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2 10: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弯腰后的致命一击


徐阶画像

嘉靖皇帝画像

在嘉靖一朝,恃才傲物且大红大紫最后却弄得人头落地的是夏言。这个江西才子才华横溢,不但处理政务干练利落,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诗词歌赋,因此深得嘉靖皇帝的欢心和倚重,先入翰林院为侍读学士,后一路升迁,于嘉靖十五年入阁参与机务,两年后,即登上内阁首席大学士——首辅的高位。

内阁大学士一职的设立始于明初的洪武朝。公元1380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同时将历朝历代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一并废除。让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二号人物彻底消失,当然是一件快事。从此,国家的权力全部归到皇帝自己手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符合朱元璋的行事风格。但由此带来的新烦恼是,皇帝必须亲自处理每天大量的政务和文书报告。为了减轻文字负担,朱元璋想了个法子,特别设立一个内阁大学士制度,挑选一些职级较低、年岁较大而文字较强的官员充当秘书之职,但不参与政事。因为是皇帝的近臣,有的还是宠臣,此后,他们的权力一天天膨胀,不仅渐渐参与政事,而且开始兼任各部尚书、侍郎。有的大学士还被授予正一品头衔,位居诸臣之上。最厉害的是他们掌握了“票拟”之权。所谓“票拟”,就是将全国各地、各部门送呈中央的报告,转到内阁,由大学士将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后,分别贴在报告的封皮上,再呈送皇帝最后核准。“票拟”等于是为皇帝拟御批的初稿。首席大学士,正是因为“票拟”,权倾一朝。

嘉靖十五年,已经担任内阁次辅的夏言提举了比他年长两岁的江西老乡严嵩。严嵩这年56岁,以向皇帝祝寿之名来到京师。与夏言一样,严嵩饱读诗书,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但想要凭个人才华进入中枢机关,还必须“拜码头”。于是,严嵩把目光投向了朝中正当红的老乡夏言。按照官场操作规则,他先是向夏言进诗,诗中说不尽对夏言的溢美之词,而且完全把自己置于晚辈的地位。一开始夏言根本不把这位乡亲放在眼里,对严嵩的献诗不甚理睬。严嵩没有放弃,利用自己的生日宴会,恭请夏言赴宴。夏言没有答应,严嵩便跪在夏言家门口,将请柬举过头,并高声吟诵请柬内文。个性孤傲的夏言终于被严嵩的谦卑恭敬所感动,开始正眼看这位老乡了。不久,夏言便将严嵩引荐到内阁。

可以说严嵩在60岁之前一直在弯腰,因而在官场上留下谦恭柔顺的好名声。在阁僚们眼中,身材高大的严嵩,两鬓染霜,腰背微驼,整齐的官服难掩一副苍然老相。但他总是不惜弯腰,以蔼然之风面对上司和同僚。

不过,严嵩同时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恭顺而有文采,又处在中枢机关,很快就引起嘉靖皇帝的注意。嘉靖不上朝直接处理政事,而是终日沉浸在道家的修玄斋醮之中。为了向上天神灵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和良好愿望,他需要不断敬献文采华丽、情意动人的辞章。因为这些辞章是用红笔写在青藤纸上,所以俗称青词。青词,往往是皇帝出题,由内阁大学士完成。青词必须是骈体文,要求对仗工整,文辞优美。严嵩所撰青词,嘉靖尤为欣赏。

严嵩画像

夏言画像

严嵩很快就登上内阁次辅的位置。严嵩60岁之前似乎没有太多贪渎的名声,否则也进不了国家中枢机关。严嵩之所以背上千古恶名和骂名,除了他善于玩弄政治手腕外,很大程度还在于嘉靖朝畸形的人际关系,以及他那一个聪明而又不争气的儿子严世蕃。

各地官员纷纷通过严世蕃到严嵩这里走门子。与孤傲而清廉的夏言不同,这位和善的老头一是好说话,二是对儿子言听计从。人们都知道,只要买通了严世蕃,便是铺平了进阶的道路。

时间一长,严世蕃贪赃枉法的证据落在了夏言手中。情急之下,严嵩带着儿子严世蕃又一次来到夏言家中,长跪不起。这一次不是恭请夏言赴宴,而是痛哭忏悔,以求免祸。夏言又一次被感动了。他长叹一声,算是放过了这对老乡父子。

但是夏言对严嵩产生了警惕之心,他将“票拟”之权全部拿过来,同时将严嵩推荐提拔的官员,有的抓,有的贬,有的流放。严嵩只得忍气吞声,对夏言将腰弯得更低也更频繁了。轻易地收拾了次辅,夏言颇觉得意,对严嵩的态度也更加倨傲。

然而夏言不知道,他的志骄意满正渐渐地让皇帝厌烦。比如嘉靖在西苑斋戒居住时,因为路程较远,允许值班内阁大臣乘马进入。夏言嫌乘马累,独自乘坐小轿进出,嘉靖对此很生气,因为是夏言,也就罢了。可是主管文字的夏言,在辞章上却不断出纰漏。这让嘉靖更为生气。嘉靖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办法,对臣下的文字要求却极苛刻。他曾经为一个错别字,将一位上疏言事的臣子廷杖一百,犹不解气,还要发配边疆充军。入阁多年颇多历练的夏言,在辞章上竟接二连三地栽跟头。一次,皇帝让夏言撰写《居守敕》,夏言却让下属代笔,直到最后时限才交出稿子,嘉靖十分不快。还有一次,即嘉靖二十年八月,昭圣皇太后去世,夏言竟十分粗疏地在奏疏中误写字号,嘉靖看后勃然大怒。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喜欢一种叫“沈水香”冠的道士帽,便让人制作了五顶道士帽和五双道士鞋,分别赐给夏言、严嵩等五位臣子。夏言秘密上奏折说:“这不是做臣子按礼法应该穿的标准服装。”表示不能接受。这对正在走火入魔的嘉靖,好比当头一棒。他将奏折摔到地上,气得浑身发抖。严嵩却在嘉靖召见时特意戴上“沈水香”冠,并配上“香叶巾”,嘉靖非常高兴,对严嵩抚慰有加。严嵩乘机向皇帝哭诉遭夏言欺凌之事,促使皇帝下决心罢免夏言。

夏言三次被贬斥,四次出任内阁首辅,说明了嘉靖对他的信任。他的被杀,一直被认为是严嵩制造的阴谋。其实,根源还在于夏言自己。明代边患已久,这也是皇帝最头痛的一件事。其时三边总督曾铣提出率军收服河套的计划,得到夏言的全力支持。不想,朝廷正在讨论该计划的得失,边关已传来消息,蒙古俺答部落大举入侵延安,朝廷震动。言官上疏弹劾曾铣未经朝廷批准“开拓边界,挑起战端”。嘉靖下令调查曾铣,有司认定是夏言指使,擅自批准曾铣行动。夏言不服,上疏争辩,其中甚至提到内阁票拟得到过皇上批准。刚愎自负的嘉靖皇帝哪里容得夏言如此抢白,立即下诏逮捕曾铣,同时将夏言革职查办。

夏言被斩首。在内阁一直弯着腰的严嵩开始挺起身子。不过,他也注意到,此时一位得到夏言多年提携的中年才俊进入了内阁,他就是徐阶。因为能写一手漂亮的青词,徐阶也得到嘉靖的赏识。徐阶进入内阁十多年,平时礼贤下士,低调做人,对首辅严嵩更是毕恭毕敬。严嵩极重老乡情谊,大量提拔江西官员。为了博得严嵩的信任,徐阶甚至以躲避倭寇的名义,加入了江西籍。严嵩以夏言之祸为戒,对徐阶内里提防,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严世蕃则不同,倚仗父亲权势,对徐阶多行无礼。徐阶总是曲意强忍,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20年。

嘉靖在西苑修炼道教玄功,起床休息毫无规律,但对朝廷外的事仍然在意,并不时派太监向严嵩传旨,询问处理方案。严嵩已经老迈,对皇帝突如其来的各种想法常常是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倒是儿子严世蕃头脑灵活,总能揣摩出皇帝此时的心意。严世蕃还用重金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随时向他报告皇帝的行止和宫内外发生的事。因此,每次圣旨到,严世蕃已经有所准备,应对都让嘉靖满意且欢心。时间一长,弄得皇帝一天也离不开严嵩,严嵩也一天离不开严世蕃。严嵩对儿子越来越倚重,各部门有事要他裁决,他必说:“待与小儿商议。”由于这个原因,严世蕃更加放纵自己,而朝中的贪官污吏乃至市井宵小之徒都群起投靠严世蕃,严世蕃已经成了群恶的中心。严世蕃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每天耽于宴乐,也不再到严嵩处守值。有时皇帝送书札提问题,太监守在值房催促等待。严嵩急忙派人找严世蕃解答。一时找不到,严嵩只好强猜圣意自己回复。即便找到,而正在寻欢作乐的严世蕃作答也难免草率。嘉靖看了很不高兴,同时也听说了严世蕃淫乐放纵的消息,对严嵩父子开始心生厌恶。

方士蓝道行以“扶乩”之术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一天,嘉靖问他,今天下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呢?蓝道行说,因为贤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不肖之徒却不能斥逐。嘉靖又问朝中大臣是否贤能。蓝道行乘机回答,上天告诉他严嵩父子正在玩弄大权。嘉靖问:“果然这样,上天为什么不除掉他?” 蓝道行说:“留待皇帝正法。”嘉靖默然无语。

徐阶一天天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他暗中支持御史邹应龙搜集证据,上疏弹劾严世蕃。奏疏中特别提及严嵩“培植党羽,阻挡贤能之人,溺爱恶子”。于是,嘉靖命逮捕严世蕃下狱等候审理,严嵩退休并立即离开京城。严世蕃对此早有准备,他行贿太监报告皇帝说,邹应龙上疏是道士蓝道行有意泄露给他的。嘉靖大怒,下令逮捕蓝道行。蓝道行受酷刑但始终不肯承认有人指使,遂被处死。

徐阶安然无恙,稳稳地坐上内阁首辅的位置。

本来,严嵩父子一个退休返原籍,一个流放广东,俱有活命,徐阶似乎也无意再下狠手。严世蕃从流放地逃出,却放出风声:“一定要取徐阶和邹应龙的头颅,以解此恨。”两年后,御史林润上疏称严世蕃聚众达4000人,日夜诽谤朝政,将有不测之事发生。徐阶动用“票拟”之权,嘉靖下诏,将严世蕃逮捕至京,斩首示众。严嵩取消官籍,抄没家产。在严嵩面前弯腰了20年的徐阶,终于挺身给了他最后的也是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