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8 00: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章 武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即名山胜水间,常有崇楼高阁耸立,让文人雅士登临之,咏怀之,于是,名胜、名楼与名家、名作、名句交相辉映,千百年传颂不绝。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誉称“中国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楼与岳阳楼了。王勃、崔颢、杜甫、范仲淹等唐宋大家的诗文,犹如星汉灿烂,照亮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亿万子孙的心灵。

微信图片_20230929220822.jpg

双溪楼

在福建的闽江流域,也有一座名楼,堪与上述三楼相媲美。它原名延平阁,耸立于闽江上游两大支流的双溪合流处,即闽江干流的起点处。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时任南剑州(治在间南平市延平区)知州的谢皓,在重建延平阁后,约请延平籍状元黄裳写了一篇《延平阁记》,内称:“延平之有阁,素以山水之胜知名于士大夫间,往来登赏,吟咏酬唱,兴尽而归去,盖与滕王阁、岳阳楼之得山水无以异也。”可见,早在北宋时期,延平阁就与滕王阁、岳阳楼齐名了,堪称文采风流的“闽江第一楼”。

应该感谢黄裳在《延平阁记》的题目中,还特地为后人留下一条夹注:“后蔡元长改名为双溪阁”。元长者,权相蔡京之字也,由此可知,延平阁即为双溪阁的前身,是蔡京将延平阁改名为双溪阁的。据明代《八闽通志·卷之七十四宫室》载:延平双溪楼“宋时建,元至正中废其址为城垣。”又查明嘉靖年间《延平府志》,内引有南宋初年余良弼所作《双溪楼记》:“七闽号东南山水佳处,延平又冠绝于它郡”。可见,北宋时期的延平阁、双溪阁,到了南宋初期,也称之为双溪楼了,是当时文人雅士登高览胜的绝佳去处。

从北宋至南宋,先后为延平阁、双溪阁、双溪楼吟诗填词者,就有蔡襄、张元干、李纲、刘子翚及辛弃疾、严仁等人,都是当时的名臣显宦、鸿儒硕士与诗词大家,其中,又以爱国词人辛弃疾写双溪楼的两首词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一,为《水龙吟·过南剑州双溪楼》;其二,为《瑞鹤仙·南剑双溪楼》。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的抗金英雄,也是与苏东坡齐名的豪放派词坛领袖。那么,他是何时途经南剑州并为双溪楼赋词二首呢?据《辛稼轩年谱》载:家居江西上饶的他,曾两度来闽任职,第一次是绍熙三年(1192年)春,被任命为福建提点刑狱;第二次是绍熙五年(1194年)秋,被任命为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尽管两次任职时间都不长,他尚未施展才干就被免职,但却有四次途经延平的往返机会,有关双溪楼的两首词就创作于这一时间段。其时,他已不再是“壮岁旌旗拥万夫”的一员虎将,而是年过半百、须发染霜,自叹“老矣”的词坛名宿了。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最擅长于登临咏怀,凡是经他题咏过的亭台楼阁,事后都成为人所共知的天下名楼。如京口(今江苏镇江)之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如建康(今南京)之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如江西赣州之郁孤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有道是“江山也要才人捧”等。南剑州之双溪楼,能两度得到他的青睐,不能不说是“理学名邦”延平的一大殊荣、一大财富、一大骄傲。

在咏双溪楼的两首辛词中,尤以《水龙吟·过南剑州双溪楼》最为脍炙人口。全词如下: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尽管此词用典颇多,且布满隐喻,当代人读懂它有一定难度,好在它已斐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相信在语文老师的辅导下,全中国亿万青少年都能知道:福建闽江上游的双溪合流处,有座双溪楼,它能让辛弃疾“一时登览”之后,激发出对“千古兴亡,百年悲笑”的无限感慨,并借此楼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畅抒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欲飞还敛”的悲凉与无奈。但尽管如此,烈士暮年,壮心犹在,作者巧借双溪楼下双剑化龙的历史典故,发出“倚天万里须长剑”的一声怒吼,至今听来,还令人如雷贯耳,惊心动魄!

难怪,当今海峡两岸公认的唐诗宋词研究权威叶嘉莹教授,对它极为赞赏,她曾把辛词中的两首《水龙吟》,即早年所写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晚年所写的这首《水龙吟·过南剑州双溪楼》并列为辛词的两大代表作,称赞他“正是能以全部的心力来投注于自己的作品,更是能以全部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作品,他的生命与生活都以极为真诚而又深挚的态度进入文学创作。”(引自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听课笔记)

尽管涛声依旧,剑光未泯,辛词之雄风、之英气尚在,而双溪楼却早在元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双溪楼,已是1994年重建的仿古之新楼了。

有幸的是,笔者与这座新建的双溪楼多少还有点缘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一个春雨迷濛的日子,我陪同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许怀中教授来到延平,并与南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刘光舟品茗小叙。刘先生对延平历史文化深有研究,谈起双溪楼与辛弃疾的往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远望雨窗外空荡荡的闽江江岸,我们都为双溪楼久已不存而心生惆怅。联想起岳阳楼早已修旧如旧,而重建的滕王阁与黄鹤楼更是以史无前例之金碧辉煌,成为游者云集之旅游热点,更是心潮难平。这时,我听说刘先生身兼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便灵机一动,斗胆进言:何不请刘先生作一提案,吁请市里重建双溪楼,以再现历史上“闽江第一楼”之文采风流?许怀中教授一听,当即表态支持,他还一再强调:楼成之后,应保留历史风貌与文化特色,让此楼作为文艺界办公、创作、展览及举办诗词朗诵演唱活动之场所,楼内或楼外,还应矗起辛弃疾塑像及其两首词的词碑,让千秋万代景仰之、吟诵之……其实,刘先生心中也早有此意,只是担心人微言轻,故尚在犹豫之中,听许老和我这么一说,他的底气就更足了。此后,他于1991年3月18日精心撰写了《关于重建双溪楼的建议》,果然引起南平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在拟定双溪楼重建规划时,承办部门还多次邀请他出谋献策……

1992年,南平城区进行旧城改造,并修建滨江大道。1994年,规划中的双溪楼,终于在面对双溪口的滨江大道上应运而生。它,就像古代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气宇轩昂地挺立在双溪会流处;又像一颗出土明珠,抖落八百多年的烟尘,在新时代大放光芒。

2016年春夏之交,我来延平采风,已是坐着轮椅的古稀老人了。但无论如何,我也要冒雨到双溪楼一游。如今的双溪楼,地面四层,地下二层,共六层,其最高处的三层,均有飞檐翘角,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虽系钢筋水泥仿木建构,且以玻璃窗取代雕花窗棂,但总体看来,仍古风尚存,不失当年雍容华贵之气度。抬头仰望,楼顶高悬“双溪楼”和“理学名邦”的两幅巨匾,对此我也十分赞赏。因为在理学家“延平四贤”中,辈分最低、成就最大,堪称“集大成者”朱熹,正是当年辛弃疾最好的朋友,他俩一个是为人师表的理学大师;一个是叱咤风云的抗金名将,两人因政见相同结成莫逆之交,被理学家兼诗人陈亮誉为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文中之虎”,堪称南宋时期的“双子星座”。他俩生前,曾携手泛舟武夷九曲,死后八百多年,又能在此新建之双溪楼重新聚首,龙吟虎啸,风云际会,不亦乐乎,何其快哉!

如今的双溪楼,产权已回归文化部门,成为南平市文联、南平市文化艺术馆及郑成功研究会、李侗文化研究会等办公场所。尽管入驻单位偏多,显得有点拥挤,但毕竟保留其文化风貎,延续其一方之文脉,令人欣慰。但也有美中不足,即全楼上下及周边,竟然找不到有关辛弃疾及其两首词作的任何印迹。听说,原先在楼梯口挂有著名画家张自生的一幅辛弃疾画像,但一场风雨过后,也就消失了。

对此,我颇感失落。正如滕王阁不能没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鹤楼不能没有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岳阳楼不能没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双溪楼,又怎能缺失辛弃疾的“举头西北浮云,倚天须万里长剑”!名楼之所以能称之为名楼,就在于它有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有名家名作,名诗名句,能让到此一游者,在琅琅上口之际,览江山之美景,发思古之幽情,而且还能与心仪神交的古人合影留念。我想,这一要求不算过分,也不难做到,相信不久之后,有关辛弃疾其人其作的具象展示,当为双溪楼增辉添彩吧!

本次采风,在延平小住四天三夜,本想拜访久违的刘光舟先生,但因行动不便而不敢惊动他,直到回福州后草就此文,方才打电话向他求教。听到比我年长的他依然笑声朗朗,且笔耕不辍,还在撰写《延平三千年》,更是心生敬佩。人生短暂,能做成一件事不易,而他,前有“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有此书,一笔纵横三千年,能为家乡文化建设办成两件好事,善哉,幸甚!

古人为名楼作记,多在千言之内。笔者本文,字数已大大超过,惭愧!但辛弃疾写双溪楼的另一首词作《瑞鹤仙·南剑双溪楼》,与前词堪称双璧,却不能不附录于后,敬与读者共赏:

片帆何太急。望一点须臾,去天咫尺。舟人好看客。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溪南溪北。正遐想、幽人泉石。看渔樵、指点危楼,却羡舞筵歌席。

叹息。山林钟鼎,意倦情迁,本无欣戚。转头陈迹。飞鸟外,晚烟碧。问谁怜旧日,南楼老子,最爱月明吹笛。到而今、扑面黄尘,欲归未得。

本文原载于《走进延平》;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