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宝地的两张名片
朱谷忠
一 中亭街
把中亭街的地名从福州纵横交错的街巷名称中读出声来,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因为拥有近40年“市龄”的我,对福州的大街小巷虽不能倒背如流,却也悉数在心。而中亭街,正是我多年去台江购物或以文会友,或骑车、坐车、步行去江边看夜景的地方。在我看来,总结这条街闻名遐迩的关键词大约有三:一是繁忙的要道;二是商家云集的地方;三是游客购物和观光的去处。归纳而言,这是一块不断积聚沉淀的历史和文化所转化的独特商业价值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白天或晚上,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格描绘出的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画,都是那样吸引人;加上如今各种商业名牌和休闲融洽共存,中亭街不仅成了福州人爱去的地方,也是外地慕名者的必到之处。
无疑地,在福州现代化进程中,中亭街虽然不是商业功能中心,却堪称城市与社会领域的一个观念样本。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已表明,这一带几乎先天有一种后工业社会的属性,江滨之美、人文之美,得天独厚;而它的发展经验,依我看,也是福州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
怀着这样的一种感知,我很庆幸获得一个专程釆访中亭街的机会。陪同我的台江区委宣传部小蔡和社区王主任,似乎知道我想更深入了解一下中亭街的过往,特意请了一位已有81高龄的老依姆卢瑞端前来。我一听,心想:这怎么担待得起?没想到,老依姆居然兴致勃勃地提前来到街口等候。更没想到已是耄耋年纪的她,身体健康硬朗,为人爽快热情。当我们沿街走了一番,来到福建山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后,老人更是有问必答,记忆清晰,语言活泼。大家恍觉是在家里聊天,心里倍感亲切与欣慰。
黄老依姆慈温有加,她说:“我一直生活在中亭街,现在儿孙满堂,生活安适,这不就是老百姓想过的日子?”说到中亭街在她记忆中有哪几个有名的店铺,曾当过小会计的老人一口气答道:“云锦裳、德余京果行、恒生典当……很多啊!”这时,我看见她的目光特别沉静,似乎想要时光慢下来,再慢下来。当她回忆往事时,似把一罐罐“佛跳墙”细火慢炖,使香气收敛,绵绵散出,不至于消失得太快。而大家的思绪,也随着老人的话声,在中亭街的历史记忆中不断飘拂着……
中亭街的形成,可谓源远流长。闽江东流至福州时,因南台岛之隔,水道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南港,别称“乌龙江”;北支即北港,仍名闽江,一作台江,别称白龙江。白龙江江面开阔,从大庙山(今福州四中)起,一直到南台岛的北岸为止。到了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因江沙会合中长出楞岩洲,其实就是江水拥趸出的一片淤泥沙洲。时间一久,人来人往,零星摊点便在这里出现,随之出现一座供人歇脚躲雨的凉亭,之后便以此亭派生出街名。经历史变迁,此地终于绵延发展为热闹的商业街。特别是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之后,福州商业开始兴盛,中亭街商埠更是发展成为规模壮观、商贸繁华的地方。那时街区两侧,西为苍霞洲,东为后洲,均为水域形成的陆洲,并有许多巷、弄。将这两个陆洲与中亭街互通,用现在的话讲,像激光一样向左右辐射联通。这其中有名的如后洲巷、观岐巷、透龙巷;麻油弄、铁线弄、道士弄、姚厝弄、仁和弄、重光弄、三成弄、欧厝弄等,古朴里弄与近代街区相串并存,相映成趣,愈发彰显出中亭街商贾文化的底蕴。关于这一点,从前人吟咏台江的诗句“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中也可看到。诗中精妙勾画出当时此地的古榕、巷陌、园林风貌,以及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的景象,是多么的引人。特别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反映当时福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中亭街很早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
据《福州工商史料》载:“光绪三十年(1905年)在南台上杭成立了福州商务总会,作为各帮派商号的协调机关,那时福州帮派最多时达二百多个,全市商店约一万五千多号”。其中在中亭街附近的上、下杭云集的会馆,不下数十家,足见当年南台及中亭街商业的繁盛。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商品畸形发展,加之中亭街靠近闽江,又是交通要道,四通八达,更成了全省各类土特、水产品等商品的集散地。有资料表明,当时的中亭街,商品以批发为主,巨商辐辏,顾客云集,车水马龙,人潮如涌。这里的商铺左右两边一字排开,有银行、钱庄、国药行、百货行、茶庄、绸布庄、棉苎行、颜料行、陶瓷行、油豆米行、面粉行、南北京果行、文化用品行、烛行、伞行、钟表行、典当铺、戏院、餐馆、诊所、理发厅、服装店、金银首饰行、糕饼店以及鲜咸水产贝壳行等,“三十六行”应有尽有。而中亭街还有其自身特色,即约占全街三分之一的北段,多为鲜咸鱼货贝壳产品的商店和牙行。由此,这里白天的繁喧不难想象,同时,从当时福州文人的诗中也不难见到这里夜间市井灯火璀璨的描述,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诗中描写了台江中亭街耀眼的街灯、闽江万寿桥的南北两岸美景。值得注意是,在丰富的福州诗吟中还有不少描写城外台江的即景诗。这些诗,从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听闻残笛、舟行画中,不一而足。至今读来,犹如看到当年台江夜景,令人神往。
人在世上,都难御繁华的引力。而台江这一带的繁华,自然没逃过郁达夫的眼睛。他曾三次来闽,第二次居住时间最长。1936年2月,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抵达福州。那夜,他住进江滨,站在窗前,只看一会,便忍不住赞叹起窗外流过的江水和微漾的夜景。到了白天,他四处闲逛,又赞叹起江边那些工农佣妇,说她们“也一例地有着那种嫩白微红,像刚施过脂粉似的皮肤。大约日夕灌溉的温泉浴是一种关系,吃的闽江江水,总也是一种关系”。当然,他也羡赞福州的食品,说“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福建菜之所以著名,原因是天然物产的富足,又加以地气温暖,土地腴厚,森林蔬菜随处都可以培植,随时都可以采撷”,“作料采自本地,烹制学自外方。五味调和,百珍并列,闽菜之名,就宣传在饕餮家的口上了”。至于“福州的水果花木,终年不断。橙柑、福橘、佛手、荔枝、龙眼、甘蔗、香蕉,以及茉莉、兰花、橄榄等等,都是全国闻名的物品。”有资料记述:某一天,他兴致勃勃地走到街头,正想要一辆车去参加宴会,忽被一旁“咚扑、咚扑”的声音给吸引住了。只见一个小店里,有一个大砧头摆在店中,两个强悍的男子各拿一把大木锤对着砧上的一大块猪肉一上一下拼命敲打。这究竟算怎么回事?郁达夫支着手,托着下巴看了很久,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后来,他又看见店中两个伙计把打得稀烂的猪肉团和入面粉,再制成一种面皮,里面包上各色菜肴,放进沸水里开煮。他们见郁达夫一直站在一旁发愣,就问他:“快熟了,要不要来一碗?”他这才猛然想起,早过了去赴宴时间了。后来,他在那篇《饮食男女在福州》的文章中把这种肉末横飞的食物加面粉做成的东西,正确地称为“肉燕”,还特别指明这种食物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独有的特产;只是只字未提,当时他专心看人家制作,没料到飞溅的肉末也沾上他的衣服;更未提到,他站着的地方兴许正是中亭街的一角。
不过,话说回来,当年在中亭街与大桥头十字路口占尽风流的要算有百龄的百货棉布店。老板是福州商业巨子尤家德铃、德奇等。大桥头左侧是著名的“虎标永安堂”,为中亭街“桥头堡”,是华侨胡文虎开设的商店。大桥头右边还有福州第一个以“福州中国国货公司”命名的综合性营业大楼。这三家均在大桥头的十字路口,成三足鼎立态势。
无疑,像中亭街这样别具特色的街区,许多年来,总给人以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说,中亭街包容的性格首先应从它的发展历程、历史定位中去找寻、去秉承,那么,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福州商埠重地,中亭街厚重的历史文化、典型的位置和建筑风格等等,也无不彰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闽都气象”。这里,既有桥石和宫庙讲述的朝代兴衰,也有街巷坊间口口相传的百姓故事。中亭街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中,在商海严酷的拼搏中,始终演绎着令人慨叹的商业传奇。
难怪这里人总是骄傲地说“福州商贸看台江,台江商贸看中亭”!
我问老依姆:“从你老人家的经历来看,如今的中亭街变化大吗?”
老依姆朗声笑道:“大!大!我学年轻人说一句,那叫棒极了,嘻嘻……”
是啊,人人新识台江梦,一腔豪情写满街。
1998年,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在“5·18”国际招商会上,力邀有着造福桑梓心愿的香港利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隆基先生回家乡投资兴业。陈隆基先生不负众望,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的新中亭街在2002年2月2日这一天竣工且顺利开街。
“万寿桥”北端的千年商业老中亭街,终于在旧址上蜕变出威镇闽江、魅力四射的新中亭街。
采访中我了解到:2002年初竣工的新中亭街,全长550米,宽270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新中亭街的诞生,在省内外引起不少轰动,因为它是首府福州市面积最大、配套齐全、功能完整、品味高尚,集旅游、观光、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有数据表明,当年日均人流量达30多万人次,节假日最高峰超过60万人次,车流量5万辆次。中亭街成了福州商业航母聚集而成的“商核”,成为省城中轴核心辉煌的亮点,亦成为举足轻重的百亿新城。
值得介绍的还有西面四个交易区,它们分别为各大卖场零售中心。其中有国美、永乐电器旗舰店,有国内IT零售巨头“宏图三胞”,有全省最大首饰一条街“金鹭首饰一条街”、福建皮具城、“针织内衣床上用品一条街”,以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一条街。此外,还屹立一座久负盛名的“福州闽剧院”。中亭街东西沿街还分布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知名餐饮连锁店麦当劳、肯德基、华莱士等综合配套业态。
穿梭在中亭街上,感觉这里的天空,收集的是云霓彩虹,江畔翠微;这里的橱窗,凝聚的是皎洁圆月,温馨爱意。这里,也是彰显台江物资富裕、精神富有的一方宝地。
毫不夸张地说,新的中亭街呼应了市区文明的演进方向。它的气质,它的内存,传承了优良的商业传统,从而使它蜕变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完美整体。
二 榕城古街
如果说,中亭街是台江区的一方宝地,那么,位于台江区瀛洲路的榕城古街,就是台江铺展的一轴彩画。
榕城古街,又称“榕城美食街”,北临福州五一南路,南接台江路,全长300米,主要经营各种旅游土特纪念品,展示福州灿烂的地方民俗特色。
其实,民国时期,这里是临江沙洲,后建路成街,其间商业摊点密集,交通拥挤,吊脚楼危屋连片。1990年台江区人民政府集资改造,将路面拓宽至18米,路长增至360米。两旁统一兴建3层砖混结构,屋檐翘角鹊尾、琉璃瓦、悬钟、水柱、绘梁画栋。当年9月底完成总体工程,12月全面竣工,总建筑面积10645平方米,比原面积增加百分八十。临街72间楼上居家、楼下开店的连体仿古建筑,构成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商业古街。这里,沿街开设手工艺品、日用百货、烟草、饮料、食杂、鞋类及日用品等商店70多家,以个体经营居多。华灯初上,各种摊贩摆设道路两旁,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为了进一步提升街区整体形象,2013年,台江区政府将该路段改造成步行街商区。古街改造保留沿街建筑景观传统风格,参照建筑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保护再生立面空间形象,并进行了一系列脏乱整治。2014年,又实施了城市景观综合改造,北端街区保持南国传统商业特色,南端广场新辟绿化景观和休闲空间,形成集旅游、购物、美食、休闲为一体的商业街区。
如今,这一带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完善,交通便捷。街两边,各类商品店比比皆是。白天,人流穿梭,一片繁忙;夜晚,随着近年来一批有特色的知名餐饮业纷纷落户,俨然成了一个人气极旺的美食城。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走访的那天,当我们在瀛洲桥头黄佳胜兄弟俩的小店内随意交谈时,竟引来了附近几家商店的老板。他们听说有作家前来采访,便纷纷打开话匣子自我介绍起来。这使我了解到:这条街所处的瀛洲河在明末清初便有商埠,有过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家住瀛洲桥边、传承父母做工匠雕花的黄佳胜对我说:“过去的瀛洲河,水路能通全福州,包括西湖。河边有不少打铁铺,为船只制作各种用具。”另一位做鱼丸的老板说,听他祖上人说,这里河两岸过去引来了许多求生计者,纷纷在此搭起经营百业的窝棚和店铺。但在那些年代,求得温饱尚属不易,哪顾得上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只是一片街窄、房陋、路难行的旧貌。
“看来这条街的改造让你们分享到了改革红利了。”
“凭良心说,这一‘脱胎换骨’确实不错,原先居住于这片旧屋区的住户,得益于较好的征收政策,纷纷圆了安居梦想!”……
交谈中,我对他们介绍的一些传说也颇感兴趣。据说这边的瀛洲桥北过去有一家店铺,从一个破落子弟手中购有一副对联,书写者非同寻常,有说是清初福建漕运总督施世纶,也有说是大翻译家林纾。联句“万国舟航通禹贡,九仙楼阁倚空同”,笔力深邃,落墨飘逸,但收藏人一直秘而不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场大火把河对面房子烧掉一半,救火混乱过后,收藏人的后代才发现,保存的对联也不翼而飞了。还有人说,过去这里有马车场,原因是富家巨室无不备有马车。有趣的是,从他们嘴里,我还听到从前这里还常走动着一种以算命谋生的人,提着一只小鸟笼,当有人找他算命,他便从怀里掏出纸牌扣在桌上,刷地一下把纸牌摊开,再放出小黄雀,在纸牌上跳着跳着,突然一低头,从中衔出一张纸牌,这就是问卦人想求的命相……尽管如此,当天的讲述者都从各方面证明了榕城古街是有其前身的蛛丝马迹的,它的历史和文化的碎片无须探究,依然是清晰可辨的。
走出榕城古街,回头再看一眼临街的门、窗、坊,绘以色彩鲜明的山水、花鸟、古人物,耳畔仿佛又传来位于街中的台江第二中心小学的琅琅书声,这使我感觉今日的台江,除了前人不断积聚沉淀的历史、文化所转化的商业价值,在社会、智慧等方面所展现的美感,同样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城市是由人来建的,它的性格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无疑,榕城古街与中亭街,尽管大小不一,经历也不尽相同,但都能以各自的定位和特色,成为台江这块黄金宝地上的两张名片。只是,保护这两张名片,也需每个市民都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塑造城市美好的明天不断助力。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