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留存的念想
黄锦萍
是谁丢弃了古民居,让荒草凄凄替代了昔日的繁华?
是谁告别了古村落,离开时挥一挥衣袖,发誓没有衣锦还乡不再回来?
很多古民居和古村落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旧变老的,雕梁画栋今犹在,可一茬又一茬的青壮年走了,留下老弱病残在祖屋里守候;飞檐翘壁还支撑着挺立着,可燕子都懒得飞回来筑窝了,没有主人的空屋,飞鸟也觉得寂寞啊!
当人们突然意识到古民居、古村落需要赶紧保护时,其实已经晚了,只留下残垣断壁了,已经老得无法居住了,井水不能喝了,炊烟没有了,屋顶露天了,门环叩不响了——庆幸的是挂在墙上的祖宗还在,石板路还在,回乡的人还能找到出生地。
每个地方都有古民居遗存,探寻古民居古村落实际上是踏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一段远去的历史。历史有长有短,古民居有大有小,能够顽强地保留到现在,一定是不想消失。当我走进古民居,嗅着灰土砖瓦的气息,一种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念想渐渐浮出水面。
莒口镇有一片浑头林
浑头林不是一片林子,而是地处建阳莒口镇云谷山下的一座村庄。整座村庄都围绕着一片古民居展开,这片古民居的房东是当年财大气粗的赖姓财主。我喜欢有故事的古民居,记住一个有趣的故事,再荒凉的古民居也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当年在这里生活的赖姓财主一大家子人的面孔,鲜活地出现在我面前。
古民居的故事从石条铺成的小路开始,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独特的小路,你见过把一张张八仙桌的图案嵌到石板小路中吗?而地主老财煞费苦心建造的这一条石板路,仅仅是为了让低智商的儿子赖星星找到回家的路。石板上的八仙桌仿佛会说话:赖星星,别贪玩了,快顺着这条路回家吃饭,饭菜已经摆好了!
莒口镇宣传委员吴永胜指着石板上的八仙桌告诉我,你看,每个家门口都有八仙桌。顺着小路往前走,确实都有,只是八仙桌大小不同而已。吴永胜开始讲故事了。说是很久以前,赖姓财主是云谷山下的首富,浑头林周围二三十个村坊,家家户户种的都是赖财主的田,老财主那才叫富啊,珍珠般的白米吃不完,雪花般的银子花不完。吃的要用景德镇的细瓷碗来装,穿的要用苏杭的绸缎来缝,家中佣人一大帮,丫头一大串,神仙看了也要妒忌三分。然而赖财主有个致命的心病,那就是家有三妻四妾,年过半百也生不出一儿半女,这可把赖财主急坏了,到处求仙拜佛不能如愿。有人告诉他,云谷山上有座大王庙有求必应,不如去试试。于是赖财主进庙许愿求子,大殿上的大王神根本不理他,倒是边上化成精的“化钱炉”乐呵呵笑出声来。大王神对“化钱炉”说,既然你笑出声来,就派你到赖财主家走一遭吧!“化钱炉”是什么?通俗一点说就是“烧钱炉”呗。
从大王庙归来不久,赖财主三姨太果然有了身孕,生下一个胖男孩,赖财主非常高兴,认为是大王神赐子宛如天上星宿出世,便给男孩取名“赖星星”。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赖家开始没完没了地“烧钱”了!星星一出娘胎就哭个不停,要摔碎景德镇瓷碗才会破涕而笑。从此星星一哭就要摔碗给他听,很快就把家中所有的景德镇细瓷全摔完了,赖财主就派人到景德镇买碗来摔。星星长到三岁,摔碗已经止不住他的哭声,就改撕苏杭绸缎才会破涕而笑,家中绸缎很快又撕完了,就派人去苏杭买来继续撕。又撕了五年,星星才慢慢不爱哭了。七八岁时送星星去学堂念书,念了三年什么都没有学会,连上学回家的路都不认得。赖财主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雇人从山上开采石头,把石头打成一个个四四方方的石块,一直从家门口铺到学堂前,为星星铺出一条五里长的石块路,真是父爱如山啊。赖财主对星星说:宝贝啊,顺着石块路就可以到学堂,放学了看见方块上的八仙桌就要回家吃饭了。
就这样在铺着八仙桌石板路上又走了几年,星星总算学会了几个字。赖财主更老了,只好让星星掌管家业。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惨了,星星把赖财主家收来的春茶送到武夷山去卖,因为卖不到他想要的价格,就把所有的春茶都放到九曲溪边烧掉了。稻谷收成了,星星带上管家送去建宁府卖,因为受到粮行老板刁难,一生气就把稻谷倒到河里喂鱼了。这样连续倒腾了三年,赖财主家的财产很快就被掏空了。星星对赖财主说:茶山没了,稻田没了,银钱也没了,没什么事可做了。赖财主问,那以后一大家子人怎么过日子?星星回答说:那我可管不了,我要回去了。赖财主问你回哪里去?星星说:我是大王庙里的“化钱炉”,大王让我到你家投胎,现在该回去了!赖财主顿时一命呜呼。星星原来就是来赖财主家索财的“败家子”。按老人的说法叫“富不过二代”,即使是当今社会,能守住父辈财富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富二代”实在不多。
这个在当地流传甚广的败家子故事,纪录在厚厚的莒口镇志里,也永远留在了这座古民居里。浑头林有三条石子巷,村中央有两排相对应的美人靠,相当于当年的议政厅,是用来聚会和聊天的。边上还有一口刻着“清液美泉”的古井,村妇们常在井边淘米、洗衣,好生热闹。巷子两侧立着高高的马头墙,财主家大门前铺着四五级台阶,很是气派,门当自然是瑞兽石雕,门楣饰以刻工精美的砖雕,房子多为两进或三进木头房,房与房之间有暗道相通,可用来躲土匪。右巷地势比左巷高出十几个台阶,原来巷内有很大空间,足够躲藏全村老少以避兵匪之患。左右巷的尽头有两扇气派的大门,据说村里原有四洞门,有四个方位,那是皇城才有的规格,被人告发后拆去一洞门。从门洞的气势到房与房之间的密道和阶下的暗室,都彰显着明清古建筑的格局以及浑头林当年的富庶。
宣传委员吴永胜告诉我,2011年在这里拍了一部三十多集的民国谍战片叫《密战太阳山》,编剧是莒口镇人,现在北京发展。他要求有些场景必须在莒口镇拍,以扩大家乡的知名度,真是爱国爱乡啊。剧情围绕错综复杂的谍报较量展开,不但呈现出闽北山城抗日谍战的全景式画卷,更表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机智、勇敢、忠诚,以及共产党与人民的水乳深情。吴永胜带我走进一家厅堂,说这里就是拍交通接头地点的场景。我一看这厅堂才叫奢华,柱子全是楠木的,花窗刻工之讲究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做派。早些年有人出150万要买走这些宝贝,赖家后裔没敢卖,老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卖了要遭天谴的。
书院风范小源村
小源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棵古树和一座书院。
村口那几棵直插云天的“风水树”是小源村线装书的封面。好大岁数的古树啊,两棵参天樟树树龄400年,苦槠树树龄360年,后门山有七棵杉树树龄300年,还有一公顷的古树群树龄都在250年以上。这些古树都挂着牌子的,属于珍惜保护树木。我站在古树旁向上仰望,天空中全是茂密的树叶,看来只用蔚蓝来描绘天空是不够的,这时候的天空显然是绿色的。
这么多古树掩映中一定是要有书院的,不然就辜负了这一片风水。我喜欢当地文人用“古代大学城”这个词来比喻莒口的学术氛围,这一片土地上确实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连落在地上的树叶都能嗅出知识的味道。南宋时莒口“书院林立,讲帷相望”,看鳌峰书院、寒泉书院、云谷书院、西山精舍、云庄书院、溪山书院、庐峰书院,哪一座不是著名的书院?当时福建新建书院47所,全国名列第三,而在莒口,仅朱熹及其弟子兴建的书院就达七所之多。莒口书院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化龙书院、集贤书院、豫章书院、龙湖书院、屏山书院、大明堂以及三贤祠等15所,按现在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古代大学城。在这一片古代大学城里,云谷书院、西山精舍留下朱熹、蔡元定两位宗师“理学灯语”的千古佳话;朱熹、吕祖谦在寒泉精舍编选《近思录》鸿篇巨著,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的学术主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一代英杰:熊氏一族十三进士,蔡氏四代九儒,刘氏一脉九进士,明代首位状元丁显等。《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选载建阳籍人士78人,其中24人出自莒口。古代大学城确实是思想与智慧凝聚的地方。
小源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屏山书院。保存完好的屏山书院四个砖雕大字是那样的醒目,当我抬头仰望时,仿佛有一种学术的光芒将我照耀。祥鹿、瑞兽、飞禽等砖雕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品位,漆成红色的太师壁及神案上方,挂着书生打扮的刘子翚像。据史料记载:屏山书院始建于崇安五夫,创始人正是刘子翚。公元1143年,朱熹秉承先父朱松遗命,迁居崇安五夫,拜刘子翚为师,于屏山书院苦读。在刘子翚的教导下朱熹学有所成闻名于世。后来刘氏后裔迁居小源繁衍生息,并在小源村建起另一座屏山书院,小源便成为理学世家刘氏的祖居地。书院内“忠臣儒堂”的牌匾耀眼夺目,刘氏历代名儒画像代表着传承。清代乾隆、道光年间重修祠堂的四方碑记,则镌刻着书院久远的历史。
千年古樟树、杉木王、古朴的书院及四方石刻碑记、议事亭等,见证着小源村的时代变迁。古民居承载着乡土中国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一个地方古民居建筑的消亡,也就意味着地域历史文化的消亡。不管在哪一时期,乡村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依托,村落消失了,中国文化的根就没有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失,村落的建筑形态,村民的衣食住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处于比城市更脆弱的状态,抢救古村落显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为保护和挖掘小源村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在华侨大学规划设计院协助下,完成了《小源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于2015年列入福建省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并已申报全国古村落评选。
小源村的溪水很清澈;小源村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小源村的民风很淳朴;小源村的村民也延续着书院风范,学会了儒雅,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声喧哗。
书坊豪宅楠木厅
去书坊乡采风那天阴雨绵绵,一路上都是山清水秀,绿树重叠有致,山峦起伏跌宕,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雨水的滋润使整个乡村空气更加清新,置身在天然氧吧之中,不由地大口吸气,神清气爽啊。
我为书坊乡的清代私家建筑楠木厅而来。房屋主人陈高撑着伞在门口迎接我们,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陈高长得精瘦却没有半点老态,他底气十足地告诉我,这座房屋的年龄与伟大领袖毛主席同岁,刚好122岁。修建这座房屋的是他的祖父陈一新,早年靠种茶发家后经营茶叶致富。房屋从1893年开始建造,历时三年建成,建造时动用木匠两百多人、泥水工三百多人,整座房屋有一百多根楠木柱子,大小数十个房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土改时房屋被没收并分配给其他人居住。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陈高赎回一半,并将毁坏的部分加以修复,才有了现在的样子。陈高说自己在这座房子里出生,像珍爱老婆孩子一样珍爱这座房屋。房屋虽然老旧但陈高收拾得井井有条,我参观他的卧室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厨房里的厨具也摆得很有规律,他说只要谁动过我全知道。老宅是很难收拾清楚的,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能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干净确实是爱屋及乌。
楠木厅最大的亮点当然是楠木。仔细观赏楠木厅,雕梁画栋,木雕石雕,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福禄寿喜,这些仿佛都是与生俱来的,应有尽有。那一根根顶天立地的楠木很低调地支撑着122年的历史,如果不是主人介绍,很难一下子看出来。我握着拳头使劲敲,楠木柱石头般坚硬,连回应的声响都是轻轻的,根本不想张扬。正厅中堂前有一张又厚又宽的长条楠木香案应该是楠木厅的镇厅之宝,有好几吨重,十几个人都抬不动,由于年代久远,黑漆已经磨损,用手触摸光滑细腻,从里到外透出的木纹肌理,掩藏不住的贵气。人们是因为这些年楠木价格飙升后,才认识到其超凡价值的。楠木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永不收缩,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书楼、金漆宝座等高贵场所以楠木制作为上乘。现存最大的楠木殿是明十三陵中长陵棱恩殿,殿内共有巨柱60根,均由整根金丝楠木制成。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楠木也是中国的特产树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在小小的书坊乡,在一座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楠木厅里,立着一百多根楠木柱子,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荣耀的事啊。
我们从楠木厅里走出来,又有一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冒着蒙蒙细雨走进去。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民居、古村落千千万,唯独书坊乡以楠木命名的古民居楠木厅堪称唯一。唯一就过目不忘,唯一就载入了史册。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