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21: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千年古刹——炉山光山寺

 

林思翔

 

 

车子出连江长龙镇往东北,眼前展现一片开阔的盆地,竹林丛丛,菜蔬青青,新楼座座,错落有致。这便是苏山村。由此再前行一段路,便到了青山环绕、绿水奔流的光化自然村。光化村位于炉山(又称炉峰山)之中,层峦叠翠,茶丛满山,云雾缭绕,风景如画,故有“茶洋境”之雅称。

光化村不仅风光秀美、盛产茶叶,还因为这里有座千年古刹光化寺而声名远播。“先有光化寺,后有光化村”,古老而神秘的光化寺,历经千余年,几度荒废,几度兴盛,充满了传奇色彩。

 

 

传说唐开元年间,炉山的美景吸引了连江安德里(今透堡)人章寿来此修道,“邑章寿学道于此,得仙,有炉尚存”。其得仙后,济世救人,为民除害。人以“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称赞章寿之功德。宋《淳熙三山志》载:“光化寺旧有章仙坛,唐开元中,有敕书碑碣记其事。”这样看来,“章仙坛”就是光化寺最早的基础。

100多年后的唐咸通二年(861),道坚法师在“章仙坛”基础上盖起寺院,称炉山寺院。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此由坛转为寺。

20241015_A07_01_46 (1).jpg

光化寺内的石水槽

光化寺大规模的扩建和最具神秘色彩的传说发生在唐昭宗李晔当朝的乾宁年间。唐昭宗年间(888-904)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中央集权削弱,政令不畅。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内部农民起义的打击,使得唐朝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动摇。

昭宗即位后,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危局,但改革触犯了宦官和藩镇的利益,导致政治斗争激烈。昭宗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尤为激烈,最终虽然铲除了部分宦官势力,但也因此激化了与藩镇的矛盾。唐朝与周边藩镇及少数民族的军事冲突不断。例如,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战争、与朱温的斗争等,这些冲突不仅消耗了唐朝的国力,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长期的战乱和政治不稳定导致社会经济衰退,农民负担加重,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黄巢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其影响深远,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昭宗在904年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杀,年仅38岁。朱温还设下鸿门宴,宴请昭宗儿子,趁他们饮酒欢畅之时,派人将九位皇子全部勒死。

可是,在光化寺、苏山村,却代代相传着一个关于昭宗第五子李祎避难光化寺的版本,令人颇感神秘。

李祎是昭宗李晔第五子,也是太子。据传,李祎见时局危险,早已躲入禁卫军中。结果在朱温谋杀昭宗和皇子时,有个很像李祎的人(替身)被抓误杀。早在乾宁二年(894),李祎带领数百禁卫亲军,离开京城,南逃福建。乘船至罗源湾,恰遇台风,在天然良港可门口避风时,随行的风水师相中连江苏山这块风水宝地。乾宁太子李祎遂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设禅寺,欲以振兴佛教挽救大唐江山。当年的建筑群落达13座之多,寺院建成的898年,恰逢唐朝年号为光化元年,便将寺院命名为光化寺,李祎亲率禁卫亲军300余人在光化寺出家。从此,清幽的光化寺,成为这位皇太子憩息心灵、静神养气的地方。随行的船工及勤杂人员则与苏山当地居民通婚。至今光化自然村散居着的几十户人家,仍有陈、郑、谢、潘等姓。

 

 

这里人代代相传的乾宁太子在此修行的故事,似乎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当地人搬出一桩桩理由,说明皇太子在此修行建寺的蛛丝马迹。除了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外,还有周围散布着的一些文物。比如,寺庙边上有座由一块块青石砌成的高约两米、圆柱形的唐代藏骨塔。塔座浮雕精美、线条柔和,所刻猛虎、莲花、祥云等形象逼真,令人联想到皇家园林的细致和精巧。因此,代代相传此为太子藏骨塔。据说,在光化寺周边,这样的藏骨塔还不止一座,且塔下还有宽敞的墓室。

再比如马桥。光化寺正对面的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荒弃的古石桥。这不起眼的小桥,历代都称下马桥,俗称马桥。“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若不是太子在此,怎称下马桥?

马桥通往光化寺的山道两旁还立着两对旗杆石,据说这是当年寺院的大门。这也令人遥想当年寺院的壮观规模。如此规模的建筑绝非一般人所能为之。

光化寺内尚存8个硕大的石槽,最大的一个达数米长。还有宽厚的石础、方盘等,绕着石础和石头围墙转一圈,可感当年寺院的庞大面积和壮观规模,想象彼时光化寺13座建筑的古刹风采。

2008年3月,当地村民在整理寺庙两侧茶园时,还挖出了一些散落的石构件,经拼接成为完整的石塔。石塔直径1米多,高3米左右,底座四周雕刻着六面麒麟、鹿等动物浮雕,塔身呈圆柱形。有关专家认为这是舍利塔,估计建于宋代。

唐乾宁太子来寺修行的传说,使地处深山僻壤的光化寺成为一座名寺,始终香火鼎盛。人们对古寺、对先人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的心情。

宋咸淳三年(1267),光化寺被赐给合沙郡公常挺为功德寺,更名为“报国宁亲寺”。常挺为连江城关人,生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卒于咸淳四年(1268),曾任吏部尚书,后官拜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参与掌管国家大事和朝廷日常事务,乃连江县封建社会中任职最高的官员。常挺文籍满腹、博学审问,为宦30年,正职之外多兼教职和史官。可惜光化寺赐为其功德寺的第二年,常挺即逝世,归葬连江城西。

 

 

至元末明初,光化寺几成败废。明洪武年间,陈维顺公重修光华寺成了一段佳话。陈维顺公是连江马鼻一位商人,经商有道,为人平和。一天傍晚时分,他成交了一笔生意后,带着银钱,独自一人从丹阳沿山间小道欲回马鼻。路过光化村时,被一伙劫匪穷追不舍。他逃进光化寺废墟残墙处,慌不择路,便钻进荒废的佛案下,遂被蜘蛛蒙上了蜘蛛网。吓得瑟瑟发抖的维顺公对天发誓:“如果能够逃过这一劫,我一定为光化寺重建庙宇,重塑金身。”劫匪追至,见佛案下蜘蛛网密布,喝了几声,见无动静便匆匆离开。

诚信的维顺公果然不食前言,事后他卖掉良田,舍重金重振光化寺雄风,并复名光化寺。后人为纪念维顺公,就在大雄宝殿旁边塑起维顺公造像。这位身着长衫、慈眉善目、严谨端庄的小商人,重建光化寺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善举。从此人们记住了他。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化寺逐渐破损。在维顺公族裔后人的倡议下,许多信众纷纷捐资,重修了寺庙,使其面貌有了改观。

光化寺还曾经是一处革命活动的场所。土地革命时期,邓子恢、陶铸、叶飞、杨而菖等革命先辈在“山面区”开展革命活动时,在苏山村留下足迹,光化寺是中共地下党的一处秘密联络点。当地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涌现出了陈学仁、郑金潮、郑圣鹅、兰细妹、陈三妹、兰宗司母6位革命烈士和谢琼富、郑金福、潘恒村、郑圣平、郑瑞泉、郑瑞腾6位“五老”人员。

改革开放后,光化寺逐渐兴旺起来。2008年,福州正心寺住持德雄法师从福州城区寺庙带领一批僧众,来到光化寺。她担任住持,挑起了重修历史名寺的重担。十几年来,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在原址上重建了大殿、书院、僧舍等楼宇房舍。如今,重修的寺院已初具规模,雄伟的大殿、别致的书院等建筑物展现出古刹新生的崭新风貌。

德雄师傅如今还兼任福州正心寺住持、佛学院院长。她告诉我们,准备分三期全面修复古寺,目前才完成第一期,以后还要重修钟鼓楼、法堂等建筑物,绿化美化环境,串起周边瀑布、清塘、奇岩、石亭等景观,使寺宇与自然和谐统一,让千年古刹焕发青春,绽放异彩。

本文原载于《福州晚报》202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