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忠贞只为报家国
在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东风光旖旎的回龙山,清粼粼的龙河水从山麓流淌而过,这里埋葬着明末抗清女英雄秦良玉。陵墓内有精雕细刻的龙和麒麟、形态逼真;有华表、青狮、白象、石马、石俑20余尊清代石雕,殊为珍贵;还有石刻楹联:“勤王有明祯,巾帼一人骁胆略,袭土服清德,锦袍百代仰官仪”,横额“勋名一世”四个大字。秦良玉因战功封官赐爵,官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忠贞侯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载入将相列传的女将军。
平播——崭露头角
明史载:秦良玉字贞素,万历元年出生在重庆忠州城西秦家坝鸣玉溪畔。自幼聪明伶俐的秦良玉跟随兄弟研读史书、练习骑射,她志向宏远且胆略过人。对秦良玉的异常禀赋,父亲秦葵暗自称奇,不免遗憾良玉只是个女孩,曾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岂料,秦良玉慷慨回答:“使儿得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明万历二十年,“兼通词翰,仪度娴雅”的秦良玉出落得亭亭玉立,配石柱土司马千乘为妻,马千乘乃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史载:千乘“英俊严毅”,恩爱绸缪没有让秦良玉陷入儿女情长英雄志短,她对马千乘说:“今四海多故,石柱界楚、黔之交,不可亡备,且男儿当求树勋万里,奚用坐守为?”马千乘深以为然,于是夫妻俩简选士卒,严格地训练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白杆兵”,“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为远近惮。”他们惯用长矛,矛端有钩,矛尾有环,遇险山峻岭可攀援而登。矛身以白木为之,不假装饰。“白杆兵”行军迅疾,往往出敌不意,故百战不殆。
秦良玉有着为国报效的强烈愿望,为实现自己练兵建功的理想,她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创制“白杆兵”,这也是中国的第一支山地特种部队,是秦良玉冲锋陷阵的强有力依恃。
万历二十六年,四川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发动叛乱,攻占重庆、泸州等地,围困成都,蜀中扰攘,形势严峻。叛军烧杀抢掠、惨无人道,朝野震惊之余,派遣四川总督李化龙统川、黔、湖、广各路地方军20万,马千乘奉调率石柱士兵3000人合力进剿叛军,秦良玉则“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此举深受总督李化龙赞赏。
在官军强大的攻势下,叛军节节败退,正值次年的正月初二,官军置酒高会,庆祝胜利,唯有秦良玉告诫马千乘要加强防备。午夜,叛军果来劫营,诸军仓皇崩溃,秦良玉夫妻率领本部人马奋起反击,反败为胜,连破金筑关等7寨。叛军杨朝栋调集精兵强将利用山高林密的天然屏障沿途设下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5道关卡,凭险据守,官军束手无策。秦良玉训练的“白杆兵”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路斩关而入,大军乘胜追寇,直达杨应龙的老巢———播州娄山关下。
娄山关是播州城外第一险关,山势高峻,唯有一条小道通过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良玉献计智取,并自告奋勇从正面挑关。两军交锋之际,“白杆兵”如神兵天降,从关口两侧攀援而上,敌军猝不及防,惊慌失措之际,被官军一路掩杀,叛乱彻底平息。
马千乘和秦良玉率领的石柱“白杆兵”战功卓著,被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秦良玉初次统兵参战,就立下汗马功劳,女将军美名远播四方,白杆兵的骁勇也天下皆知。四川总督李化龙打造一面银牌赠予秦良玉,上面镌刻“女中丈夫”四个大字。
“贼平,良玉不言功”,夫妻俩依旧练兵不在话下。不想天降横祸,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为郭民所讼”,病死云阳狱中。由于子女幼小,秦良玉得以世袭马家石主宣抚使一职,她卸裙钗、易冠带,一身戎装,南征北讨,于明熹宗天启二年为明朝平定久蓄异志的永宁土司奢崇明的叛乱,收复了重庆、成都,成都市民扶老携幼,争睹女将军风采。朝廷欣闻秦良玉的浴血战功,授予都督佥事,官拜石柱总兵官。
同为地方土司,秦良玉深明大义,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爱国情怀始终贯穿如一,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勤王——抗击后金
随着后金努尔哈赤的崛起,大明形势日益恶化,后金以“七大恨”誓师,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也揭开了秦氏一门忠烈,为国纾难的血路历程。
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终以惨败告终,后金向辽沈步步紧逼,明朝“人心不固,兵气不扬”,在人心浮动的情况下,秦良玉及其“白杆兵”先后三次开赴辽东前线,直接参与和后金的战争。史书载:“秦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沈阳失守,将士们同仇敌忾,纷纷请求出战,夺回沈阳。秦邦屏率“白杆兵”首先渡河迎敌,“白杆兵”奋不顾身,战斗异常激烈,斩杀金兵几千人,重创后金的锐气,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沙场,秦邦屏亦以身殉国。当时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上书奏报:“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此战双方力量悬殊,时隔半年八旗将士还为之“胆寒”,明朝则引以为豪:“自奴酋发难,我兵率望风先逃,未闻有婴其锋者。独此战以万余人当虏数万,杀敌千人,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此战被誉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白杆兵”从此天下闻名。
秦良玉闻兄长战死,她忍住悲伤,当即遣使入都,并赶制1500套冬衣,抚恤残卒,激励士气,史书载:“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在《明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惨烈景象: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在战斗中右眼被箭射中,他拔出箭头,继续带领士卒冲锋陷阵,打退敌人的进攻,马祥麟的英勇令金兵惊且怕,被誉为“赵子龙”、“小马超”,朝廷闻报,熹宗御赐“忠义可嘉”匾额,并赐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榆关是后金进窥中原的必经之道,努尔哈赤终未能破关西进。国难当头,秦良玉不惜身家性命,朝廷录邦屏子,进民屏官。“乃赠邦屏都督佥事,锡世荫,与陈策等合祠;民屏进都司佥书。”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精锐八旗兵10万绕道蒙古,进逼京师,遵化、永平、滦州、迁安等,举国震惊,崇祯帝急诏天下兵马进京勤王。得知京师岌岌可危,秦良玉万里请缨,率领“白杆兵”日夜兼程赶赴北京。史载:“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多事之秋,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根本无力支付军饷,秦良玉散尽家财,只为尽忠国事。当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20万余,他们有的心存畏惧,竟梭巡不前,秦良玉虽然只有数千,但主动配合友军出击,皇太极最终撤围而去,京城之危遂解。
《秦良玉轶事》一书记载秦良玉进驻北京宣武门外,“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崇祯帝对这支远征军寄予厚望,又深为良玉的精神所感动,“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作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这是秦良玉莫大的荣耀,是朝廷对她抗清行动的最高褒奖,秦良玉以一介边疆女土司受到皇帝的平台赐诗,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秦良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值得赞颂旌表。
今在北京,依然留有秦良玉在京的遗迹。保卫北京之役后,秦良玉驻军北京宣武门外四川营,《燕京访古录》载:“其遗址,川人乃筑会馆以祀之。”四川营现为北京胡同名,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路北,胡同内有四川会馆,祠堂中央原有木龛,悬秦良玉戎装画像,牌位书:“明太保秦良玉之位”,龛前有楹联,门外有横匾书曰:“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可惜已毁圮,唯留秦良玉画像由北京文物部门保存。四川营胡同附近还有十几条“棉花胡同”,那是秦良玉驻扎期间,曾命部下和女眷纺棉织布自给,清代有人写下《四川营吊秦良玉驻兵遗址》:“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风秋雨夜,隐约钲声杂纺声。”反映出人们对这位巾帼豪杰的怀念和敬慕。
秦良玉回到石柱后,感念崇祯赠诗皇恩,特意在土司署内建楼一座,计七楹三层,高六十余丈,名“玉音楼”,将崇祯所赠诗刻板,供奉楼内。
忠义——名垂青史
秦良玉知道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帝死亡的消息后,悲哀痛哭。从此,她以明朝遗老自居,终日蜗居在“玉音楼”内。后人将她与宋朝文天祥相提并论:“闭关坐卧小楼中,大节直同文相国。”
南明隆武二年,远在福建的唐王朱聿健派使节赐秦良玉“大明太子太保”,封“忠贞侯”,命秦良玉执“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大印,率部抗清。这时的秦良玉已卧病在床,故国君臣依然如此眷念于她,千里迢迢赶来委以重任,让她深受感动,瞿然而起,拜伏受诏:“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只是秦良玉终未能成行,不日病重而终。
秦良玉一生所获殊荣无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妇女,数十年来安乡护土,破家为国,大义凛然,忠贞不二,这源于她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理想始终和明王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老弥坚。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鼓励后方的人们更加努力抗战,秦良玉的形象一度被作为民族英雄来砥砺民心,郭沫若先生曾写诗四首高度赞扬秦良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名意气骄。
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
艳阳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
平生报国屡争先,隆武新颁瞬二年。
八月关防来蜀日,南朝天子又宾天。
萑苻满目咎安归?涨地胡尘接紫薇。
无复当年风虎意,空作白杆映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