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1 00: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林思翔

 


福建多山。山多林多,植被厚。茂密的植被含蓄着丰富水分,孕育了诸多河流。闽江、晋江、九龙江、赛江……“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江河流经八闽大地后都注入东海。在福建境内还有一条江,她不向东而向南,流经粤东后注入南海,这条江就是位于闽西的汀江。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长汀、宁化境内,干流全长285公里。宋、明时期称汀江为“鄞江”。因“天下水皆东,唯汀水独南”,按八卦图示,南方属丁,故又称“丁水”,后来“丁水”合成“汀”字,因而得名“汀江”。

为探寻汀江源头,我们走进长汀庵杰乡涵前村,汀江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带。涵前背靠海拔1243米的大悲山。大悲山像一座巨大的圆锥体,巍峨雄伟,顶端如笔尖直插云霄。立于峰巅金顶极目,福建、江西两省所属的长汀、宁化、瑞金、石城四县风光可尽收眼底。山高壑深,云雾缥缈,涓涓流水环绕大悲山谷地。山间细流来到涵前村时,便由数支合成一股,江的雏形于此形成。

通常的河流,在发源之初都软弱无力,及至流经一定河段逐渐积蓄力量后才形成强势,奋力奔腾。可汀江不一样,她一形成就憋足一股劲,以巨大的爆发力把挡道的山体冲开一道门,准确地说是撞出一个石洞,让流水通过。“洞透奇峰壁,江绕万笋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如此厚重的山体、这般坚硬的花岗岩竟被流水冲出一个偌大的水洞。拱形的洞口内,藏着一潭蓝幽幽的清水,深不可测。人乘竹排进入,伸手可触洞顶,洞壁上青灰色的岩石褶痕如放射状般散开。洞虽不长,却前后贯通,平静如湖。出洞口豁然开朗,流水哗哗扬长而去。这汀江源的造型太神奇了!以至让人猜不透是水力所凿,还是“神力”所为?古人因为猜不透,于是便达成共识口口相传,那就是龙的造化使然!

这就有了一个“巨龙出洞”的美丽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这里洪水泛滥,野兽横行。有一天汀江大仙赶着一群石兽下凡巡游,来到此地时听到龙吟虎啸声音,断定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于是口念咒语,挥动神鞭,顿时山崩地裂,火光冲天,两条巨龙腾空而起,向南飞去。万道霞光之中,凸现一座石门,横跨两岸,汀江水便穿过石门,顺着巨龙腾飞之处奔腾南流。于是,这道流水流过之石门,便称“龙门”。“天生一个龙门洞,千里汀江一线穿”,龙门成了汀江的出发地,也就是汀江发源地。

随后又有了“鲤鱼跳龙门”等许多美丽传说,给龙门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使龙门成为一处人们向往的风水宝地。于是人们就在龙门的山顶上,建起了神农庙、龙门寺、妈祖庙和客家母亲园、土地神坛等建筑物,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在这神奇的汀江源头,慎终追远,遥拜祖先,表达思根念祖之情。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这里还举办龙门庙会,人们纷纷前来祈福求财,保佑平安。

从充满神秘色彩的龙门源头出发的汀江,是客家人的圣河。她浩浩荡荡,一路奔腾,泽被闽西大地,哺育客家儿女。从两晋开始尤其是唐宋以来,因战乱、灾荒等原因,居住在中原的客家先民一拨又一拨地举族南下,辗转迁徙,在赣南落脚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又翻越武夷山脉迁徙到以汀州为中心的汀江流域。“宋代入汀之中原南迁客家先民,达100余姓”。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汀州“主客户二十二万三千四百三十二,主客丁五十三万四千八百九十”。“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就是当年以汀州城为中心的汀江两岸人口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情景的写照。汀州因此成了客家首府。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赣江接纳了南迁的客家先民,汀江则给客家人造就了繁衍生息的家园。“盈盈江水向南流”,这条南流的汀江,被客家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去过黄河壶口瀑布的人都知道,瀑布下方有个龙门,龙门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大禹塑像,意在让人不忘大禹治水对民族生存的伟大贡献;汀江源头的龙门山顶上人们建起了神农庙和客家母亲园,为的是让人永远记住民族的源头和客家先民们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一南一北,两个龙门,民族血统,一脉相承,表达的都是一样的中华情!无论到哪里,客家人心中总装着养育他们祖先的汀江,纪念着代代相传的“峡水似飞箭,清流汇巨川”的汀江源龙门!

汀江自古就是一条贯穿闽西的水道,也是给两岸带来文明的通道。宋绍定五年(1232年),宋慈任长汀县令,这位清廉爱民的官员,为解决百姓购盐困难,奏请朝廷允许,开辟了从广东潮州到长汀的运盐航线,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食用粤盐的困难,而且改变了汀江两岸五县之间的交通状况,汀江成了一条黄金水道,南北通达,货畅其流,改变了汀江两岸百姓的生产生活,方便了闽、粤、赣三省的联系,使长汀成为三省交界处物资集散的重镇,明清时期呈现出万商云集的兴旺景象。客家人从这里出汀江,进韩江,走向港澳台和海外,推动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据统计,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300多万人口源于汀州。

航运的发展,汀江流域的繁荣,汀州古城也焕发光彩。沿江而建的汀州城,巍巍城墙,浩浩江水。宋代汀州太守陈轩诗曰:“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这一川的汀江流水托起了沿江的水东桥、五通桥、太平桥、跳石桥、丰桥、旱桥6座古桥。6桥如虹挽起周围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十三坊,簇拥着城中央那郁郁葱葱的卧龙山。立于城头望去,一座绿水青山石桥古街相映生辉、充满灵气的山城活脱脱地展现于斯。历经千年,古韵犹存。20世纪30年代,一位外国友人来长汀,对古城赞不绝口地说,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

静静流淌的汀江,是那样的妩媚与慈祥。这位慈祥的“母亲”,不仅亲历着客家人的播迁与发展,而且见证了两岸血与火洗礼的重大事件,感受了江面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的抗元义举如春雷轰鸣激荡汀江两岸。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文天祥护卫益王赵罡,入闽在福州立益王为帝(号端宗),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南宋景炎元年即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农历十月,文天祥率师抵汀州,在汀江边的刘氏家庙设立抗元指挥部。他登上汀州门户丽春门,面对浩浩汀江,想到汀州人民高涨的抗元热情,欣喜之余,奋笔写下《汀州》一诗:“雷霆驱精锐,斧钺下青冥。江城今夜客,惨淡飞云汀。”表达他率精锐军队抵达汀州的心情。文天祥遂以汀州为大本营,大张旗鼓地进行抗元准备。后来又两次率军来汀。因元军大举反扑,兵力悬殊,文天祥被迫退往广东。三进汀州,英勇抗元,文天祥的凛然正气和高尚节操,如同汀江水一般长流不息,令人咏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铿锵诗句,不仅是他光辉人生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凛然正气的表现。汀江有幸三度留住英雄,这是她的福分和荣耀!

明朝末年,汀江曾沦为战场,英烈忠魂在这里化为彪炳千秋的浩然正气。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农历八月下旬,隆武帝为防清兵抓捕,带着数百名将士及嫔妃,逃离延平来到汀州。在隆武帝到达汀州的第二天,大批清兵追到汀州城外,一场殊死的战斗在汀江之畔展开。汀州卫百户闵时守卫江边的丽春门,与来犯清兵决一死战。闵时等守城将士与敌交战,宁死不降,守城士兵惨死于清兵刀下,闵时被乱箭穿身,洞腹流肠,战死于丽春门上。除闵时殉职沙场令人称颂外,汀州总兵周之藩护驾献身也传为美谈。周之藩为让隆武帝躲开清兵抓捕,面对团团围困的清兵高声喊道:“我乃大明隆武皇帝是也!”被清兵乱箭毙命。后人称卧龙山周之藩死难之处的荒草坪为“救驾坪”,立碑纪念。

凄美女子的故事也在汀江边演绎。清兵攻下汀州城后,隆武帝仓皇出逃,身边只有妃嫔和少数近臣护卫,逃不多远即被清兵抓获。在押回途中,随行的陈妃自知性命难保,打算伺机了却性命,保全名节。当他们一行行至九龙潭时,这位贤淑善良年仅20岁的皇妃,突然大呼一声:“皇上多多保重,臣妃先行一步了!”说完,纵身跃入九龙潭,几个漩涡把她卷入潭底。陈妃舍生取义之举如汀江月夜柔波闪射出别样的清辉。如今“娘娘墓”前依然芳草萋萋。悍将、烈女,短短二三天,汀江演绎了一段南明朝廷的兴亡史。正如一首《昭君怨》词所述:“欲记南明遗迹,幽咽如闻悲泣。无计慰忠魂,只酸辛。凭吊冷风野马,不是渔樵闲话。浩气在汀州,足千秋。”一个王朝结束了,汀江上却升腾起一股浩然正气!

浩气代代相续。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天国军4次到汀州,军旗漫卷汀江。所到之处矛头直指清王朝反动统治者和地主豪绅,为贫苦大众申冤报仇,做了许多大快人心之事。长汀千刀会在廖永享领导下杀贪官污吏,积极配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大肆搜捕、疯狂屠杀与太平军共同战斗过的义军。千刀会首领廖永享被捕殉难,许多无辜百姓也被关进牢房,受尽折磨,一时间腥风血雨弥漫汀江两岸。

50年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革命青年康绍麟、刘安驹等人领导的汀州同盟分会积极开展反清活动。在强大的革命声浪中,汀州府统治者下台,汀州自治会成立。汀州光复后,由于敌人的反扑,刘家驹等34名烈士惨遭杀害,烈士身首异处,首级被示众。江水呜咽,满城哭泣。汀江又一次见证了铮铮铁骨的浩然正气!

汀江,这条留下张九龄、朱熹、陆游、辛弃疾、宋应星、徐霞客、王阳明、纪晓岚等文化名人跫音的浩气回荡的圣河,在20世纪20年代末终于迎来了春天的曙光,见证了“红旗跃过汀江”的磅礴气势。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越过武夷山向闽西挺进,来到长汀。春江水暖,大地欢歌。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在江畔古樟拥衬的云骧阁诞生了。两个多月后的5月18日,在汀江河与濯田河交汇处的水口村,3000多名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率领下,面对猛涨的滚滚水流,渡江东进,“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闽西的土地革命高潮如汀江流水逐浪高。如今还屹立江畔的辛耕别墅和中华基督教会两座朴素平房,以其沧桑的面容和硬挺的风骨向人们讲述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领袖们和苏区福建省委领导同志当年在这里运筹帷幄、绘画中央革命根据地宏伟蓝图的桩桩往事。

汀江流淌的这片地是红色的沃土。她是红旗映红的,也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无数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生命。瞿秋白、何叔衡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何叔衡面对寡不敌众的形势,不是束手就擒,而是选择跳崖牺牲;瞿秋白在刽子手的屠刀前,面不改色,盘膝而坐,从容就义。这浩然正气,感天动地,又一次激荡在汀江两岸!

滔滔汀江,源远流长。她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联结着五洲四海的客家人;充盈其间的浩然正气,更成了激励客家人开拓进取、走向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公祭汀江母亲河祭文曰:“母亲汀江,亘古长流。衍荫子孙,光在千秋……吾辈客裔,代代祭江,助我兴业,民富国强。”

美哉,斯言!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