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5 00: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冬青



武夷深处大竹岚

 

张冬青

 

 

如果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其号称“华东第一高峰”的黄岗山,顶峰海拔2157.8米的高度称雄于世,不如说位于保护区核心地带的建阳黄坑大竹岚,因其竹海林涛云蒸霞蔚,动植物的种类繁多而更加闻名遐迩,为世人赞叹不已。

大竹岚位于黄坑北部高山地,为武夷山脉北段南侧一盆地,盛产毛竹,林深竹翠,从高处俯视形似绿色的大竹篮:早年属邵武管辖,在《邵武县志》中即名“大竹篮”。后因其地终年云雾缭绕,满山岚霞,改称为“大竹岚”。1979年,大竹岚划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时,将其区域扩展到包括坳头、大坡、长见的西坑庙和桂林的六墩,总面积为194130亩。自此,该区域成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而大竹岚也泛指其整个区域。

大竹岚属中山地貌,由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和南园组火山岩构造经侵蚀而成。随着造山运动的进行,在隆起的过程中,其岩崖地貌形成。其山地内分布着红壤、黄壤、草甸,于诸母岗顶山地有沼泽分布。境内山脉多呈北东走向,诸母岗、洋岭岗、先锋岭、九龙岗、望天堂诸峰环峙西北—北东界,与光泽、崇安(武夷山)两县比邻,形成天然屏障。境内沟谷发育完善,沟壑纵横,地形多样,呈温润、潮湿、多雨多雾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18℃之间,降水在1486—2153毫米之间,该区域历来气候变化不大,被认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害,故能保留其生物多样性特征。

大竹岚共有林地179400亩,立木蓄积量78.6万立方米,毛竹976.8万根,森林覆盖率91%。其八种植被类型30个群系近100个群落,主要建群种类有杉松、各类楠、栲、木荷、厚皮香樟、细柄蕈树、拟赤杨等数十个种群。在山地内部,垂直分布带明显,随着海拔升高,依次为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矮林、黄山松、草甸。而1500米以上的南方铁杉林、亚热带地苔矮林为其独有。

保护区已定名的管束类植物种群近1800种,属国家二三级保护的有钟萼木、香果树、杜仲、银杏、水松、观光木、黄山木兰、红豆杉、闽楠、南方铁杉等19种,属省级保护的涉危植物有南方油杉、方竹、福建冬青、棣堂花、台湾林檎、鸦头梨、亮叶水青闪、三桠乌药、青钱柳、巴东栎等23种。

大竹岚挂墩一带有昆虫31目300科约5000种,其中罕见特有种有金斑啄凤虹蝶、宽尾凤蝶;鸟类234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白鹇、黄腹角雉、挂墩鸦雀等;两栖动物32种,爬行动物73种(其中蛇类56种),山溪鱼类34种,蜥蜴类15种;属特有珍稀动物有角怪(经甫雨蛙、武夷湍蛙、尖吻嘎蛇、眼镜蛇、武夷厚唇鱼、丽蜥蜴等);脊椎动物有一百余种,国家保护的有猕猴、云豹、毛冠鹿、大灵猫、小灵猫等12种。其中华南虎、金钱豹、水獭已于20世纪末绝迹。

1837年,法国人大卫(DaVia)神父深入大竹岚挂墩,采集走第一批珍贵标本,翌年发表了挂墩鸟类若干新种,大竹岚神秘美丽的面纱从此揭开。一百多年来,大竹岚“昆虫世界、鸟类天堂、蛇的王国、角怪故乡”的美誉不胫而走,成为世界采集生物标本的圣地,在生物界声誉斐然。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受邀走访大竹岚。午后一时许,天有些阴,小车从建阳宾馆出发,过麻沙镇,沿崇阳溪、麻阳溪一路向北,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两旁林木葱郁,山垄田里稻谷金黄,远山有云雾缭绕。峰回路转间,行车一个多小时,我们抵达黄坑镇。镇政府大院宽敞整洁、花木扶疏,风吹来凉嗖嗖的,有依稀的雨丝飘落。镇政府办公室一中年人取来《黄坑镇志》等一些资料,说这里离腹地的坳头村还有三十多里地,雨天四周大雾笼罩,什么也看不清,建议我们不进山去。我还是坚持来一趟不容易,雾里看山也许另有一番意趣。此行陪同接待的黄坑镇文化站站长梁英是位工笔画家,她也觉得到现场会更有感觉。于是,梁英用手机联系上坳头村,小车又继续上路。从黄坑往里,山间公路愈见崎岖险陡,随着热情的梁站长的介绍,车窗上那些掩隐在绿树丛中一闪而过的村庄,烟雨迷蒙中显得更加灵秀有趣。黄坑之前刚过三峡,眼前又是桂林、长见。梁站长说,长见村原名为“长涧”。我心想,叫原名“长涧”多好,深山里一个村庄位于长长溪涧之畔,立竿见影,朴素亲切。改称“长见”,没有来由。只不过像国人将好些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便于书写罢了,却少了原初的质朴清新况味。

前方爬一缓坡,坡顶雾气朦胧中,见路边矗立几棵高大的树木,梁站长说,这是由五棵几百年树龄柳杉组成的柳杉群,是坳头村的风水树,又名“五柳关”。五柳关是大竹岚八景之一,其他景观还有鱼洋谷、唐石涧、卧石听泉、七折三磬、竹径听蝉等。

全程百余公里,四时许,小车停在坳头村委会门前。坳头村如其名,一道深长的峡谷从山外延展而入,两旁是大片青翠的毛竹林,大多黑瓦灰墙砖木结构的民居错落有致在山坳的高处,雨雾里的村庄清幽而宁静。村支书郑茂祥,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一米八出头的个子,脸色黑红,透着山里人的朴实爽朗。梁英站长和他是中学同学。我们在村委会二楼办公室坐下,泡茶之中,交谈很是融洽。郑支书告诉我们,坳头村是省级生态文明村,海拔970米,典型的山地气候,常年湿润多雨,为大竹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腹地。坳头村山地总面积29420亩,其中竹山面积9000亩、茶园3000亩。坳头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共112户514人。村民以竹山和茶叶为主要产业,年人均纯收入一万五千多元。这里是武夷红茶的发源地,境内所产正山小种红茶曾获“人文中国、茶香世界”第二届凯捷杯中国名茶红茶类全国金奖。黄坑镇的毛竹产业在省内外颇有影响,镇里近年不定期举办“毛竹丰产、科学育竹”擂台赛。郑支书让我们看他手机屏幕中前些天刚拍下的一幅周径在20厘米左右的毛竹照片,看上去盈盈一握有如青春少女的小蛮腰。竹林里最长周径的毛竹可达24厘米。郑支书说我们眼前泡的就是村里产的正山小种红茶。喝入口满舌生香,三泡过后仍汤色橙红,甘醇不减,果然名不虚传。谈起保护区内的动植物保护,郑支书说,这里有个观念转变的过程,郑支书就出身于猎户世家,老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打死过老虎,那些年村里大多人家都有猎枪,郑支书年轻时就打过野猪,抓过蟒蛇。大竹岚一带设立保护区之后,村民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放下猎枪,专心养竹种茶。前些年一个初秋的下午,郑支书发现一只百多斤重的狗熊正在大树底下偷吃自己家收养野蜜蜂的蜂蜜,郑支书不忍惊动,隐在一旁草丛中,眼看这可爱的生灵将蜂桶踩翻,舔吃精光,大摇大摆离去后,才上前收拾。

小雨稍歇,郑支书领我们沿湿漉漉的村间水泥路去参观村民开办的茶厂。这家名为“春园盛”的茶厂背靠连绵的竹山,不大的几间厂房里暗香浮动,揉茶机、摇青机一应俱全,几个女工正在为散装茶叶进行小袋包装。一面墙上挂着若干茶誉牌匾,其中有由南平市工商局颁发的“闽北知名商标”;还有由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组委会颁发的奖牌,上面写着:贵单位选送的春园盛牌老枞古茶荣获2010年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红茶类金奖。郑支书说,坳头村大多在春季采茶制茶,茶叶生产多为手工操作,每年清明时节,村里忙不过来,都要外请四百多工人帮忙。村里常年没有人出外打工。可以想象,仲春旺季,满山绿茶嫩芽携着清泉雾岚都朝这里赶来,坳头村该有怎样的一番繁忙景象。

水泥村道的尽头,是密林中卵石与山岩铺砌的苔藓湿滑山道。郑支书告诉我们,这是宋元时代由建阳通往崇安的古道。我想起相关资料记载,南宋与文天祥同科进士,任信州知府的抗元名臣谢枋得,因逃避元兵追捕,曾在坳头村唐石里的一处深山密林中隐居多年,期间围炉煮雪读书著述,诸多诗篇中有首《南山修竹》,诗云:“携锄莲破南山云,种来修竹凌青瞑。参天引凤赶苍王,匝地印月筛黄金。清瘦何物唯却谷,净扫胸中尘万槲。何当载制十二箫,吹作来仪凤凰曲。”词风铿锵而富有韵致,以竹为寓,极抒凌云高志,一洗胸中块垒。我提出能否到当年谢枋得隐居处一访。郑支书说,山间古道崎岖湿滑,且多年失修未有人走动,只得作罢。我对这位忠义先贤心中充满敬意。

郑支书提议到离坳头村不远的保护区瞭望台去看看,我们欣然随往。郑支书驾车走在前头,两车一前一后,在密林间沿陡峭的山路弯来绕去,十多分钟后,在坡顶一处小平台停下,眼前的一座三层小砖楼就建在险峻的岩坎之上。屋旁一块杉木板广告牌上用中英韩三国语言写着如下的文字:瞭望台位于黄坑镇坳头村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先锋岭山脊上,始建于1982年,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区用于森林防火的观测台。保护区内风光秀丽,地跨武夷山、建阳、光泽、邵武四市(县、区),总面积为56527公顷,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6.3%。站在瞭望塔上,向南是碧波万顷的大竹岚竹海,向北是闽赣断裂带福建段。1983年11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视察福建途经此地时,登上瞭望台,深情地赞誉“这是一块好地方”。广告牌下有成群羽毛驳杂鲜亮的鸡鸭在树丛间觅食歇息。值班人因事下山去了,我们推开虚掩的门,沿着屋内铁架楼梯小心翼翼拾级而上。顶层三楼的几扇窗户都洞开着,屋内八面来风,冷得人直打战。窗外雨停了,白茫茫的云雾一浪一浪排空而来,像是成群的白马群在千山万壑之上奔涌撒野。白云间隙处,能见夕阳的微光闪烁。寒风中,我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动,用手机不停拍照。周围静极了,似乎能听到屋外雾气凝成雨滴落进泥土的声音。远处有昆虫爬动鸟儿啁啾,深谷里传来上个世纪的虎啸声声……恍惚之间,我觉得自己正随着满山雾岚在窗外腾飞,我在心里呼唤:我来了,心中的宝地,竹海林涛气象万千神奇的大竹岚。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