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施晓宇
一
闽北松溪县,早在三国吴景帝孙休治下的永安三年(260) 建县——东平县,宋太祖赵匡胤治下的开宝八年(975)改名松溪县,迄今已有1764年的历史。
历史悠久的松溪县,有九个历史悠久的关隘。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卷一《关隘》记载:关隘之设,所以谨出入,御强暴,而察非常者也。然松邑地界闽浙,设险之义居多焉,况历来山寇窃发,逼近邻封,啸聚萑苻,所在多有,尤当严守备,以戒不虞。虽地有迁改,而扼塞可凭,故详记之以资武卫。
《关》还简要记载了东关巡检司位于东关里(今松溪县旧县乡属地);二十四都巡检司位于豪田里(今松溪县溪东乡属地)。《隘》详细记载了九个关隘的具体位置。
铁岭隘:在东关里。距县治二十里,与浙江庆元县相连。
寨岭隘:在东关里。距县治二十里,与政和县界相连。(明)嘉靖间义民黄仁德建亭其上。
岩下隘:在皈伏里东北,距县治四十里,与庆元县相连。
接下来还有黄沙隘、山庄隘、荷岭隘、翁源隘、黄土隘、红门隘。
以上九个关隘,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保护本县乡亲的作用。譬如岩下隘,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克首都临安,5岁的宋恭帝赵显称臣降元。右丞相陈宜中侍奉两个幼子:宋恭帝的长兄赵昰、宋恭帝的弟弟赵昺从浙江温州、处州(今丽水市)、庆元县,经由松溪县岩下隘入闽,直达福州。次年8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泰山宫称帝,是为宋端宗。
由于日久年深,道路变更,松溪许多关隘皆已弛废,但仍有关隘依然雄立。如最著名的位于松溪县茶平乡铁岭村的铁岭隘, 因与浙南的庆元县隆宫乡黄坑村相邻、相通,关隘亦共建,故而至今巍然屹立(庆元县将铁岭隘命名为黄坑关)。据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记载:(松溪)自宋代开始设县驿舍、东平乡驿、善政乡驿三驿,设有总铺,其下设十四铺,铁岭铺即设在铁岭隘。
元朝在松溪县境内置“两寨九隘”。两寨,其中之一是东关寨,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为巡检司,嘉靖年间东关巡检司设在铁岭隘。铁岭隘为九隘之首,因位居古道要冲,自元、明以来均有设兵守备。尤其是东关巡检司设在铁岭隘期间,置弓兵40名,清嘉庆年间撤除。后又由本地富豪充当隘官,招募壮丁守卫,至民国方才撤除。
二
位于城关的牛扼隘离县城西北方向3.5千米远的,途中需要跋山涉水1千米,而这1千米长、1.5米宽的乡道,每隔一段距离就用大石横砌,固定小石铺砌的道路,乃原来的官道,可达浦城县的仙霞岭和松溪县城关。早年历代考生无不经由这条官道赴京赶考。我仿佛能看见络绎不绝的考生匆匆赶路的坚毅身影。
早年牛扼隘还有驻军,驻军需要自己种菜种地,生产粮食自给自足。吴继华专门指着远处的一块洼地说,那就是史书记载的守隘驻军的驻地。历史上松溪县考生北上进京赶考,或南下官员到松溪、政和等县上任,牛扼隘都是重要的古道、驿站、隘口。后来因松溪县疆域北扩的缘故,设置年代久远的牛扼隘已经不属于重要关隘,所以元明清时期确定的松溪县九大关隘,已经没有牛扼隘的名字了,牛扼隘的功能大致由后来九大关隘之一的翁源隘所承担。位于祖墩乡的翁源隘,元明清时期是松溪县北上浦城县官路乡,过浦城县仙霞岭的官道和重要隘口。
铁岭隘(闽浙交界黄坑关)(朱建斌 摄;下同)
今天,废弃的牛扼隘,由许多一米长的条石砌成的高大拱门依然坚固,依稀透露出隘口千年雨雪风霜,百侵不倒的沧桑。在离牛扼隘大概200米远,有一个草寮,我看见一位牧羊人放养的七八只山羊,一边漫山吃草,一边警惕地注视我们,俨然镇守牛扼隘的驻军士兵。
三
接下来,我们驱车前往县城东南方向10千米远的铁岭隘实地考察。
由于铁岭隘(黄坑关)归闽北松溪县茶平乡铁岭村和浙南庆元县隆宫乡黄坑村所共有——距离松溪县城10千米,距离庆元县城22公里,因此两村村民商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铁岭村和黄坑村村民共同修路、修桥、修关隘。
铁岭隘(黄坑关)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76年,由庆元县隆宫乡黄坑村村民承建,有大梁上的文字为证。“黄坑关:庆元县隆宫公社黄坑大队于1976年2月18日重新建造。”
大梁上还题有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开头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全诗为1958年毛泽东写的新作。开头题为:“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大梁上还题有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诗词《七律·到韶山》的最后两句诗:“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毛泽东于1959年6月25日第三次返回故乡——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公社韶山冲。阔别32年,故乡的面貌大变,毛泽东抚今追昔,在当天深夜写成《七律·到韶山》。
在铁岭隘(黄坑关)的大梁之上,还有将近50年前黄坑村基干民兵留下豪气干云的标语、口号,无不充满那个特定时代的特色与气概:“加强祖国七亿人民七亿兵,巩固国防万里江山万里营”“好儿女改地换天壮志凌云,新愚公填海移山气冲霄汉”。
四
闽北松溪县茶平乡铁岭村和浙南庆元县隆宫乡黄坑村,因为拥有铁岭隘(黄坑关),使得两个偏僻山村成为自古以来的交通要道。因此1993年版《松溪县志》卷九《交通》开头写道:“松溪县古代有驿道同浙江处州(今丽水市)的庆元县、龙泉县及本省浦城县、政和县、建宁府,有石砌小道通四邻。”
在卷九《交通》的第一节《古道》记载:“松庆两县边境交往的路还有外屯至小根,铁岭至黄坑、船坑至竹口,溪尾至山庄,黄土隘至泗源(乡)等乡间道。”在卷九《交通》的第一节《古道》同时记载:“县城至遂应场(今名锦屏,属政和县)古道:由城关出南门、经下畲、官路、外屯、铁岭转浙江省庆元县黄坑、隆宫、政和县岭腰、洋屯至遂应场,通称130华里。”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闽北松溪县的铁岭隘,即浙南庆元县的黄坑关,既通闽北松溪县,也通浙南庆元县,还通闽北政和县。当年如果从松溪县城关松源镇出发,经120米长的惠济廊桥(1949年5月14日烧毁,今为水泥的“红旗桥”),七里桥(乘驷桥),叶墩古桥,走上古官道,即可直达铁岭隘。
天上的街市
貌似“天高皇帝远”的松溪县,其实在古代交通颇为发达。难怪在松溪县居然发现多块历史悠久的交通碑,价值连城。1991年初出版的第一部《松溪交通志》,在第一节《古道》的《县际古道》中有详细记载。通往龙泉古道:松溪县至浙江省龙泉县古道, 全程180华里。这条古道,是我县主要商业路线之一,本县出产的笋干、香菇、茶叶、纸张、生铁以及粮食等等,均由此路输出; 而江浙苏杭、上海等地的布匹、日杂用品、工业品以及食盐等等,也由此路输入
这条古道的路线,是沿松溪河岸逆水北上,乃水陆两条平行路线,自古为闽浙商旅所选必由之路。具体路线:由县城寅宾门(大东门)出城,过浮桥(明朝以前设东平渡),经庙下、长巷、范村、花桥仔、亭仔头,过艾墩桥,经水口、茶亭、浑头、六墩,过六墩桥,经李源、禾地坪、木城,过新窑桥,经新窑、黄坦、龙秋亭、竹口,过暗桥,经大宅、大闸、西边,过顺风桥,经分水岭、小梅、大梅、查田、小查田、豫头、青溪、竹林坪、豫章、炉仔巢,达龙泉县。
接下来是松溪县通往庆元县的古道,通往政和县、建阳县、浦城县、建瓯县、崇安县的古道。真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