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22: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ipm



一条河缔造的千年古镇

 

  

 

 

在注入闽江的地方,邢港河灿烂起来。

忽然想起,十多年前我曾经过闽安古镇。那是参加户外俱乐部穿越峡谷的活动,大巴走104国道,进闽安村后再向西北行,我们到了邢港河上游的白眉水库。盛夏酷热难当,看向导砍刀劈草开路,大家都汗流浃背,我问清线路,讨了个巧,双肩包托付驴友,穿一条游泳裤下水了。水库刚建成,湖面岸边阒无人迹。我慢慢来,一会儿蛙泳一会儿仰泳,第一次尝到身体熬过疲劳极限的惬意。两个多小时后,在水库底的支流叉口等来了伙伴,溯溪而上,抵达南洋村露营。次日,大家再拱上海拔800多米的鼓岭乡,从鼓山西坡搭车回到福州城。

旧事重提,是想说邢港河中上游,除了出现过几个村落,就是一派生态之地,松涛声中,花岗岩垒叠,偶现一条并不壮观的瀑布,周遭绿意葱茏。后来,又从鼓岭另一条山谷往下徒步磨溪风景区,在山脊东坡看到一块界碑,标着“白眉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推测过去,那地方应该属于邢港河源头之上。

花一天时间便能徒步走到尽头的一条河流,真的不算长,也大不到哪儿去。

邢港河在鼓山东坡集结点点滴滴的雨露和泉水,向东南方向流出二十多公里,迎头撞上福建母亲河闽江,历史在这里绽开了一树伟岸、红艳的英雄花。

距出海口二十多公里的闽江下游,东岸石龙山与西岸红山兀然耸峙,水面骤然收窄,石龙山下著名的“金刚腿”是咸淡水之交的分界线,退潮时江面宽度仅剩330米,两山如门。就在这险峻地势前约一千米的西岸,邢港河脱颖而出。

邢港河汇入闽江前,河岸曲折蜿蜒,四面山峰环围,藏龙卧虎而难见首尾。假设把“闽安门”视为福州铜墙铁壁的东城门,那邢港河显然就是联结于前的一座瓮城。闽安境内的邢港河,水流水位不受径流影响,属于感潮河。一日两次的涨潮时分,一片水汪汪,俨然天成的避风港湾。我喜欢今人简称其为邢港,是河却似港,道尽了邢港天造地设的立身家底。

如此据险扼要之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必须要有所担当。

唐代的智者似乎也洞悉了邢港的得天独厚,取“安镇闽疆”之意,于此设立闽安镇,建镇伊始便取其军事堡垒之意,驻兵戍守。闽王王审知时期,在邢港入江河段的最窄处建造迥龙桥,接通闽江口往福州城的陆路,连接起闽安镇南北岸,邢港因此向“闽安门”方向拓展,如虎添翼。如今,闽安协台衙门外的清代碑刻《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上还有这样的字眼:闽安之为镇,当省会咽喉。总建、邵、延、福四府之水,汇江流直激而深。距镇二里许,为其口门。南北岸两山雄峙,其来势各蟠耸百数十里。口门外,敞然洋面。

从此,濒临闽江、地跨邢港两岸的闽安镇,历经千年的腥风血雨,在古镇通常的外表下面,它延展出非同一般的丰富内涵。

倘若把福州比作一个壮汉,闽江是其向东伸出的手臂,那么,闽安就像攥紧的拳头,护卫出击两不误。所以,闽安首先是福州城的海防要塞、军事重镇。由于福建西北部峻岭重山,交通阻塞,千百年来,溯江而上是夺取福州的捷径。纵观历史,每当朝代更替、外敌入侵,闽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水陆战场。

北宋开始,闽安设巡检司,作为县衙管辖下的基层组织,在关隘要地派兵驻守。元朝时,在“闽安门”入口处布设大型防御设施——横江铁索,平时沉入江底,非常时期由驻军士兵推拉卷紧,铁链横江阻船。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在这里垒石构筑员山、东高、乌猪、高山四座城寨,抗击倭寇。明末清初,郑成功进驻频繁,闽安成为他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根据地。清初,建立闽安协台衙门,作为台湾海峡的海防军事指挥中心,打造了中国最早的一支水师旗营。1683年,康熙朝收复台湾后,协台衙门统辖福建沿海及台湾、澎湖列岛防务两百多年。那时的台湾孤悬海外,属蛮荒之地,闽安水师左右营渡海远戍台湾,三年一轮值。

福州沿海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闽安首当其冲。远的不说,这里单讲明清以来抵抗外敌的战争。明嘉靖年间,戚家军率子弟兵进驻闽安抗倭。鸦片战争中,闽安水师成功捍卫了福建海疆。中法马江海战,闽安沿岸炮台被炸毁,当地军民奋起反抗。在收复、平定、戍守台湾战事中,闽安水师转战一衣带水的宝岛。抗战时期,闽安民众拆石头城、庙宇献石,填堵闽江航道,阻敌进犯。

闽安镇西边虎头山,三面临溪谷的东麓,有一片清军义冢。清同治年间,闽安水师左右营赴台抵御日本入侵,阵亡和染瘴疫病故官兵遗骸归葬于此。大约150平方米的平地上,135块花岗岩小墓碑,从杂草里凸显出来,排列井然。挤挤挨挨的三合土封土堆,像龟背一样拱起,被青苔包裹出了一层层的年轮。

邢港与闽江交汇口不远的江边,还有顺治年间建起的南般炮台遗址——闽江口近代海防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临江炮台的坍圮的掩体通过坑道进入前沿暗炮台,这里位于主炮台前方的临江山坡,三合土夯筑的掩体很隐蔽,再登临山巅主炮台,能看到营房和运兵通道。整座炮台布局合理,远中近射程齐备,它与江对岸的南岸炮台互为犄角,形成交叉火力封锁江面。

现在,闽安江边还有“郑爷鼻”的地名,那里曾是郑成功水师驻扎的军港。邢港两岸也有地方叫“左府前”和“右营尾”,当年都是闽安水师驻地。环镇高处布列有屯兵寨城、烟墩烽火台,沿闽江岸边有水师营汛、炮台……闽安还有很多古代的军事设施遗迹、遗址。

重兵驻守下的闽安秩序井然,闽安人商舶取利,安居乐业。闽安这只拳头一旦舒展张开变成手掌,就是对经贸通商环境的维护和整饬。

闽安枕居海门,上可溯闽江沟通内陆水系,下可泛舟出洋,是历史上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邢港古航道水深河阔,所有进出福州港的外籍船只都得在此验关、课税,福州通往南洋各地的商船也均由此放洋出海,这里自古以来便是闽江流域商船停泊港、货物集散地和海上贸易口岸。古时邢港水域开阔,河面上番商云集,舟楫相连。外国与内陆商船往来辐辏,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历史上,闽安可谓关卡林立之地。唐代开始,闽安设立税课司衙门,检验、课税来往船只,还要缉查走私,打击海盗,这种机构一直延续到清代。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到福州,从此,福州港作为朝廷与东南亚国家互市的港口,对外交通和海洋贸易更加繁盛。清代以后,南北岸盐馆总卡、海关、厘金等征税机构,在闽安陆续开设并日臻完善。当时,福州80%的进口税由闽安海关征收,雄厚的资金像血液那样输入了福建船政的庞大躯体。

当年的码头多在镇区内的闽江岸边,著名的有水门道、海关埕、员山三座,邢港两岸则密布着规模比码头稍小的道头和作为货物集散地的浦头。

现在,迥龙桥南端往西两三百米的贡船浦公园,就是2000年后填浦造地建成的。公园有“碑记”嵌墙:东高祖五年(公元202年),无诸为闽越王,开阜福州港。龙溪恃狮峰屏障,为天然避风良港。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交趾七郡贡船入泊本浦,始名贡船浦。唐宋元明沿之。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市舶司移置福州。琉球、暹罗、爪哇等国贡船泊此,候闽安巡检司验讫入贮福州河口进贡厂,择期晋京……

《明史·琉球传》记载,明初,琉球中山王派使者朝贡,成为中国的藩属国。1392年,中山王请求赐予一些中国人丁,帮助琉球发展中琉朝贡贸易,明太祖朱元璋遂“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移居琉球授艺。这些移民多为擅长航海等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在琉球,他们负责航海、造船、外交文书编写、翻译、对华贸易等事务,社会地位还比较高。几年前,福州的报纸刊登过一则报道,几位琉球人驾原始帆船,漂洋过海,循着祖先足迹到福州来寻根访祖。

明清两朝,福州是中琉交往唯一的合法口岸,琉球贡船必须先停泊贡船浦候检,经闽安巡检查讫无误后,货物封舱,监卫护送到省城福州的内港河口,货物贮存于进贡厂仓库,候旨择期晋京。在这样的背景下,闽安与琉球的海上交往愈加频繁,不少琉球商人也常驻闽安经商,闽安西码亭附近的深坑里,有琉球墓葬和藏骨塔,安眠的就是当年的琉球人。

郑和舟师“伺风开洋”的太平港与闽安隔江相望,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多次驻泊闽安,曾经在此扩建船队、补充水手、招募船工、补充给养、整编训练。

拳头和手掌的配合,奏响了闽安繁华昌盛的主旋律。

作为闽江口一带的行政中心,闽安的建筑和规制与一般乡镇迥别,它完全按照府城的规模和风格来设置。宋代这里已经是舟楫往来的要冲之地,人烟密集,建起了城隍庙,拥有县城待遇,位居福建沿海四大重镇之首。特别是进入清代,镇区内文武衙门、营汛随处可见,商号店堂林立,寺庙观庵密集……几平方公里的小地方,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呀。

设镇闽安,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人傍水而居、立地山川的传统理念。关隘要冲之地驻军,将士来自五湖四海,还有官府衙门里升升降降的流官,阵容不小的随军家眷,以及本地土族和泊船于邢港向江海讨生计的“水上人家”,各种身份的人从天南海北迁徙汇聚于此,以至闽安姓氏庞杂,宗祠少,无望族,历史上曾出现过百来个姓氏,这就是坊间“九家十一姓”之说的背景。

自古以来,闽安地少人多,农桑落后,手工业、商贸业兴旺红火。那些领取俸禄薪金的官兵,那些往来递送公文案牍的皂隶,那些南来北往的货船和客商……他们无疑需要一支庞大的商业队伍提供生活上的服务。

当年,闽安石头城的城墙曾经耸临闽江边。城里城外街道纵横,人流熙攘,热闹繁华。大宗货物交易有“牙店”、钱庄银楼、典当行,还有米行、鱼行、酒库、杂货店、客栈菜馆、布匹丝绸行、药店诊所等。据初步统计,古商号有一两百家之多,各行各业,应有尽有。1840年,迥龙桥募捐再次修复后,在桥北立功德碑,上面就有协和堂、乾元号、同福行等三四十家商铺的名号。

  现在,迥龙桥南桥头边,有石条铺成的台阶扎入邢港,当地人称这个道头为打铁道。过去临街有家打铁铺,生意兴隆,船停泊于此,多数是来取铁制器具的。

闽安的宗教信仰堪称奇观,居然拥有一百多座庙宇,规模大、规格高,而且多教并存,祭祀的菩萨神仙品类多,满足了不同阶层人士对信仰的需求。万寿殿是祀奉皇帝圣旨牌的龛祠,专供文武大员朔望朝拜,城隍庙、南坛庙、北坛庙是文武官员参拜之处,天后宫则保佑水师出海平安……还有潮清观、五福祖殿、毓麟宫、正心寺、临水宫等。仅迥龙桥相距不到百米的南北桥头,便有圣王庙、观音阁、玄帝亭。这些古迹,多数毁于日寇占领期间,现在还留下近三十座。

清末,福建船政局成立,马尾港兴起,邢港河的水路要道地位下降,闽安古镇告别了原有的辉煌,作为一个村附属于亭江镇,成为马尾港的门户之一。

邢港河不长,但它无疑是闽安的母亲河,它缔造了一座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千年古镇,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闽安古镇通过最早的海上丝绸航道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史上谱写了精彩的一章。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