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8 16: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陈汉成

话说近代闽江航运



鸡公船


自古以来,闽江流域就是福建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利用自然环境,伐木造舟,驾舟载物,与外地贸易往来,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方式。到了近代,福州港成为首批对外通商港埠,在中外贸易拉动下,闽江航运无论在运输方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发生了变化。木船和木帆船是传统民间运输工具,是以风帆、橹、 、舵为推进动力的,为方便统计,把两者统称为木帆船。五口通商后,外国列强染指海上运输,海上木帆船运输市场受到巨大冲击,日渐式微。与海上木帆船运输相比,内河木帆船运输不但得到延续,而且获得发展。这得益于闽江航道条件和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也是船民顽强韧性和因地制宜的经营之道使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单靠木帆船运输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于是闽江轮船运输就登上历史舞台,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成为闽江航运中最为眩目的亮点。新式航运与旧式航运,两者互相补充,共同带动闽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和沿江港埠的繁荣。

近代,闽江是福建经济动脉,通过闽江运输的物资有大米、茶叶、木材、食盐以及其他物资,不计其数。从闽江上游各县运往福州货物称作下行货,有米、茶、木材、竹、纸、糖、笋干、香菇、莲子、中药材、樟脑、桐油、生漆、染料等,以米、茶叶、木材、竹为大宗。从福州输往闽江上游各县货物称作上行货,有食盐、洋布、棉纱、西药、百货、京果、铁器、五金、煤、煤油、纸烟、火柴等,其中以食盐为大宗。福州为省会所在地,人烟稠密,历来为缺粮区,所需米粮相当一部分由闽北产粮区供给,这种米粮称作溪米。在福州南台闽江码头下货,如果运输溪米的米船三日未到,市面米价则立即暴涨。据《光泽乡土志略》记载,光泽年产20余万石大米,其中有3万至4万石大米由闽江水道运销福州。据统计,闽北各地运往福州溪米,每年约计60万担,以闽江水系运米的麻雀船每艘平均装运100担计,每年约需6000艘麻雀船穿梭于闽江河流。这是何等壮观的水上运粮景象啊!

茶叶产地遍及闽北各地,以武夷山为盛。在1853年前,朝廷禁止茶叶从福州港出口。因此,茶叶运输路线是从产地雇人挑运出分水关,到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这是三省通衢之地,水陆码头齐备,商店货号林立,甚为繁华。如走杭州路线则在河口下船,沿信江北上至上饶,再到江西玉山,陆行至浙江江山,再下船至杭州,顺大运河行销全国各地。如走汉口路线则顺信江下至鄱阳湖,再抵汉口,转运全国各地。这就是传统的茶叶运输路线。茶叶运输国外指定在广州或上海出口。1853年,随着福州港茶禁解除,闽江则把闽北产茶区和福州有机联系起来,著名的福州茶港便应运而生。到1856年,福州港茶叶出口量超过广州,1859年又超过上海。1880年茶叶出口量高达1.0692亿磅,创福州港茶叶输出量最高纪录。这些数量庞大的茶叶均从闽北各地装袋封箱,雇工挑上溪船,顺流而下抵福州,再装上海轮,行销海内外。这一时期,闽江堪称得上是北茶南运的黄金水道。

福建是全国三大林区,盛产木材,尤其是闽江流域。木材运输采用“扎排筏运”的特殊运输方式,即木材砍伐后沿山间辘道滑入溪河集中后,再用竹钉、硬木及竹篾捆扎成排,每排头各有一名排夫操驭,驾筏顺江而下至福州,装上海轮出口。

福建产盐,江西产粮,福建沿海各县产盐,闽北各县产粮。为解决粮盐供需矛盾,在省内方面,余粮缺盐县份的粮食与缺粮余盐县份的食盐互为调剂。在省际方面,则以闽盐换取赣米,以弥补闽粮之不足。按当时福建水陆交通状况,闽江航运承担上行运盐,下行运粮任务最为适宜。根据福建盐务管理局规定,闽盐运输采用招商承包的办法,按销盐区域额运销,其指定区域称作销岸。全省划分为14个销岸,其中以延(南平)建(建瓯)邵(邵武)销岸为最大。延建邵销岸的配盐由沿海产地用木帆船运至福州中转至销岸,再装上鸠尾船,取道闽江,运抵延建邵销岸。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字归纳,1919年至1925年,延建邵销岸配盐平均每年为230799多担,以鸠尾船每艘载盐200担计,每年约需1000多艘次鸠尾船贩运。

19世纪70年代,闽江水系才出现轮船,但仅限于干流河段,在轮船、木帆船并航的河段中,除了客运逐渐为轮船所垄断外,大米、食盐的运输,木帆船仍有相当的优势,更何论在支流、内溪等低端运输市场,轮船难以涉足,完全是木帆船的一统天下。故而轮船的兴起对木帆船运输的影响相当有限。据1934年4月福建省政府建设厅船舶管理所编制的资料显示,当时全省共有木帆船88种,28670艘,在这些木帆船数量中,以闽江水系木帆船居多。

闽江上游航道迂曲,险滩和礁石密布,被视为轮船航运的禁区,长期无人问津。当时条件下,在闽江上游航道行驶轮船,需要较大的勇气和魄力,并且还要有高超的驾船技能。 民国13年(1924年)木帆船船主江书发、江书玉兄弟俩深感木帆船运输困难,乃决计改营轮船业,于是在福州制造船体,从香港购回机器,装配成小轮船,取名“安宁”号,大胆溯流而上,顺利停泊于南平延福门码头,岸上观者诧为神奇。江氏兄弟勇于向上游禁区冲击,终获成功,大大鼓舞了航运界,于是众航商竞相拓展上游航运业务。

闽江轮船运输自开创以来不仅从下游航段拓展到上游航段,而且轮船数量不断增加,航线亦不断开辟。据有关资料统计,闽江下游航段自1875年至1927年,轮船由1艘增加至18艘,营运航线开辟16条;中游航段自1907年至1927年,轮船由2艘发展至6艘,营运航线开辟4条;上游航段自1924年至1927年,轮船由2艘发展至9艘,开辟福州至南平、建瓯、沙县、洋口4条营运航线。截至1927年止,闽江水系共有33艘轮船,开辟24条营运航线。伴随着闽江航运的发展,闽江沿岸的南平、建瓯、洋口等成为繁荣港埠,那鳞次栉比的商店、货栈、码头、市场无不折射出闽江航运的繁荣。

南平位于闽江上游干支流交汇处,是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这里帆樯云集,排筏栉比,朝发暮集,一片繁忙景象。南平港拥有木帆船365艘,875吨位,常年航行于闽江干支流各线。闽江干支流各线也有2200艘木帆船穿梭于南平港。清代末叶,南平港建有3个木帆船码头,即东溪小水门码头,专供建溪木帆船停泊;西溪南门头码头,专供沙溪、富屯溪木帆船停泊;剑溪延福门码头,专供闽江下游木帆船停泊。闽江上游轮船运输兴起后,以南平为中心,常年有60至70艘轮船航行于闽江干支流各线。民国时期,在延福门码头附近兴建一座趸船引桥码头,专供轮船停泊。

建瓯位于建溪下游,是建溪货物集散地和航运枢纽,享有盛名的“建茶”就出自建溪流域。建瓯港拥有木帆船718艘,2753吨位。另外建溪沿线还有488艘木帆船穿梭航行于建瓯。旺水季节,抵达建瓯的轮船在20艘至30艘之间。民国18年(1929年),盐商捐款集资兴建通济门码头,长83米,有4个泊位,可供20吨轮船及木帆船停泊。

洋口位于富屯溪和金溪交汇处,工商业繁荣,拥有400余家商店和100多家手工业工场,周边各地输出的粮食、山货特产和从福州输出的食盐、百货等均在洋口中转或添载。洋口是富屯溪和金溪船舶聚泊点,富屯溪和金溪各线共有木帆船1193艘,5730吨位在洋口停泊或进出。在旺水季节,下游方向约有10艘轮船抵达洋口,洋口港有谢家渡、中埂、坑口3个码头。

1928年至1934年是闽江轮船畸形发展时期,国民党福建第一届省政府成立,把水陆交通建设提到议事日程,谋求闽江水路交通工具近代化愿望更加迫切。其次,中外船舶进出福州港日益增多,为闽江轮船运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短短7年间,闽江下游仅增辟1条航线,轮船却由18艘增加至31艘;中游增辟2条航线,轮船由8艘增加至24艘;上游虽无开辟新航线,轮船数量却以近十倍的速度增长,由9艘猛增至85艘。截至1934年止,闽江水系共有轮船183艘(包括下游专业小轮43艘),为1927年的5-6倍,营运航线达到27条。大力发展轮船运输,本是件好事,但物极必反,竟成弊端。由于当局对闽江轮船运输缺乏统筹规划,航商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产生供过于求现象,轮船主之间的倾轧及轮、木船主争讼屡有发生,危及航运正常进行。加之,在狭窄的上游河段,众多轮船与木帆船并航,安全始终是个问题。这种状况是当局始料未及的。1935年,福建省政府建设厅设立闽江运输处,实施专项治理,对所有轮船进行检验甄别,淘汰船体、船机较劣者,调配剩余者,实行统一管理。此时,上游轮船裁减至59艘,中游轮船裁减至22艘,下游轮船裁减至24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舰出没福建海面,日机从台湾基地出发,飞临福建上空,滥施轰炸。为了防范日军入侵,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征调多艘海轮装填巨石,凿沉于南北两港,构筑长门、乌猪、壶江、梅花四条封锁线。这样闽江的出海口为战争所迫被掐断,下游港埠间航运受到巨大冲击。而闽江上游受战争影响相对小些,出于备战需要,航运反显活跃。1938年,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福州地区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学校、工厂也迁往内地,闽江成为福州与闽北之间的人员往来、物资疏散的水上运输线。由于战时闽江航运业务繁忙,地位突出,在政府倡导下,促成闽江轮船业联合经营。经过一番整合,按闽江不同航段分别组建了闽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平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和闽江下游轮船股份有限公司。闽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40年,拥有轮船57艘,总吨位3746吨,经营福州至南平、建瓯、洋口、沙县等闽江上游各处客货运输;闽江下游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44年,拥有轮船27艘,总吨位1777吨,专营福州万寿桥以上至侯官、白沙、闽清、尤溪口等闽江中游各处客货运输;闽江下游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44年,拥有轮船20艘,总吨位791吨,专营福州万寿桥以下至闽侯、长乐、连江以及永泰大樟溪等闽江下游各处航线。闽江航运三公司成立使战时闽江轮船运输得到统一有序的经营,既提高了运输效益,又保证了闽江航运安全畅通。在抗战最困难的年头,轮运燃料短缺,闽江各线轮船面临停航的危机。当时汽车已成功安装上木炭炉,受此启发,航商群策群力,改造船用轮机,就地取材,以木炭为原料,坚持闽江水上运输,迎来抗战胜利。

抗战刚结束,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为了战争需要,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物价如脱缰野马难以控制,轮用油价上涨好几倍,航运成本高至难以维持营业,只好精简人员,勉强支撑。1949年,溃败入闽的国民党军队又大量征调闽江各线轮船,使闽江航运业雪上加霜,濒临崩溃边缘。开创闽江航运新局面则有待于解放后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