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 12: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浦城风物小贴士

 


牛鼻山遗址

遗址位于管厝乡党溪村牛鼻山,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3200平方米,距今约4000至5000年。1989年至1990年在此考古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19座、灰坑8个。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300多件。已发现的墓坑呈长方形或梯形,为竖穴土坑,长1—2米,呈西北-东南方向或东西方向排列,随葬品多者达40多件,少者6件。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产、经济和氏族部落的原始形态提供了实物佐证。考古学界称之为“牛鼻山文化”。2009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故居

西山故居位于浦城县仙阳镇,是南宋大臣、学者真德秀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所建。自南宋至今,一直是理学家和读书人的精神归宿地。西山故居虽然历代数次毁于水火,但今却被修葺一新,成为浦城的文化象征。西山故居将用漫长的岁月继续弘扬浦城文化,延续每个读书人的梦想。200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浦城县水北街镇曹村村西北侧约2公里的山坳中。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被唐太宗李世民御封为“安禅奉佛祝圣道场”。宋、明、清历代重修,现存大殿建筑重修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筑原构,在我省也属罕见。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工作正按计划有序开展。

 

大口窑

大口窑遗址位于水北街镇黄碧村大口窑自然村,系宋代瓷器作坊遗址,遗物堆积范围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5—4米,有大量瓷片,现存二条斜坡龙窑清晰可辨,大约长70米、宽2.2米,窑口和尾部清楚。主要制作青白瓷,也兼烧酱色釉器。烧制的瓷器销往漳、泉、福、厦等本省大中城市以及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大口窑遗址对我国南方瓷器特别是宋元青白瓷的发展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58年发现,1961年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子木偶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浦城文人王明秀在民间提线木偶的基础上,始创浦城传子木偶。传子木偶演出节目自隋朝开始,一朝一朝按次序传演,直到明朝为止,内容为每朝历史故事,故称传子。浦城传子木偶属提线木偶,一个戏班需要4—5个艺人,其中主台1人兼报幕,上手1人操器乐,鼓师1人,提线1—2人,每人均要会唱。200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观前

观前村位于浦城县水北街镇内,与金斗山隔溪相望,金斗山有道观,名金斗观,村庄在金斗观前面,故名观前。观前村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临溪吊脚楼、麻石街墟、古老店面和柜台、古老的凉亭、沿溪的古码头等。观前村深宅高墙的四合院规模宏大。古老的建筑有壮观的水东社、关帝庙、观音阁和谢氏宗祠、张氏宗祠、叶氏宗祠等公共建筑,保持宋至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于1999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临江镇安桥

镇安桥又名临江桥,位于浦城县临江镇,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僧人善义募建。镇安桥二墩三孔,大方石砌成。每墩北头有大型神鸟石雕,具有闽北花桥(厝桥)风貌。有桥屋、悬山顶、单檐双披水,檐下另加风雨板,两侧翼以栏杆置长条木凳,中有神龛。该桥600多年来,经7次重建、3次整修,得以保存至今,为浦城古桥之最。200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省级重要涉台文物。2009年9月12日不幸部分烧毁,目前正在修复中。

 

浦城马灯戏

马灯戏是浦城地方民间剧种,历史悠久,其源出年代暂无考证。马灯戏最初形态是乡村灯会的一种娱乐形式。其表演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大多数取材于民间生活和民间传说。马灯戏大型剧目不多,主要是折子戏。其演出内容包括天上、人间、鬼域三界。马灯班和马灯戏,在乡村民俗活动中,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郡墓

吴郡墓位于浦城县永兴镇前墩村黄溪洲后山。吴郡(1636—1715年),字云士,祖籍安徽凤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吴郡随靖海将军施琅进攻澎湖列岛。吴郡立大功,加左都督衔,后官至浙江水师提督。墓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地势呈椅状,四周梯形条地围绕,用三合土构筑。2009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省级重要涉台文物。

 

浦城茶灯舞

茶灯舞,是由当地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发的舞蹈形式演变而来,有近百年历史。即农民用去了白菜心的菜壳做灯罩,中间插上蜡烛,当做舞蹈的道具,因而又名“白菜灯”。后来舞蹈动作逐渐固定,成为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流行在富岭上路一带、讲浙江龙泉方言的村子。每年春节期间,各村“白菜灯”表演成为当地的一种风俗活动。随着舞蹈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改名为茶灯舞。2008年,浦城茶灯舞被列入浦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梁驿

中原入闽第一驿——渔梁驿,在浦城县北的仙阳镇渔梁村,为古代中原入闽的第一驿站,自唐代设驿,延至明清,是仕宦商贾自福建北上江浙的必经之地,更有无数文士官员在此投宿,意兴所至,留下篇章,自古以来蔡襄、陆游、刘克庄、袁枚等在此都留有诗作。渔梁村至今仍留长约1公里、宽达5米的旧街,当年的驿馆还有遗迹可寻。

 

仙楼山

仙楼山,高333米,方圆数百亩,位于浦城县城东。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馀善被封为东越王,在此依山筑城临浦,并建烽火台于山巅,后人将此台称为越王台,其山亦称为越王山。相传宋时有东京道人李陶真徙居于此,其后明末有张泽元、杜足元相继棲留,诗、书、画兼佳的柳霖、黄子颉接踵而至。他们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构筑迎仙楼,仙楼山因此得名。2012年建设的仙楼山红色文化森林公园,面积600亩,园内建有一座高达21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浦城豆腐丸

浦城豆腐丸是浦城特有的风味小吃之一。其加工方法独特,历史悠久。据传,浦城豆腐丸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以豆腐和猪瘦肉为主料,制成后形似橄榄,色白如雪,如明珠悬浮于汤汁之上,汤汁五味调和,连汤进口,嫩滑且香味四溢,可谓“色、香、味”俱全。2008年,浦城豆腐丸被浦城县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40225124842.jpg

盒子糕

盒子糕又称灯盏糕,其制作工具为长柄铁盒子或长柄铁勺,主料为籼米,米磨成稠浆,淋在铁盒子里,加上少许肉馅,再加白萝卜丝或芋头丝或白薯粒,上面再淋一层浆,放在油锅里炸。形状为上大下小的圆锥体或灯盏状,表皮金黄,香酥可口。

 

泥鳅芋子锅

泥鳅芋子锅是一道深受浦城人喜爱的菜肴。其作法是将泥鳅放进砂锅,加猪油、料酒、姜、蒜头、辣椒、酱油等佐料,用文火焖,再加入芋头、豆腐,加桂 叶为香料,再煮即可。荤香味厚,诱人食欲。冬天,用小火炉炖着,边热边吃,更有风味。外地人尝后,称之为“浦城佛跳墙”。

 

浦城包酒

包酒是浦城民间酿制的养生酒,属酿造发酵黄酒,是浦城著名的特产之一。浦城包酒历史悠久,明万历《浦城县志》载:色似琥珀,其味醇浓,俗名“七倒金”。其制作工艺特别,将上等单季大冬糯米,用水浸泡蒸熟,加上甜酒粬,冷却发酵,酿成酒娘,再按1∶1.5的比例,兑上谷烧白酒,封坛后藏入地窖;有待时日,启封后,加入枸杞、桂圆、红枣,再藏一段时间,即成色泽金黄、醇香怡人、口感甚好、不会上头的包酒。2010年,“浦城包酒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40225124833.jpg


浦城肉燕

浦城肉燕是本地的著名特产,以新鲜瘦猪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细致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宛如燕窝。浦城肉燕是浦城宴客的第一道菜,称为“头碗燕丸”。相传,肉燕皮的制作工艺是由南宋浦城人徐小春偶然发现的,后经理学家真德秀(浦城人)的随行厨师林阿荣(福州人)传入福州。此后,浦城、福州两地相传仿制。

 

秀里三景

秀里,位于盘亭乡刘田村,属丹霞地貌。有神仙墙、下山羊、上山鸡三景点。

神仙墙:红壁长约200米、高约30米、厚约5米,巨石峭削挺拔,以苍翠山峦为基,天幕为盖,犹如一堵巨墙从天而降,称为神仙墙名副其实。

下山羊与上山鸡:在刘田村东南,有一巨岩,岩端二石,尖端悬空欲破天,如一对羊角,人称羊角石;巨岩向东缓缓低垂,复崛起,呈椭圆形,与羊角石连在一起,酷肖一只山羊睡卧山巅,故称下山羊。与下山羊相对的岩山,称为上山鸡。雄硕奇伟,左右山坡倾斜舒展,形似雄鸡展翅。

(本文原载于《走进浦城》;图片来源于“最闽北”公众号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