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8 08: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徐德金



茶盐古道探访

 

徐德金

 

 

原来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于是就有了路。

当然,原来的路,也会随着岁月的磨洗,日渐萧疏,终于荒废。

 

开往政和的绿皮车

 

政和位于闽浙交界,与浙江庆元县接壤,是福建的“省尾”。政和置县于公元1000年,原名关隶,宋政和五年(1115) 改县名政和。历史上,政和县域面积几经调整,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在明朝景泰年间,析出大片土地置寿宁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和与松溪曾两度合并,最终于1975年重置。

几次政和之行后,尤其是此次政和采风,我始对这个“省尾”县有了初步了解。

福建有三大山脉,一是横亘于闽赣之间的武夷山脉,二是横贯福建中部的戴云山脉,再一个就是起始于政和的鹫峰山脉—— 它北接浙江洞宫山脉之余脉,由西北往东南,一路山水一路歌。崇山峻岭,满目苍翠,这是自然界对政和的馈赠。

图片.png35.png

锦屏村茶盐古道(余明传   摄)

采风设定的线路是“锦赛茶盐古道”政和段,锦、赛分别是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与福安市赛岐镇的简称;不过,另有当地了解古道的人士则认为,这条古道应该是“锦穆茶盐古道”。穆, 即福安穆阳。穆阳乃闽东商贸重镇,历史上,由赛岐溯流到穆阳的海货,均靠人力挑运到周宁、政和、松溪等县。因此,若论茶盐古道,“锦穆”应比“锦赛”更为合理。当然,无论是锦赛还是锦穆,这条茶盐古道总是通江达海的。

我要实地走访的锦穆茶盐古道政和段,总长13千米,其实它分为两段,前段从岭腰乡锦屏村经上行,越过东关寨(松毛隘);然后下行,经外屯乡黄坑村的北科自然村,再下行至花桥子,长约10千米。后段从黄坑村外店自然村出发上青丝岭至澄源乡的黄岭村境内的黄坑岭头,长约3千米,这段也是古代官道寿(宁)政(和)古道中的一段。有关寿政古道,《寿宁待志》有一节记载,下文略叙。

那天我走的锦穆茶盐古道是前段。

 

   

 

我十分好奇,为什么在政和会有这么一条茶盐古道,当我了解岭腰有银矿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岭腰的银矿最早开采是在宋代,那时这个地方不叫岭腰,叫遂应场,也不属于政和,它在松溪境内。据史料记载,锦屏古银矿始采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封闭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前后持续359年之久。后人根据现存银矿作统计,认为繁盛时遂应场这个地方有“三千买卖客,八万采银工”,我认为情况远未至此。那时候,就算把松溪、政和的户籍人口相加, 能有两三万人就不错了吧。即便如此,通往遂应场银矿的人不绝于途,走的人多了,于是便有了路。锦穆茶盐古道的肇始出处似乎就在这里。

从县城驱车四十多千米来到岭腰乡锦屏村,鹫峰山脉北段从锦屏穿境而过,形成高山峡谷,现在的锦屏绿树环抱,飞瀑溅珠,廊桥遗梦、古树参天,被誉为“翡翠锦屏”。现存170多个古银矿采冶矿井遗址隐匿在群山之间。我拾级而上,探访了其中一个矿洞,仿佛进入一段幽深的历史。现在, 我完全无法还原那个场景:他们匍匐着,手持长镐,忽明忽暗的油灯映衬出他们疲倦但顽强的坚韧的面庞。我在想,那些沿着茶盐古道走向大山深处的挑夫们又比矿工幸运多少呢

 

  


锦穆茶盐古道入口,有一石碑,镌刻“东关寨修复记”一文,曰:东关寨建于元朝皇庆年间。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记载:“东关巡检司在东关里,旧在本里遂应场,名东关寨。元皇庆间建,明洪武二年,改为巡检司。”

这篇东关寨修复记还简要介绍了锦屏当年之繁盛,“锦屏的茶叶从古道挑到穆阳,再水运至福州出口;海盐从穆阳经古道挑至山区各地。古道是运输的大动脉。”——这大约是清末以后的事了。根据《茶叶通史》记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担”。锦屏村制作红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同治十三年(1874)一位江西茶商赵老板来此,以当地小叶种茶为原料,试制红茶,称之为“遂应场仙岩功夫”大获成功。据史料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锦屏村就有20家茶行。

茶盐古道由石块石头铺就,从山脚一直往高处延伸。我们仨拾级而上,起始也颇为轻松。实际上,茶盐古道上行与下行的用时会有很大不同。当年,上行的挑夫从穆阳挑盐上山,要走四天时间;而从山上锦屏挑茶叶笋干下山时间会缩短一半,只需两天。锦屏穆阳之间,是在鹫峰山脉的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可以想象挑夫艰难跋涉的过程。

上山的茶盐古道道宽三尺余,蜿蜒曲折。古道两侧是新植的树木,多是松树与木荷。树木浓密处,古道被金黄的落叶所覆盖,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响声。树叶之下的石板上,发现几处锥形的小洞,据说,那是挑夫歇脚时由杖杆经年累月“击打”“磨砺”出来的。回望茫茫路,我仿佛听到吭哧吭哧的发力声,那些摔到石板上的汗水曾经发出辛酸的低吟。

图片.png36.png

外屯张黄坑村古道(王丽玉   摄)

我们大约花了20分钟就到了东关寨。这里海拔1000米,是岭腰乡锦屏村与外屯乡黄坑村的交界处。这一段从山脚直抵东关寨的茶盐古道以及东关寨本身,是2020年政和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捐款修建的,当然,东关寨已不复历史的旧貌。我们再怎么努力都难以重现历史的旧貌,也没有必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别过东关寨,便是下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从山顶到山腰的阶段,一样的是树叶铺满古道,层层叠叠, 踩上去是柔软的。

再没有见到其他人走进这个绿树环抱的山体。群山肃穆。我听到自己的喘息声。下山的路较为平顺,但没想到我们大约花了两个小时。由于膝关节磨损严重,我和冬青兄都放慢了步伐,有几次,我的右膝关节像是被锁住了。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外屯乡黄坑村北科自然村。

黄坑村的五十六个自然村散落在群山峻岭之间,北科自然村是我们此次茶盐古道行走唯一路过的小村落。午后骄阳似火,北科村寂静无声,就连一声狗吠也听不到啊!在巨大的山峰下,一片茂密的松竹林环卫着这看上去已经衰败的古村落。也许不要经过很久,北科自然村也会像大多数村落一样,自然荒废掉,有如锦穆茶盐古道一样。从北科自然村到山下的福龙花桥,我们又走了一个多小时, 沿途山坡上有大片大片的锥栗树林,树上开满橘黄色的花蕾。这一段山道,平时应该走的人多,因此维护得比较好。

想起当年寿宁县令冯梦龙走过的寿政古官道。他在《寿宁待志》“铺递”一节中这样写道:“政和九铺乃往(建宁)府必繇之路,此铺他县别无一事,专为寿宁传递文书而设……余每赴府,预先行牌传谕,令诛茅劈径,全然不理。一遭天雨,寸步登天,亦付之无可奈何矣!”铺递文书,延误超时;诛茅劈径,全然不理,冯梦龙无计可施,遂花钱支付政和九铺中八铺铺工的工食银,这样问题始得以解决。

跟锦穆茶盐古道一样,寿政古官道也早已衰落,难以寻踪。冯梦龙60岁出仕,当年从寿宁往建宁府“述职”,已是个垂垂老者,想想在官道上奔波跋涉的冯县令,不禁为之三叹。

既因世事而起,又因世事而衰。政和以及闽北的许多古道大多消失在岁月漂洗得发白处,无从补缀。曾经到过杨源乡坂头村,那里的花桥与其他古建,更能述说坂头村曾经的商贸古埠的辉煌。那也是一条通往宁德、建瓯的“茶盐古道”。

时代在变迁。政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通往大山深处的是一条条康庄大道。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