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奇 五 福 桥
陈国发
在重峦叠嶂、河流纵横的闽、浙边界若干县市,从宋代起始,这里的工匠和民众世代传承,挥洒聪明才智,不辞辛劳,遇水架桥,遗存下300多座廊桥,它像一道道彩虹,飘落在绿水青山之间,跨越千百年,依然美丽,依然鲜活,依然实用。
在多种式样的贯木拱廊桥、木伸臂廊桥、木撑架廊桥、简支梁廊桥、石拱廊桥中,全国现存最长的木伸臂古廊桥,即松溪县的五福桥,长达108.8米、宽5.6米,是闽东北、浙西南古廊桥的代表作。
五福桥取名“五福”源自《书经》,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之义,承载着松溪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虔诚祈福。
从县城驱车约半小时,即可达渭田镇。穿过街道,沿河而上百余米,历史悠久的五福桥,犹如青龙汲水,横卧在波光粼粼的河流之上。据《松溪县志》记载:五福桥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明正统十二年重建,清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火, 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1952年局部水毁,1953年重修, 1981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修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远处眺望,五福桥更像是一位古代官员,桥中央升起重檐翘角亭阁,就像官员头戴的乌纱帽,两侧檐下披着的三层风雨挡板,好似官员的衣袍,南北两个门像官员的双手,厚实的四个桥墩似穿着官靴的双脚以及两旁放置的书柜。他威严地端坐,注视着人世间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五福桥南北两边,设置两门,端庄对称,古朴典雅,牌坊式石拱门,门顶重檐三层挑角结构,中央竖题“五福桥”字样,两边“八仙”护卫。门墙上有砖雕花卉、狮子,各有一副对联,南门“安澜成砥柱,利济胜舟兴”,横批“风清坦道”,这是民众对五福桥的由衷赞颂,并寄予的美好希冀。北门“恍步阿房犹睹何龙卧波,若登霄汉复逢是鹊桥填”,横批“司马题留”,引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意境深远。
两幅楹联还蕴藏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相传建桥前,南岸有位英俊少年时常到河边垂钓,望着北岸美丽的浣纱少女。长此以往,俩人遥望生情,却遭遇家长反对,女子郁郁寡欢得了相思病,男子闻讯来到河畔失声痛哭,发誓要营造一座桥,把对岸的女子娶回家。乡亲们深受感动,口口相传,终于传到遥远的皇宫。感念这对男女的忠贞爱情,皇帝特批建造了五福桥。“恍步、鹊桥”即两人终于相会,恍然如梦,泪雨红装,亦悲更喜, 五福桥成为“鹊桥”,见证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进入廊桥,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南面由石板和长条砖“人” 字形铺就,突显阳刚之气,北面用石板和鹅卵石铺设,卵石柔和圆润,阴阳平衡。凹凸不平的桥面,见证了数百年的车辙马迹, 商旅繁茂。桥中央上方题“众志成城”,下方题“赛濠观”,屋面升起重檐四方翘角亭阁,翘角各吊铜铃数只,风吹过来,叮当作响,清脆悦耳。桥屋35间,四柱七檩,抬梁屋架,歇山顶, 用柱144根,高6米;两侧设有木构栏杆与板凳,供行人休憩和歇肩;檐下风雨挡板,刻有镂空的寿桃、葫芦等寓意“五福”的窗花,造型简洁拙朴。
漫步五福桥,就像走进了五彩斑斓的画廊,在亭、阁、栋、梁之间的枋板上,绘制有《东周列国志》的分分合合,《三国演义》的战乱纷争,《说岳全传》《水浒传》的舍生取义,《西游记》的唐僧取经、神仙妖怪,《红楼梦》里的男欢女爱、世态炎凉,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庄严雄伟……千幅栩栩如生的优美画作, 让人应接不暇;细细品味,感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汇聚,穿越千年。
画廊作者是全国政协书画创作室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陈良敏先生。1983年,松溪县重修五福桥,公开招聘画师,陈良敏先生一举夺魁。初次踏入五福桥,他心里一怔: 这么长的桥,上千幅画能不能完成?何时才能完成?身体是否扛得住?一连串疑惑,在乡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房东的无私奉献、优良的自然环境的融合下全部化解。他信心满满,每天夜晚在煤油灯下伏案构图,白天则挥毫作画妙笔生花。6个月后,千余幅精美画作呈现在廊桥上,无比鲜活,光彩照人。
五福桥(王大伟 摄)
陈良敏先生至今记忆犹新,作画半年,天时地利人和,由于造桥工匠的智慧,即便盛夏时节在桥上作画,也并不感觉酷暑难耐,而是凉风阵阵吹来,甚至没有蚊虫叮咬,未见过一张蜘蛛网,很是神奇。
与静态的画卷相比,动感十足的端午“走桥”民俗活动, 更是年复一年,经久不衰。据《渭川史》记载,每年的端午节当
天,十里八乡的信徒和民众如期而至五福桥,念佛经、点香烛、焚经纸,为全家祈福;投粽子到河里喂鱼虾,纪念先贤屈原,保护其免受伤害,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五福桥南北走向,两台四墩五孔,为全国同类廊桥孔数之最。桥拱采用松原木纵横井式叠架而成,以三层伸臂方式逐层挑出,每层12-17根圆木,伸臂端悬挑2米,根部高1.4米,承重的底层由11根圆木排成,全为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铁钉,支起整座桥梁,负重压而不欹,经风雨而不腐,历百年而不朽。
长长的五福桥,最奇特是四座鸟形桥墩,就像四只相互依偎的雌、雄神鸟,安静地浮在水面上。桥墩尖端向上游挑出,四只鸟头造型可爱,雌鸟文静平和,清秀纤细,丹凤媚眼;雄鸟憨态可掬,圆润饱满,目光炯炯有神。无独有偶,武夷山市馀庆桥、浦城县镇安桥如出一辙,不过这两座桥均只有两个鸟形桥墩。
图腾崇拜是远古部落的普遍现象。闽北古人对鸟的崇拜,可追溯到闽越国。越人源于对鸟类飞翔能力的羡慕,对鸟类畅游江河湖海的向往,对鸟类生殖能力的敬畏,形成鸟图腾。越人南迁入闽,与原住民融合形成闽越族,鸟图腾得以传承。
建阳崇雒乡是福建鸟图腾的遗存源头,世代相传的鸟步求雨舞,模仿鸟类的跳跃和飞翔,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祭祀舞蹈,原本当地还有鸟的祭祀庙宇,可惜在1990年消亡了。因此,以建阳为起点向外辐射,周边区域的各类古建筑,时常会发现鸟图腾的遗迹。先民认为鸟有超强浮力,鸟形桥墩能消除灾害,只要洪水涨到鸟脖子,鸟嘴轻轻往下一啄,洪水便会自行退去;鸟背上的一方石块为静心石,令鸟静下心来,不想飞走,永久为民众带来安
全,带来福音。
五福桥大门
神奇五福桥,以其独特的工匠技巧、视觉艺术、文化价值, 融进了大地阡陌,融进了百姓心灵。悠久的鸟图腾留下了四只丰腴的神鸟,一如既往地浮在河面,呢喃细语中,快乐地驮着长长的廊桥,目送两岸乡亲福来福往,一路畅行,赠予游人一片片神奇的羽毛,捎去一个个飞翔的美梦。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