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重溪散记
林思翔
层层叠叠的山峦有序罗列,巅峰直连天际。十八条溪活水奔流,在山谷间迂回绕转。山巍巍然,水漻漻然。山如一道道凌空屏障挡风护水,水似一支支清灵乐章在谷间奏鸣,山悦水乐,亲密无间。依次抬升的山峰与穿插横流的溪水由一条纵向干流串了起来。这条一手牵山一手携水、把山水紧紧系在一起、长达16公里的干流,就叫“十八重溪”。可在当地人眼里,这“十八重溪”不仅是指这条干流,还是干流沿岸的群山连同环绕迂回其间的十八道水及周围面积达52平方公里山地的总称。
初冬的一天,天气晴好。我慕名走进十八重溪。在溪管委会主任邓信贤的热情引领下,我们边走边看,他不时作些介绍。景区的路傍山临溪,路不宽,仅供二三人并行,然平缓,依山就势,顺水绕转,绕过一重山,便见一条溪,跨过一道溪,又撞见一座山。十八重溪是条季节河,春夏丰水,秋冬少流。因为时届冬令,水流很少,有的河段甚至干涸,见不到那春日里哗哗宣泄心事的流水,却看到河床上静静休闲的众多石头,它们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浑身滑溜,横七竖八,自由自在地卧躺在河道上,任凭和煦的冬阳抚摸,岩髓脂粉随光线逸出,涂抹在岩面上,个个都油光发亮,显得特别有精神。
十八重溪的山不因时令变更而改色,依然草木葳蕤,蓊蓊郁郁。这里的山全是花岗岩质地,土薄地瘠。奇的是,植被却很厚,无论是松柏樟柯,还是不知名林木,每棵树的叶子都青翠亮绿。我好奇地拨开草丛看了树头,原来树根都像钢针一样深深扎进岩石,石头被裂开缝断成壁,树根就这样咬住青石伸根发枝,整棵树就像从石缝中蹦出来一样。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性格坚强,从顽石缝里长出来的树生命力特别旺盛。这些林木,虽不太高,然壮实,不招风,不张扬,终年保持威严的铁青。“薄暮晴烟起,风摇翠影重。半林都变海,几树欲成龙。”明著名诗人徐熥如此赞道。有了这满山葱茏叠翠林木的覆盖,十八重溪成了绿色世界。在溪边小路漫步,就是走在大自然的氧吧里,丰富的负氧离子任你享用,越走越觉神清气爽。
十八重溪溪多水丰,水是景区的灵魂。水在这里演绎成多种多样的形态,展示出非凡的美色。
冬日里虽见不到溢满河道汹涌奔腾的滚滚水流,却能见到青碧璀璨“清可鉴毫发”的潭水。秋冬时节,原本就少的溪水,经过层层石障的过滤,流经河道低洼处,便蓄积为池,说是池,其实比池大,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潭。潭水浓缩了溪水精华,接收着碧空的身影,显得格外的清绿透亮。游动的溪底小鱼、白质玉润的卵石,条条粒粒皆可数,似乎伸手可触。潭水亦如九寨沟的“海子”一样秀色可餐。面对此景,明代诗人林誌曾赋诗赞道:“春水澄蓝玉满潭,潭光倒影映晴岚。锦鳞跃处肥溪荇,红雨香遥老石楠。”邓主任告诉我,潭水看似不深,其实深度浅则一二米,深则三五米。为防游人“贪色”,入潭与水亲吻,发生溺水危险,每个大一些的潭边都有安全员站岗,劝人眼观身不动,切勿恋色。十八重溪已开发的大大小小水潭就有二十来个,龙潭、龙珠潭、碧玉潭、蝴蝶潭、翡翠潭、滤影潭……因形因色不同而各取其名。这些“千载冰心澈底明”的水潭,犹如翡翠散落,装点得溪道山谷熠熠闪光。
诸潭中的佼佼者当数“龙潭”。其面积为潭中老大,称其小湖也未尝不可。龙潭由上方高地数条流短而势强的瀑布注入成潭。整日水声如雷,不绝于耳。冬季尚如此,春夏可想而知。龙潭不仅水面宽,水深亦达10米多,周围草木茂盛,浓阴遮蔽。蓝天、青山、绿水一脉相连,满目秀色。这美丽的山水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我边欣赏潭景美色,边听邓主任讲述。说的是古时候,龙潭背靠的古灵山麓住着一个畲族蓝姓小伙子,父母早年亡故,孤身一人靠卖木柴度日。有一天,他砍柴回来,路过龙潭,把肩上木柴放下后就坐在潭边休息。突然听到有人“蓝都督、蓝都督”叫个不停。他向四周探望,却没有人。这深山野林四处无人,谁在叫唤呢?莫不是神明可怜我砍柴辛苦,给我指引一条生路?他这么想着,于是便合上双掌,默默向上天祷告:“请上天和神明庇佑并明示:我现将柴刀扔进龙潭,如浮上来,我就去投军,一定好好干,争取当上都督。”说完便用力将柴刀扔进龙潭。只见柴刀随着白色浪花翻滚着浮了上来。他高兴极了,赶紧跪地向龙潭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挑起木柴赶回家。第二天一早,他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随身带上做路费参军去了,后来果真当上了都督。这故事告诉人们,龙潭不仅是一处美景,还是不讲话的神明,你敬畏它,它就会暗中给力,助你成功。故事的传播,使人们对龙潭心生敬畏,用心保护,致使它的水色深蓝如初,成为十八重溪最迷人的景点之一。
十八重溪的水,卧则成潭,妩媚动人;一旦立起来,则形成瀑布,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十八重溪,有12道大小瀑布,如春夏丰水季节来此,一路可见一条条白练悬于青山间,雾气弥漫,响声不绝。最壮观的瀑布当数知音瀑布,这道“熟知天籁之音”的瀑布位于环形山谷中,高32米,宽约10米。从山下仰望,但见一股强大的水流从悬崖顶上直泻而下,谷底被撞出一个深潭,声如轰鸣。奔流的强劲水柱,把谷底一只“石狮”击打得睁不开眼睛,无法起身,浑身任水泼洗,清净如雪。因了这瀑击坐狮,故知音瀑布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雄狮沐浴”。宋大儒、十八重溪人陈襄曾赋诗赞此奇观:“灵源寂寂何杳寞,先天后天谁疏凿。疑是娲皇功未全,漏泄银河斜界落。”与“雄狮沐浴”堪称伯仲的“乌龙吐水”瀑布,则以来水奇妙见长。平缓的水流从悬崖跌入黝黑的圆洞,洞似龙口,青壁为身,随即从龙口滚出水柱飞泻而下,坠跌至30多米深的谷底。“青山分两界,白练挂长川。”这深山“乌龙”形似神似,成为一道独特的瀑布景观。
十八重溪重峦叠嶂,山峰雄秀。溪河上游南岸的古灵山脉的八座高峰突兀,挨肩搭背,气势磅礴。裸露的山体形如巨墙,色如丹霞,次第抬升,如同长城。山下眺望,犹如八个大将军庄严肃立,护卫疆土,展示了十八重溪山峰之雄。更奇特的是,从下游三重溪路口眺望前方,在两座山峰之间有座突兀的小山峰,峰顶崖壁的曲线弧度勾画出一尊清秀的侧面半身塑像,眼睛、眉毛、嘴巴,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面容丰润,慈祥庄严,俨然如来佛祖卧像。当地人说,秋冬时节夕阳西下时,当光线正好撒在佛像头面部时,散射出的桔红色光辉,令整个山谷沐浴在佛光普照的秀色中,如画一般,好看极了!八位大将军俯视山野,如来佛祖仰望苍穹,有了他们的庇护,“保一方平安”,游客来此游览心里自然就踏实多了。
十八重溪诸山高度之最的皇冠山,因突兀峰顶如皇冠而得名,海拔达814米。立于顶上西可望兔耳石、双乳峰,东能看“古灵长城”。群山下列,如细浪腾翻,逶迤延绵,直连天际;而宝塔山虽不算太高,然尖削险峻,状似垒塔,巍巍然直冲云霄。顺着山势,人们视线可直抵蓝天;文笔峰“文笔耸孤翠,高标写层穹,气夺众峰秀,屹为三山雄。”看起来似乎纤弱的山峰,却以柔中寓刚的曼妙雄姿展示不凡的气色。其他如虎山、豹山、狮山、象山以及珠山、堆金山、燕窝山、剪刀峰等均依形依貌得名,山峻峰险、气势恢宏而又神态迵异,令人遐想无穷。
十八重溪的山腰间,还藏着许多洞穴,有单洞,也有连环套的洞群,这些洞穴或大或小,或裸露或隐蔽,其形态有圆有方还有三角形的。真所谓“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位于五重溪北岸的喇叭洞,洞口呈喇叭状,如同狮口一般,沿着倾斜的洞底往里走,洞越来越窄,却可见滴滴清泉,人们走累了,渴了,可进洞歇息;四重溪中下游的蝙蝠洞,因蝙蝠栖身而得名。洞虽不大,然周遭植被丰厚,洞口隐秘,与喇叭洞阴湿不同,其洞内却异常温暖;八重溪的飞檐洞和七重溪的鸳鸯洞,前者为大洞套小洞的连环洞,后者为两洞相依相偎的双洞。这些洞洞内干燥,洞底平坦,可供人乘凉、蔽荫;九重溪上游的上岩洞,洞口外还残留石砌墙,洞内还留雕刻,据传古代有座寺庙就建在这里。行人至此,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当然,如果探秘,不妨去仙人洞走一趟。这个位于五重溪中游的岩洞,由岩石垒叠而成,大小十余个岩洞接连环套,形成洞穴群,且相互贯通,如同迷宫一般。行走其间,洞进洞出间,妙趣横生。
十八重溪最大的岩洞当数十二重溪畔的尾崖洞,其洞口宽18.7米,洞深29.2米,洞内宽敞,可容数百人。而呈长条状凹槽向崖壁深陷而成的老爷洞,其长度约35米,为诸洞之最。这最大最长的两个洞,还是战争年代福建省委活动的地方。1945年7月,省委书记曾镜冰率领部分机关干部在十八重溪一带隐蔽,进行生产自救,坚持抗战和反顽斗争。他们在深山密林中搭草棚住宿,在老爷洞等岩洞里办公开会,还在山上烧木炭,补充给养。当地群众也经常来往于村落与岩洞间,掩护省委机关,帮助运粮、传递情报。革命斗争激情燃烧的岁月,给这块平日只有野生猴群出没、人迹罕至的地方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
十八重溪山绿水长,长年山泉清流的滋养,河床上长出了许多细皮嫩肉的石头,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溪石景观。“石风帆”形似风帆巍然屹立于大溪中,丰水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水流击石扬起的浪花,如航船犁波,乘风破浪;“龙床”则是一面光溜细滑巨石平卧溪水中,如同一副微微下斜的“席梦思”大床放置水面,床上方还有一形似枕头的光滑长条圆石。人躺其上,如卧凉床,面对绿野青山,耳闻流水潺潺,顿感身心放松,杂虑全消,享受着难得的大自然馈赠。还有如突兀于绿树丛中似玉筷拔地而起的玉箸石;如同两只巨象从峭壁上向西俯视的“双象求佛岩”;酷似“济公”盘膝端坐,面壁念经的“济公岩”以及犹如蒙纱仙女婷婷玉立的“织女岩”等均栩栩如生,任人遐想。
都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十八重溪的石头不仅以形发声,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传说故事。在第六重溪口,有一块形似棺材的巨石平卧溪中。溪里怎么会飞来“棺材”?传说古时“西土走水”妖怪常在十八重溪一带作孽,危害百姓,连仙翁渔舟也被捣沉。于是,众仙翁联手施法,捉拿妖怪,并搬来石棺,将妖怪镇压水中,让它永世不得翻身。这镇妖棺,成了除暴安良的象征。十八重溪还有一块棱角明显、形如鸟鹊的滚石,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群鹊都会聚此搭鹊桥,祝愿有情人喜度佳节。这“喜鹊”遂成了情侣旅人向往的景观。
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出文化名人。宋著名理学家陈襄就诞生在十八重溪山麓的古灵村。陈襄先祖陈檄为闽王王审知时的开国功臣。陈襄,字述古,号古灵先生,18岁时就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在福州首倡儒学,时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宦途长达38年,历浦城县主簿、浙江仙居县令,知常州、陈州、杭州和孟州,出使契丹和历秘阁校理、开封推官、尚书都省。陈襄为官时,兴学育才,力倡理学,兴修水利,教民种稻,特别是为水稻推广到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辱使命,完成外交任务;不畏权势,秉公断讼。他曾五次上书反对青苗法中不切合实际为收取利息采取摊派的做法,反对做表面文章的改革,主张实质性的改革,奏书请求省徭役,薄税收,开山林之禁。陈襄慧眼识英才,宋熙宁十年(1077年)他向神宗皇帝疏荐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韩维、吕公著、苏颂、程颢、郑侠等33人,而名噪天下。宋元丰三年(1080年)陈襄病故于京都,时年64岁。著有《大易讲义》《中庸讲义》《古灵先生文集》等25卷。名相李纲称其“上为人主所钦仰,下为士大夫之宗师”。人们为纪念这位理学先驱,在古灵村建起了“古灵祠”供人祭祀。还把陈襄的笔迹“国师岩”三个大字镌刻在福州鼓山灵源洞边的石壁上。
千年来,陈襄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文人墨客还赋诗表达心迹。明闽中诗坛领袖徐 《过陈先生故居》云:“犹剩半山台榭胜,只今猿鸟哭荒墟。”晚明闽诗坛“后七子”之一的谢肇淛在《过陈述古故居》中曰:“惆怅古灵山下路,闻孙自种鹿门田。”明诗人林誌在《谒先生祠》中写道:“至今野老来祠下,遥揖高山尚泪零。”表达了敬仰与怀念之情。
一重重山来一道道水,山重水复皆文章。十八重溪的奇美山水演绎出了百般风光,天赐一块人间福地。“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美哉,十八重溪!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