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09: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 煊

 

虎门销烟与三元里抗英斗争

沈  煊

 

林则徐禁烟.jpg

林则徐禁烟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迄今已整整180周年。民族英雄林则徐作为中方的主要人物,他的光辉事迹永远铭刻在历史上,并为世界人民所赞颂。

说起鸦片战争,其中虎门销烟与三元里抗英,特别值得介绍。

所谓虎门销烟,即在珠江口的虎门沙角销毁鸦片。为什么要这样做?事情得从清代初期说起。那时,中国出口茶叶、丝绸、瓷器,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之后,因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情况发生了逆转。尤以英国为甚,这个当年的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竟然把杀人的毒品鸦片当作“特殊商品”,大量地、偷偷地运进中国,从而迅速由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则相反,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的白银多达1亿两左右。

白银的大量外流,扰乱了清王朝的财政收支和货币流通,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更可怕的是,鸦片的泛滥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如广东水师,官兵不但吸鸦片,还大量受贿,缉私船竟成了鸦片走私船。严峻事实说明,“鸦烟之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魏源《海国图志》)清政府不得不作出禁烟决定,并于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那些唯利是图的鸦片烟商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只要用钱收买,准能击倒这位钦差大臣。然而林则徐视钱财如无物,根本不吃贿赂这一套,而是断然限定,所有烟商三日内必须交出全数鸦片,出具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对此限定,少数烟商服从,大部分烟商不作表示。 林则徐当即郑重宣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面对政府的禁烟, 中国老百姓深表赞同与支持。林则徐在致友人的信中告诉他:“多有见(告示)而泪下者”(《致莲友》)。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却坚持侵略立场,蓄意抵制。他一面抗议广州设防,一面让贩卖鸦片的趸船逃离,还命令英舰作好战争准备,甚至从澳门潜入广州洋馆,企图庇护大鸦片贩子颠地逃跑。林则徐当即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监视洋馆,断绝广州与澳门之间的交通。义律见状,不得不屈服,向林则徐呈送《义律遵谕呈单缴烟20283箱禀》,交出鸦片2万多箱。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时任两广总督)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令烟贩在沙角缴烟,并于路易莎号签发收据。过两天,林则徐向朝廷呈递《英国等趸船鸦片尽数呈缴折》,道光皇帝批曰:“所办可嘉之至。”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鸦片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将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驱逐出境。

如何处置收缴来的鸦片?林则徐本拟运回京师销毁。御史邓瀛认为,就地销毁更好,可避免鸦片被偷偷换掉。这个意见得到道光帝的认可,林则徐于是决定,在虎门公开销烟。怎么烧?林则徐先是试用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结果发现,膏余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可得十之二三。看来此法不行,于是采用“海水浸化法”。即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倒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多名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搅拌,让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将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这样做,不留涓滴,效果很好。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沙滩上搭起了一座礼台,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广东各高级官员全部出席。由于销烟是公开的,又处于端午节前后,人们纷纷前往虎门观看。不少贩卖鸦片的外商,以及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等,也专程由澳门或其他地方前来一探究竟。这次销烟历时半个多月,共销毁鸦片19187箱,总重量达237万多斤。

前所未有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重要事件,震撼了当年世界,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史学家认为,此举有着标志性的巨大意义。销烟前夕(1939年5月5日),林则徐曾作《次韵和嶰筠前辈(即邓廷桢)》一诗:“蛮烟一埽众魔降。说法凭公树法幢。域外贪狼犹帖耳,肯教狂噬纵村尨(多毛的狗)。”销烟后(1939年10月4日),他与同僚在沙角炮台“眺月”时又作七古一章,其中写道:“是时战舰多貔貅,相随大树驱蚍蜉。炮声裂山杂鼓角,樯影蘸水扬旌游。楼船将军钤肃律,云台主帅精运筹。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意志轩昂,至今读来依然为之震奋。

“虎门销烟”的信息传到英国,资产阶级政客、殖民主义者咬牙切齿,一片喧嚣。他们认为,销烟不仅严重侵害英国的经济利益,更让其政治上丢尽脸面,于是悍然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五月),乔治·懿律(查理·义律的堂兄)率领的四千名英国侵略军,分乘四十几艘船舰,到达中国海面,立即封锁珠江口。

林则徐对英国可能发动侵略战争早有警惕,且认识到,“即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伎于内港”(《致莲友》)。为此,当即在广东沿海一带加紧备战。道光二十年一月(1840年2月),接任两广总督后,又在珠江口附近布设西洋大炮,还把广东的“渔人疍户,以及滨海居民”组织起来,加以训练,以保村庄,并且明令,如果英军兵船胆敢闯入内河,老百姓可以持刀痛杀。

由于广东沿海一带严加防范,英国侵略军的船舰无从下手,遂于六月二日(6月30日)掉转方向,往福建海面开去,袭击厦门水师,攻陷厦门,继续北犯浙江沿海。六月七日(7月5日),攻破定海。七月十四日(8月11日),到达天津。骄横十足的英国侵略者向直隶总督琦善递交了英国首相给清政府的照会,悍然提出赔款、割地等无理要求。此时的清廷,慌乱一团。起初禁烟坚决的道光皇帝,在外有英军威胁、内有投降派埋怨之下,态度出现了根本变化,转而倾向于妥协,并将主战派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战事让琦善、奕山、奕经等庸臣奸党操持,结果一败再败。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历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结束,清廷被迫签订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除了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口岸,以及关税自主权、司法自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外,还将香港割让出去。从此,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鸦片战争,虽然英国的阴谋得逞,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抵抗,给予侵略者应有的惩罚,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例,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广州三元里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jpg

三元里抗英斗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上旬,英国侵略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经常四出骚扰,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当地群众深受其害。四月十日(5月30日)清晨,城北三元里的老百姓五六千人,手带锄头、铁锹、刀矛,向着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挺进,英军当即阻挡。三元里一方却且战且退,引诱英军进入伏击圈。随后,只听一声锣响,早已埋伏好的近万人一跃而起,勇猛地袭击英军。103乡的数万名群众也从四面八方赶来歼敌。霎时间,英国侵略者被团团围住,几次企图突围,都被打退,直到四方炮台的同伙赶来,才得以仓惶撤回。

第二天,广州附近一带的县,如佛山、番禺、花县、增城等,有400多个乡的民众,也纷纷赶来支援三元里人民,数万名群众将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查理·义律率兵来救,也陷入重围。后经广州知府出面,才狼狈撤回。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义律张贴了一张“告示”,胡说,“百姓此次刁抗,蒙大英官宪宽容,后毋再犯。”三元里老百姓“以牙还牙”,即张贴《广东义民告英人说帖》、《三元里等乡痛詈鬼子词》斥责义律:“今各乡义民既饶尔等之命,尔又妄自尊大,出此不通告示”,并明确表示:“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清代官员、诗人张维屏(1780—1859年),退休后就住在广州“听松园”(林则徐曾登门求教禁烟对策)。作为目击者,他写下了叙事长诗《三元里》,对这场抗英斗争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声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谿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性反侵略活动,它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强盗的勇气,意义非凡,值得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