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厚重九峰山
杨国栋
一
九峰山与延平市区隔溪相望,古今为县治群峰之冠,峰顶海拔386.4米(黄海标高)。群山自下而上,层峦叠嶂,旋绕萦回,峰峦九座,一峰高于一峰,故而得名。
九峰山不算陡峭峻拔,也算不得名声显赫,但却承载着古今延平(南平)厚重的文化历史。早在大唐盛世,九峰山就有文人骚客在此云集,留下故事传说和诗词歌赋。唐宋元明清各代,九峰山相继建有寺院、书院、草堂、精舍、亭阁、祠堂等,吸引了众多文人学者名家在此聚会论学。“程门立雪”之一的杨时,位列“延平四贤”之首。他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多次登临九峰山堂,倾力传授理学思想。杨时的弟子罗从彦和罗从彦授业的弟子李侗,都是延平人,他们也曾经多次来到九峰山讲述理学精义,探讨《易经》和先秦诸子百家学说。而李侗的学生朱熹,长期在闽北生活,九峰山更是他经常论道、演讲和游憩之地。宋明两代著名的“延平书院”和“万福精舍”,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文化学者和文学青年云集于此授业和学习,探讨和争辩,更使九峰山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名山和具有理学、闽学渊源的名胜之地。
在九峰山的海拔134米之处,有笔迹隽永的“芙蓉岩”石刻,当地文人称之为“芙蓉幽香”,听起来十分淡然幽雅。明朝南平知县陆嵩写下这样的诗句:
朵朵芙蓉矗太空,碧天如洗月华浓。
望中佳致堪图画,未数匡庐五老峰。
后人将九峰山的第一峰取名为“芙蓉幽香”,就源自此诗。古朴典雅的一座园林建筑庭院,就建在这里的景区之内。“幽香苑”的大牌匾之下,飘散着浓浓淡淡的茶香和书本的香气;苑内的盆景层层叠叠,沿着墙四周摆放,芙蓉、蔷薇、郁金香和玫瑰花,香气袭人,赏心悦目,溢满全院,形成了山中有山,景中有景的美妙画面,在细雨中观赏,别有一番情趣。
延平古“八景”之一的“猿洞秋风”位于九峰山的腹地。我们一行前往探访,只见茂密的树林和深山中锈迹斑驳的山洞,尚待修建复原的古猿洞和当年方士炼丹的古迹遗址还在计划中。“闻猿洞”现为“白猿洞”。古籍记载:“明代方士袁深炼丹其中,两白猿往来相狎,风晨月夕,时间清啸。”这表明,当时这里的生态极佳。明代工部尚书、延平人刘璋赋诗曰:“石洞月华冷,深山猿啼声。秋风起天末,宋玉不胜情。”在猿洞的旁边,矗立着一方高大的“盘陀石”,岩石质地坚韧,大部光滑,也算是深山奇石。《南平县志》记载:该石“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佳木阴森,景色幽雅”。民间传说:宋代知名理学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等人,经常聚会于此谈经论道。盘陀石旁边的泉水,涌流不绝,清洌甘甜,他们谈论累了乏了,就拿起葫芦大瓢,舀上一勺解渴解乏。他们就在这种不经意的谈论探讨中增添见识,切磋理念,怡情养性。罗从彦依据《易经》理论,引蒙卦象词名,将这里的山泉取名为“育德泉”,传扬儒家先贤修身养性、道德文章的精义与理念。朱熹的老师李侗,还在“育德泉”下方设坛讲学,传授理学经典,诸多弟子就取了这山间清泉,煮沸泡茶,孝敬先生。从九峰山李侗门下走向华夏大地学问最高深的便是朱熹。他像九峰山的第九峰那样,登临华夏理学的最高峰,他的学问成为南宋以后的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这里还有一景叫“金交椅”。它面江背山,古时“椅”内有一座圆通寺,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这里的高处不仅风景迷人,还可环视四野,是绝好的风水宝地,所以这里的民间有“日受千人拜,夜观万盏灯”之说。山下的建溪、沙溪、富屯溪合流后形成的闽江上游,古时就千帆横江,穿梭来往,船夫摇橹荡桨的动作仿如朝拜,可谓“日受千人拜”;而到了夜间,江面停泊的船只渔排数百,灯火点点,可谓“夜观万盏灯”。传说,元朝末年与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大将军,其祖上墓葬于此,后代中有人渐渐发达兴旺,官运亨通。陈友谅本人则率兵起义,驰骋疆场,一度占据闽赣诸多城池。据说,陈友谅死后也墓葬在九峰山上。
二
九峰山峰峰相连,层峦叠嶂,古木林立,厚重古韵和典藏文化灌注其间,同时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唐代末年,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部队进入闽地,攻占南平一带,驻军于此。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延城设立都督府,督军抗元,扼守九峰山“八闽铜关”的第八峰险关,防止元军进入,屏障福州下游。故而,大文豪郭沫若有诗云:“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明朝末年,闽西北人邓茂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地进击延平,也曾占据九峰山,作为攻城略地的要地折冲。明末清初,郑成功也以九峰山为军事要塞,抗击清兵。
20世纪30年代,蒋光鼐、蔡廷锴领导的19路军,因不愿意同红军打内战,便在福州发动兵变,成立了人民政府,反蒋抗日。他们失守福州后,便来到了南平九峰山,扼关坚守。蒋介石的军队一路追剿,19路军凭借地理优势坚决反抗。我们一行进入九峰山的深处,一步一步前行,依稀见到了当年19路军与蒋军鏖战的壕堑,似乎还能闻到当年隆隆炮声散发的硝烟气息。这里是九峰山中的第七峰,故而当地百姓有“七重壕堑雄兵踞”一说。
1933年8月,彭德怀任司令员、滕代远任政委的东方军入闽。彭德怀依据南平九峰山关隘险要的地势特征,引领东方军由闽西北的宁化直插闽北南平,阻击国民党56师和新编第4旅占领的富屯溪沿岸之洋口、峡阳等守敌,达到了切断顺昌与延平国民党军相互策应的战略目的。彭大将军登临九峰山,扼守要地的那一刻,就为这座苍翠葱郁、底蕴厚重的九峰山注入了色彩鲜艳的红色文化元素。
国共内战时期,闽浙赣游击队常年活跃于九峰山中,多次击退了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解放战争时期,九峰山依然承载着兵家征战之重负。在当年党的地下工作者带领下,解放大军以摧古拉朽之势,迅速占领九峰山制高点,猛烈打击潜逃的残匪武装部队。鏖战时,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支前民众六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解放前夕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用鲜血浇红了这片土地。然而,解放南平的战斗进行得相当顺利,残匪余孽经不起穷追猛打,很快溃退被歼。九峰山再一次放射出璀璨夺目的红色光芒。
1989年和1993年,南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在战争年代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在九峰山建起了陵园,一为九峰山第二峰之“二百坎上凌云志”当中的凌云阁中央的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建纪念碑;一为九峰山第六峰之“六千英烈万代铭”的革命烈士建纪念碑。映入眼帘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由原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题写。我们一行拾级而上,当即感受到陵园的庄严肃穆。那座矗立云天的高大“革命烈士纪念碑”七字,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题写。纪念碑四周栽种着青松翠柏,绵绵细雨让人走进了深深的哀思之中。许多年前,这里就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告慰英灵、策励世人、传承红色文化的最佳行为表达。
三
“九峰月朗”,也是延平古八景之一。它在海拔386米的第九峰,为群峰之巅。前人留下的“月到九峰上,清光照郁葱”诗句,描述的正是月夜星光云集、清风飘拂的美妙时刻,九峰山上星光清辉与葱翠苍郁的茂密树林交相辉映的诗情画意。明朝诗人孙衍的古体诗曰:“一轮皓魄夜三更,九朵芙蓉白昼横。我欲振衣从此去,蓬莱顶上看潮生。”其表达了对九峰山的赞美。“九峰月朗”景观,突出自然之月朗和翠峰的明显特征,同时峰顶设一石砌凌霄台,台面中间以半球浮雕样式雕刻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中标刻出该点的地理坐标及海拔高度,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地表位置,传达出一种“天地相对”的时空信息,使游人充分认知和体味月光峰峦山水景色的同时,激发出现代人时空穿越与古人“天人合一”的未来憧憬和美好梦想……
“双石塔”为南平山城最早的标志。东塔在山城东侧,西塔位于九峰山高地,为实心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1605年,塔高15米,塔的四周悬浮56尊佛像和图案,并刻有“明财永阜,文运遐昌”八个大字,笔力遒劲,十分壮观。
沿着九峰山下浪涛翻卷的江水远远望去,可见延平码头古八景之一的“龙津春浪”。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口电站建成蓄水之后,形成了上游宽广浩大的人工湖泊,水质清凉亮丽,湖光山色交辉,犹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卷,彰显出延平山城水乡的古朴风情和现代神韵。早在千年以前,这里的双剑潭就声名显赫。大诗人辛弃疾在此留下传世佳作。这里的景色百看不厌。江边凝碧泛绿,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岸边树木葳蕤,青竹摇曳,垂柳依依;茶楼茗香弥漫,鱼宴飘香,歌声缭绕。刘璋的五言绝句“神剑化千古,双龙此处蟠。桃花春浪暖,飞上五云端。”极其传神地描绘出“龙津春浪”这一古景的神采与意蕴,成为古今游人竞相观赏的佳美去处。现代南平人依据传说建造的水中双剑,成为南平市的新标志,也是浩荡闽江的起点,为这座千年山城丰富了文学意象,增添了古老而清新的文化蕴涵。
四
九峰山收藏了厚重的古典文化、鲜艳的红色文化,也在时代进行曲中延续奏响了清新的绿色音符,谱写出生态文化新篇章。
遥想当年,九峰山烽火弥漫,苍郁的山峦植被被焚烧,光秃的山地断面随处可见。为了根治战争留下的伤痕,政府率领民众不断地植树造林。改革开放以后,植树造林的力度加大,将九峰山打造成现今这样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超过80%。从九峰山管理处提供的资料得知,九峰山深藏着百年以上的古木近千,各种名贵树木万株,树种1700多种,遍布大小峰峦和坎沟坡地,将九峰山装点得更加生动丰富。
九峰山栖息着近400种野生鸟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每天成千上万只飞鸟在山巅、峡谷自由地飞翔。而御寒的树木,以及满山遍野的青草和昆虫,成为鸟儿们成长腾飞的食宿家园。
这里是丰富的昆虫世界。据统计,九峰山的昆虫达2000多种,是全国乃至世界昆虫科学家参观、研究的基地。
这里还有两栖类动物33种,如野鸭、龟甲、蛇等;有各色鱼类60余种,如鲤鱼、鲫鱼、鲥鱼、黄甲、白鲢等。它们的存在使寂静的山地和沟坎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这里有79种野生动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7种。这里的百合花绽放得十分灿烂,夏日盛开红黄白蓝等多种花色,娇艳多姿,香满青山。
九峰山动物园闻名遐迩,声震闽北。每年有15万左右游客自费前往观赏。园内的两只东北虎仿如大将军镇守山地,高大的黑熊既严肃又逗人开心,非洲斑马雄健生猛,猴子在林木间上跳下蹿,色彩斑斓的开屏孔雀亭亭玉立。尤其是闽北本地的珍稀鸟类,如白鹇,一群群飞翔在深山老林或闽江上下,成为延平古城最亮丽的风景。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大蟒蛇,最大的长10多米,重几百斤。春季繁殖的一条大蟒,产下40多条小蟒,可谓闽地蟒蛇产子之最。蟒蛇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的功用很多。蟒蛇胆还是名贵中药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味甘、苦,性寒,具有解毒等功效;可主治心痛、目肿痛、下腹痕疮、痔疮肿痛等;蟒蛇胆汁中的牛磺胆酸,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等功效;蟒蛇泡酒,可活血,还可治疗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疾病。九峰山动物园成为樟湖每年举办的“蛇节”最主要的蟒蛇供应地。管理处主任施伟雄告诉笔者,2016年5月23日,动物园就给樟湖蟒蛇园地输送了一大批蟒蛇。蟒蛇在闽北山地如蛟龙似的游弋奔腾,正是绿色生态得到很好保护发展的一个明证。古闽人早有“蛇图腾”的祭祀仪式。闽北人现今举办的“蛇文化节”,可说是古闽人敬蛇古俗的现代延伸……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