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洞岩
厚重灵秀云洞岩
唐 颐
一
初识云洞岩,是在山脚下眺望主峰的时刻。那尊由几块巨石重叠、犹如老子打坐的天然造像,不禁令人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与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一样,又是一个“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朝春秋时期人物,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被尊为道教始祖,代表作《道德经》。据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于是,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但老子从不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君不见,无论是泉州清源山雕刻的老君岩,还是云洞岩天然的老君峰,老子皆乃端坐如钟,须髯飘飘,超凡脱俗,和蔼可亲,全无一丝傲慢之气。大凡伟人大都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吧。
当代一位著名的篆刻家、画家,在山下端详老子的天然坐像,顶礼膜拜,感怀万千。用了898个印章,以阴阳文相配,遁五行之规,把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刻入石章,形成独特风格,为云洞岩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
走进云洞岩,便走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廊。这里素有“闽南第一碑林”称誉,从唐朝五代至近代,许多达官墨客留下摩崖石刻多达200余处。文章道德之尽,诗词书法之秀,行楷篆隶草,琳琅满目。
最早的题刻为唐五代,仅留行书8字:许碏寻偃月子至此。刻于瑶台对面石壁上,字大近尺。据地方志记载:许碏、高阳人,累举不第,学道于王屋,周游名山洞府,足到处于悬崖峭壁人不及处题云,人皆笑为狂,后插花作舞醉歌,升仙去也。吾辈近观其字,遥想其人,揣测:可属云洞岩神秘的闽南第一洞天的开篇之作?
最富名气的应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人——朱熹与黄道周。朱熹题刻有“溪山第一”“石室清隐”及五言诗三处。这位南宋大理学家于绍熙元年(1190年)出任漳州知府,数次上云洞岩讲学。明嘉靖年间,有云洞岩洞主之称的理学家蔡烈,建朱子祠,崇祀朱熹。500年几经兴废,2008年重建,是一座仿宋建筑。祠内塑立朱熹雕像,匾额“朱文公祠”。
黄道周曾撰写千字文《云洞游记》,成为传世之作。他是漳浦人(出生地今属东山县),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也是儒家大师,书法大家。徐霞客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黄道周是闽南人的骄傲,遗憾的是,山中摩崖石刻未见他的文字。如今,景区山门的一块大石上,管理者集黄道周“云洞岩”三个大字,镌刻于此,也算新添一道风景。
最具传奇的是一对心有灵犀的文友——蔡烈与丰熙。蔡烈是明嘉靖年间理学家,龙文蔡坂人,时任随州太守蔡杲的儿子。父亲官场显赫,儿子却无意科举,隐居于家乡云洞岩读经讲学,著有《读书录》若干卷,世人称之“鹤峰先生”。现山门处的蔡烈墓,保存尚好,墓前有“鹤丘亭”,亭中有碑,铭曰:鹤峰千仞,龙江数曲。中有一丘,其人如玉。为明朝正德年间进士林达所撰,褒扬蔡烈人品。丰熙是浙江鄞县人,幼有异禀,明弘治十三年科举殿试第二,出掌南京翰林学士,后以议礼谪戍镇海卫。嘉靖丁亥年(1527年),丰熙慕名拜访蔡烈,主宾两人相见恨晚,丰熙竟乐不思蜀,寓居云洞岩一段时间,每日与蔡烈饮酒赋诗,登山赏景。从此,摩崖石刻留下了他十余处的墨迹,有:霞窝、风动、仙梁、枕流、孝妇冢等,最长的一篇石刻《鹤峰云洞游记》,1160字。丰熙不是等闲之辈,他的题刻有数则后来被选入清高宗御制三希堂帖。
一夜月明星稀,两位文友喝得微醺,相携游山,忽见面前矗立着两块巨石,形若两个“月”字。丰熙问:你看这两块石头形状如何?蔡烈笑曰:朝前走,朝前走。丰熙才思敏捷,马上悟出了他的话暗藏玄机——是个字谜,朝字左边“[十早]”走了,只剩下“月”,“朝前走,朝前走”,不就是“朋”字吗。他拣起一块石头在巨石上划下一个“朋”字,思忖片刻,意犹未尽,便在“朋”字上面又写了一个“得”字。“得朋”两字,一语双关,既显示了巨石的形状,又表达了幸遇知音的喜悦之情。蔡烈与丰熙相视而笑。这种高山流水,志同道合,你知我知,天长地久的情谊,唯有得朋石可鉴证。
三
走进云洞岩,领略了“闽南第一洞天”的灵秀仙葩。《漳州府志—古迹》载:“中有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则云出其中,霁则云复归焉,故曰云洞;相传隋开皇时,有潜翁者养鹤其中,故名鹤峰洞。”寥寥几十个字的地方志,让我读出了洞天福地的特征:白云的居所,清幽高雅之地。
云洞岩胜景40余处,以白云居所为最。有趣的是,多处胜景冠名以“云”,却难以判定真正的“云洞”。进山不久,便见一座石桥飞架于怪石危岩之上,曰:渡云桥,接后进入两峰相倚的一个石门,上书“云洞”。一路而行,历经“霞窝”“云深处”“月峡”“石室清隐”“云根洞”等洞穴。那云根洞石穴深广,时有云气氤氲,缕缕可见,该是白云居所吧。但且慢,后面还有个“千人洞”,有俗语“不到千人洞,枉游云洞岩”,洞内悬岩怪石,摹形拟状,蜿蜒崎岖,忽明忽灭,洞中有洞,可容千人。丰熙学士诗云:“片石千人屋,天工太泄机。海风吹不破,应待野云归。”
原来大大小小的洞穴皆是白云居所。
出千人洞口,迎面而来的是“一线天”,古人诗云:“鬼斧神工劈山崖,岩洞一线冲天开。”徐霞客游历永安桃源洞一线天,曾评价之:“大而逼,远而整。”即高大狭窄,深远完整,借用形容云洞岩一线天,也一样贴切。
过了一线天,可直上绝顶“天柱峰”。峰顶悬着一块摇摇欲坠的“风动石”,形状可与东山岛的“风动石”相媲美,只需一人用手揺撼,便可觉察出轻轻颤动。但这块“弱不禁风”的巨石,已傲踞峰顶亿万年了。
伫立天柱峰顶,俯瞰九龙江西、北两溪相汇于此,浩瀚入海,隔江而望龙海白岩山,江海鸥翔船行,山麓烟云迷濛。峰顶原有古亭,虽已毁,但石碑“天开图画亭”犹在。
洞天福地自然少不了神仙的故事。山中有个“仙樵洞”,相传,古时有个樵夫上云洞岩砍柴,忽遇一只野兔,洁白非凡,正欲捉它,白兔却跳入石洞。樵夫跟入洞中,却不见野兔,只见一老人,须发皆白,坐在一张石桌旁,桌面摆着一盘围棋残局。老人邀请樵夫对弈,樵夫一眼瞥见这是江湖上流传的七星聚会棋局,欣然应对,结果棋逢对手,下了个和局。老人站起来对樵夫赞许地一笑,眨眼间不见人影,樵夫追出洞外,只见一只白鹤向西方飞去。樵夫知道遇仙了,连忙下跪叩头,回望自己放在洞口的一担柴已经腐烂。回到家中,村里没人认识他,因为他在洞中呆了两个时辰,岁月已流逝120年了。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特别适合发生在云洞岩这个洞天福地。似乎为了映衬神仙的眷顾,樵夫洞不远处的一块巨石上,有个长38厘米,宽15厘米的五指脚印,十分清晰,旁有石刻“神仙曾到有遗迹,天地从来无此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洞岩就是这么一座玲珑剔透的仙山,坐落于高楼林立的城市旁,闹中取静。让城市人为事业打拼之余,为生活纠结之际,随时走进仙山,放松调整一下,极目放怀一下,思索感悟一下……
四
作别云洞岩,又看到新的风景。
那天傍晚,采风团一行来到云洞岩山脚,导游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姓黄。黄老先生的工作激情与文化素养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之后我选中命题,黄老先生又为我一人导游。3个小时的游程,见他身手敏捷攀岩钻洞,听他如数家珍解读景物,令我赞叹不已。
云洞岩风景区筹建于1983年,当时年富力强的黄先生是筹建者之一。他说,想不到一干就干到退休,已陪伴云洞岩36年了,还想继续陪伴下去。我询问:您游山起码几百上千趟?答:数也数不清,应该有几千趟吧。更可贵的是,黄老先生不仅参与景区管理和导游,还勤于笔耕,撰写导游词和有关研究、考证云洞岩的文章,为云洞岩留下许多可贵的文化财富。
攀登云洞岩,山道旁有许多榕树,树龄以20年左右的为主,郁郁葱葱,为山石增色。那是一条从鹤鸣楼起步,沿西路拾级而上直至山顶,约两公里山道的“榕径”。据介绍,从1994年开始,离休干部张老先生,有感于古人王道周《榕颂》精神,决定为云洞岩植榕。他与志愿者团队七八人,坚持至今,共植榕1000余株,认真管护,终使“榕径”成为树树连荫的绿色长廊。
从黄老先生与张老先生身上,让人看到云洞岩新的风景。终有一天,新风景成为老风景,也会载入云洞岩的历史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