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 殿 探 幽
黄河清
岭头村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庙——龙岩宝殿,它像有着大智慧的得道高僧,将自己藏匿。愈是这样,愈吊起我的胃口,心生神往。一个初夏的晌午,雨过天晴,薄雾铺满了整个山峦,似国画中的水染泼墨一般。距离古庙两千米处,我们开始徒步穿行于古道。这是一条盐茶古道,古道从宁德的霍童到福安的穆阳,再到杨源板头村,经过岭头,前往政和城关,然后一直通到建瓯。它不仅能运茶盐,也能运其他山货,更是山里人与山外世界相连的通道,所谓“道通天下”即是。就这样,腰间别着的一块块面饼加上酸盐菜的能量竟然传承了千年茶盐文化……
踏在这条铺满落叶和长满杂草的古道上,恍惚穿越了过往。然而,已闻不到弥散的茶香,听不到叮当的马铃声,亦不见头戴斗笠肩挑手提的汉子。屏息聆听,只有松涛鸟鸣,空谷回音。伫立观望,但见青山碧水,云飞鹰翔。走了约莫半小时路途,薄雾已渐渐散去,正欲卸下满身水气,猛抬头,前面高地上兀然立着一棵大树,我知道踏进了岭头村。
古道前方连着一座古桥,岭头溪比较窄,单个桥拱即可跨越两岸。古桥的桥洞呈半圆形,和水中的倒影相接,正好是一个大大的圆,圆的物体,寓意着团圆和圆满。不仅如此,为了便于与路面衔接,也便于行人和货物通过,桥面放缓了坡度,于是又呈现出一个优美的弧线。远远望去,古桥犹如彩虹卧波,溪水与古桥,动静中带着和谐,灵动里富有韵律;溪水倒映着桥拱,桥拱映衬着溪水,像一轮满月摇曳在桥下,半实半虚,半静半动,醉了溪边的花草树木,更醉了赏景的路人!这满月映在桥下,流水带不走她,时光带不走她,只有人们的心才能带走她!
走过古桥,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龙岩宝殿。一座小小的古庙,既没建在高山上,也没设在深水边,只是坐落在山脚,背靠龙头山。然而,古庙后挺立的这座远近闻名的龙头山,却是当地方圆百里传说的一座风水极佳的山。站在山的前方仰视,从远处逶迤而来的山脉龙腾似的突然昂起后,又像龙头一样徐徐地斜落在阡陌纵横水平如镜的田坝上;古庙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从巍峨后山分出的支系靠山,犹如一个人伸出两条臂膀,拥抱前面的平坦田坝。而古庙就端端正正坐落在这把天然的像椅子一样的山岔腰凹里。站在庙门前远眺,一条玉带似的岭头溪呈内弓形缓缓流淌,远处是层层推进宛如洪波涌起的山峦,目极之处是一座高耸的印台似的大山,这古庙正应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中华传统风水吉象。
村里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说,大宋年间北方一位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发达起来,中年后就开始为自己寻找墓葬之地。他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千辛万苦跟踪山形龙脉走向,历经20余年终于找到了龙穴处,却见这座古庙压在了上面, 顿时他口吐鲜血气绝而亡。这个悲情的传说,使得龙岩宝殿及后面的这座大山更显神秘了。
古庙边立着一棵生长了千年的柳杉树,树干壮硕,树冠庞大,树皮粗糙,连裸露的树根都是盘根交错在一起,似乎无言诉说着这座古庙久远绵长的沧桑岁月史。盯着这棵古树,我一时怔住了,不知那裸露在地面上干瘪得令人心疼的树根,又何以撑起这么一大片婆娑和苍翠?当我在心中一遍遍问自己的时候,起风了。一阵阵冷冷的山风吹来,眼前的柳杉树,依然安静地挺立着,任凭冷风吹打。它和古庙里的神像一样,姿态肃穆,目光虔诚,一年年站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圣洁和安宁。如果有来世, 我愿做这样一棵树,生长在古老而宁静的寺庙旁。用树的形态, 树的姿势,在世间站立,静静地体会生命的过程。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守望一个个轮回,守望一段段生命。
龙岩宝殿始建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清宣统辛亥年(1911)重修,总面积339平方米。古庙隐迹近千年,或许内心里也喜悦甘苦清静的日子,不愿遭人打扰。抬眼望去,朱红色的庙门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一块红底黑边的硕大牌匾,上书“龙岩宝殿”四个金色楷书大字。大门左右两边各矗立着一根雕龙青石门柱,显得古朴大气。推开两扇朱红镂花庙门,进入庙内,踩着厚实的青石板,缓缓而行,一阵阵空灵清越的脆响,在寂寂中袅袅袭来。一颗浮躁喧嚣的心,就在声声清脆里缓缓沉静下去,继而清宁四溢。
龙岩宝殿(王丽玉 摄)
戏台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中上部有八角覆斗式藻井,藻井上彩绘八仙人物故事图和龙凤花卉等,戏台正中绘有一幅福禄寿人物图,题有对联“千秋大业一出戏,百万雄兵几个人”。穿过戏台,沿天井正中的九级青石台阶上行便是大殿,天井两侧有廊道和厢楼。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 穿斗式结构,明间减中柱。大殿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着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的神像。神像的眉眼之间,皆透着一股悲天悯人, 一股超凡脱俗。我从没有见过这般的慈眉善目、不染世俗。这是要怎样静默虔诚的心,才有这入木三分巧夺天工!大殿里香烟萦绕,丝丝缕缕,恬静淡然。
福建民间信仰比较发达, 而女神之多冠于全国,据说有“三十六公婆”。在众多的女神中, 陈靖姑、林九娘(妈祖)、李三娘三大奶以临水文化著称于世,尤其是李三娘,在政和一带信众众多,传播广泛。李三娘历史上确有其人,由黄裳和郭斯垕编修的明朝《政和县志》对此亦有记载。据载:李三娘,唐大历八年(773)出生在连江马鼻辰山村,出生不久便失去母亲,14岁嫁人,早年丧夫后便回家与老父相依为命。后外出学艺,生前为当地做过许多济世救民的善事。在民间,盛传着李三娘的种种除妖济民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口口传颂,并浸润和融入当地民众精神版图中,成为崇尚正义、勇于担当的化身。
炊烟袅袅(班剑华 摄)
这时一个老妇人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手里拿着一炷香缓步走到神像前,把双手举到头顶后,全身伏倒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叩拜着。默默送来祈祷,默默带走希冀。原以为这一个偏僻之地,能记起它的人只怕寥寥无几,不然这山间怎会花草树木甚繁,鸟雀松鼠追逐相乐,现在想来,该是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扰了这一方净土吧!然而,一到祭祀礼俗之日,善男信女,纷至沓来。他们不仅膜拜,也定要做到礼数周全,方可安心离开。
虚灵宁静,腹中缓缓升起了道和禅的意蕴。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