹参军林君然、泰兴令曾昇仲、节度推官方道辅题名刻字在石柱上。

百丈禅师主持西山寺后大为兴盛,寺僧达二三百众,他依旧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旨,而且身体力行,94高龄还与门人一起劳作,他的门人不忍他太劳累,就把百丈禅师的工具藏起来,百丈找不到自己的工具就没有出工,门人很高兴,认为百丈禅师可以好好歇息了。可是,一连三天,百丈禅师都没进食,门人只好把工具还给百丈禅师。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圆寂,享年95岁,谥号“大智怀海禅师”。西山寺因怀海而光芒四射,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备受唐朝皇帝重视,唐咸通年间,懿宗亲笔题写“龙泉禅寺”山门匾额,因为山中有龙泉溪从高山流过寺前,故称“龙泉寺”。

《龙泉重兴碑记》载:“懿宗赐名龙泉,称大丛林焉,厥后废兴不一”。五代天福年间,僧普明开拓寺基;宋淳化年间,乡人潘宗捐资修寺,治平年间亦有大规模修葺,有考古挖掘出的青石柱刻有“庚寅八月廿日”见证淳化间的大规模修缮。宋绍圣年间,有林户曹、郑建州、林龙图等文人来寺中赋咏,一时文风蔚起,寺庙为之兴盛。

明天顺初,寺田荒芜,寺院被毁,法堂沦为停柩场所,一片荒寂、萧疏景象。

明万历年间,知府陈玉、县丞叶时敏倡议修复龙泉寺,叶时敏的儿子叶有禄与住持僧隆琦着手兴建弥陀殿、观音堂等。

清初战火弥漫,龙泉寺毁,僧众离散,直到乾隆间,黄檗智幢和尚、鼓山常明禅师入主,龙泉寺才恢复往日光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里人李名健倡捐重建大殿及东西两舍各五间,大廊下分建伽蓝百丈庭等,长乐县令贺世骏倾力扶持,赋吴航十二景组诗,影响深远。

有了县令的引领与关注,龙泉寺声名与福州鼓山涌泉寺、福清黄檗寺鼎足而立。民国时期,龙泉再次式微。日寇侵略时,长乐沦陷,僧散寺墟;上世纪60年代,再遭“文革”之厄,一度沦为牧场,唯余大殿石柱立于荒草之中。

1983年,福州雪峰崇圣寺首座瑞淼法师,不忍祖庭道场长沦荒芜,率徒广禅进驻龙泉寺。瑞淼历经苦辛,清污除秽,不久示寂,广禅法师继志戮力,发愿使山门重新光大,为修复龙泉寺殚精竭虑,在爱国华侨的鼎力资助下,古老的龙泉寺再现蓬勃生机。

慕名来访龙泉,但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百丈楼、观音堂、客堂,斋堂、僧舍等,错落有致,殿宇巍峨。山门为1987年所建,高13米,宽10米,深8米,双层琉璃瓦,气势恢宏;中门上面有一青石门额碑,上刻有唐朝懿宗皇帝赐名“敕建龙泉禅寺”。进入山门,一片绿色园林映入眼帘,这是秉承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精神所栽植的桔树。沿绿丛而行,迎面就是天王殿,殿内重塑了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像,天王殿有楹联两副:

    见性明心牛卧山前常听法,

    修真悟妙龙藏井底永为灵。

   

    胜地喜登临观五峰毓秀,

    精蓝金鼎重承百丈传灯。

殿后有放生池,一池青碧可爱,锦鳞踊跃。沿阶而上大殿悬挂一匾“大雄宝殿”四字乃赵朴初所书。陆续兴建的玉佛殿、法堂、禅堂,遍布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潘主兰、谢义耕、蒋平畴、周书荣书迹。

数百年来,莲花山和龙泉寺,以秀丽的山林景色,雄伟的梵宇堂殿,神奇的民间传说,吸引文人墨客络绎前来,宋理学家朱熹曾来此并留下墨宝:“朝阳”、“魁龙”;明工部郎中邑人谢肇淛在《初夏同陈鸣鹤宿龙泉寺夜闻僧课有作》诗中写道:“漏转莲花心池寂,一天松霞满阶苔”,为名山古刹增色生辉,让后人吟咏不已。

 

长乐龙泉寺.jpg

龙泉寺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