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20: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崔建楠



 

崔建楠

 

 

一个城市会被历史垂青几次?

由于唐末王审知的治理,给宋朝福州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宋代,福州人口二十万,成为中国六大都市之一。因此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

晚清时期,福州又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

但是,这次垂青却源自于国家民族的屈辱。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向英国赔款并被迫开放五个城市,史称“五口通商”,中国由此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

福州被历史的教鞭点中。

1842年之前,福州是东南沿海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安静、美丽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的四周,山岭巍峨寂静,闽江悠悠地流淌而过。城里,人们安静地生活,文庙里学子琅琅的读书声和着寺庙里的钟声在乌山乌塔和于山白塔之间回荡。

这时,福州虽然被历史推到了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面前,但它却像一个懵懂的幼童,浑然不知。直至1853年之前,福州还是沿着古老的生活方式缓慢前行着。虽然城里开始出现“番仔”,那些红发蓝眼的异邦人偶然在城门洞里经过,福州人仍然弄不清这些外国人是干什么的、从哪里冒出来的。

1853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攻陷南京,中华大地再一次动荡起来。但是,在武夷山脉护佑下的福建,仍然是一个安静的桃花源。太平天国的传说偶尔会传到这个闽江边的城市里来,但是福州人知道山那边的战事还很远。

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拐点。福州在这个拐点上却“因祸得福”。

1842年福州开埠之后,来到这个城市的洋人主要是传教士和商人。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前,洋人们的传教和贸易活动都没有起色,以至于这些红发蓝眼的人和他们的家属都准备打道回府了。

1853年,闽江航道开始热闹起来了。这不得不说到茶和茶路。

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武夷山一带的茶叶贸易商路是从武夷山分水关进入江西,沿山进入长江水道,再转入赣江水道往广东由广州的“十三行”出口。虽然1842年福州开埠是为茶叶贸易,但由于广东商人的坚持,由长江水系形成的茶路仍然维系。然而太平天国革命一声炮响,长江水系茶路阻断,闽江水系茶路兴起。

福州茶港由此崛起,被历史的教鞭点中的福州迎来了一个繁荣富裕的时代。

我们将端详福州茶港的镜头对准了“上下杭”。

历史上,闽江就是一个繁荣的航道,在美丽的万寿桥上下,帆樯林立,舟船密布。闽江上游沙溪、富屯溪和建溪三条支流覆盖的广大土地山林,盛产木材、稻米、茶叶、纸张以及那些山货菇笋红糟。“浦城收一收,随船下福州”是吃惯闽北大米的福州人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在一个苏格兰人福钧的著作里写道,他曾经搭乘一个木材船队从福州往上海,他惊讶地描述那些大船如何将一根根大木捆扎在船的两舷,一艘船就像江面上的一只黑色大鸟。更让他惊讶的是,他搭乘的那个船队有140多艘,连绵于万寿桥和马尾之间的水面上。而从沿海贩运而来的盐及日用百货又溯水而上通过闽江水系运输到福建的广大内陆地区。

闽江航道的上下水中转码头就在上下杭。上下杭,原来叫作上下航。早期这里是闽江的两片冲积沙洲,看了闽江这段河道的地形,你就会发现这里特别狭窄,如果顺其自然,这里应该没有突出部位,上下杭突起于闽江河道里,完全是靠人工之力而形成的。早期船民将船自然停靠沙洲,等潮水起落卸货与启航,后来人们为方便货运,垫土垒石,建屋铺路,码头成型,沙洲便成了一个繁忙的商业街区,上下杭就诞生了。

自元代开始,上下杭地区就出现了“城廓南有市,灯火夜眠迟”“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和“商人载酒晚移舟”的商贾云集、千舸辐辏、经济繁荣的热闹景象。

1853年之前,以上下杭为中心的闽江航运只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内贸”码头。之后,茶港兴起,上下杭与世界贸易发生了联系,茶叶出去了,鸦片进来了,福州因此迅速致富。19世纪60年代,福州进入近代化进程,开始步入富裕城市,也产生新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形成追求享受、崇尚财富的思想潮流,经商逐利的社会风尚开始形成。直至20世纪初,马尾船政学堂开办了,洋人办的学校、医院出现了,仓前山的白色领事馆一幢一幢盖起来了,闽江两岸洋行一间一间开张了,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买办也出现了,来自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商帮也形成了,宽敞豪华的会馆一个一个地建起来了。人们开始读报纸了,有钱的人盖别墅了,酒楼越来越多了,江边妓寮的灯火越来越晃眼了。

晚清上下杭,几代风流商。在上下杭的三通桥与星安桥之间有一个独特的庙宇“张真君祖殿”。原本张圣君信仰并不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财神,但是因为殿前横河面临“上航”和“下航”河道渡口,西通三捷桥、白马河,南通安远桥、万寿桥,双向流入闽江。每当潮水上涨,潮头两进形成独特的水文景观。民间商帮有一句行话:“真君殿前潮水两头涨”,寓意“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由此,张圣君成了上下杭商帮的保护神。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而顶礼膜拜。因此商帮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张真君祖殿”实质上成为上下杭地区各商帮会馆的滥觞。

1905年,福州商务总会在下杭街成立,商会成为各商帮、商号的协调机关,会员包括福州、兴化、福宁、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等地上层商户。上下杭的老人们清楚地记得,在福州商务总会那里有一株茂密的老榕树,树上站满了白鹭。一树白花花的鸟儿在苍茫的闽江岸上看起来格外显眼,那时的商人们一看到白鹭树就知道上下杭到了。早年走水路往来上下杭的商人都把它当作指引航路的“灯塔”。

1850年代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上下杭出现短暂的衰落,然后再到1949年,上下杭维持了近一百年的繁荣。这一百年里,这片不大的地面上洋行、钱庄、会馆、商会、金融公会、各同业公会、批发商行、店铺、货栈,连带着古民居、深宅大院和名胜古迹等陆续出现,商贸文化的气氛极浓。从早期的零散经营到后来形成商帮,上下杭各种不同门类形成了木材、茶叶、油、笋、土纸、大米、糖、纱、布、钱、船运、南北货、国药等商帮。这些商帮又以地域为圈子,除本地的福州帮外,形成了闽南帮、兴化帮、南平帮、古田帮、建瓯帮、沙县帮、浦城帮、洋口帮、连城帮、福安帮等。

商帮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一种以乡谊为连接纽带的地方商业自治组织。为了同业利益,他们在商帮内联络感情、互通信息、减少摩擦、协同纠纷,促进商业活动。而承载这些活动的平台就是以商业功能为主,具有同乡会性质的“会馆”。历史上福州市区有71个会馆,台江就有32个,其中有近一半在上下杭地区。如建宁、浦城、泰宁、周宁、绥安、兴安、南郡、福鼎、寿宁、建郡、永德、邵武等会馆。此外,三山、福安、古田、永福、汀州、延郡、尤溪、闽清、宁德等会馆也都在周边地区。

这些会馆因为历史雨雪风霜的摧残,大多破落陈旧,如同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旧时贵族。为探寻那些曾经的辉煌和繁华,我们在上下杭走街串巷,去捕捉那已飘零的百年故事。

隔着横溪在张圣君祖庙对面,就是历史比较久远的永德会馆。由于永德会馆1949年之后曾经辟为工厂,原样改变,门面只留下了门柱和石刻的对联,对联曰:“永命肇基盛典桃源昭奕襈;德星耀彩华轩榕会焕祥辉”。句头藏“永德”二字。从河对岸回看,三、四层楼高的歇山顶飞檐还傲然挺立着。永德会馆所在的街巷名叫“硋埕里”,“硋”就是福州方言中的“瓷”,“硋埕”就是卖瓷器的场子,可见此地与瓷器有关系,是因为德化人在此经营瓷器而得名。

永德会馆是永春、德化两个县的闽南商帮集资兴建的,“永德”为永春、德化两县的简称,永春的茶和德化的瓷都是福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年间重修,民国20年(1931年)重建。会馆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其中第三层面积有400多平方米,重建时建成中式厅堂样貌,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嵌套的建筑样式。会馆内还设有戏台,每逢神诞节日演戏,就会在戏台上演福州传统闽剧,有时也演出闽南高甲戏和提线木偶戏,两县同乡们借机团聚一堂,增进情谊。

同样是闽南商帮,南郡会馆也十分有特色。会馆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面为红砖清水墙。会馆外大门花岗岩横匾刻有“南郡会馆”四字。两边仪门为拱形门框,上面各有一青石额刻“河清”“海晏”,墙裙为四块花岗岩浮雕,造型典雅别致,整个门面保存尚完好。南郡会馆内原来有戏台、天井、大殿、厢房,甚至还有鱼池,在大殿中供奉有天后妈祖。整个会馆充满闽南气息,廊柱所用的青石雕刻精致,出自惠安著名石匠之手,现在这个青石圆雕龙柱在于山白塔寺。

闽北商帮在上下杭设立的会馆比较著名的有延郡会馆和建郡会馆等。

清中期及晚清时期,闽北的客商在延平路建立了“延郡(平)会馆”。闽北各县的木、竹、米、茶、纸、菇、笋及薪炭等土特产,运抵南平延平汇集后,由闽江顺流水运下福州,再由福州远销国内外。福州商家也组织棉布、海产、京果等供应闽北。闽北的不少大商号都派员长驻双杭地区办理商务。曾经的延郡会馆也是建筑精致、功能齐全的,会馆坐南朝北,背靠大庙山,两侧有高大的风火墙,大门、门阁等都为青石打造,会馆内部也设有戏台、神殿、走楼和厢房等,可惜,20世纪80年代被全部拆除,只在路边留下一块地界碑。

有趣的是,建郡会馆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建宁会馆,在福州三坊七巷有一个建宁会馆。因为建宁古称绥安,因此在上下杭还有一个绥安会馆,同一个地方不太可能再有一个建宁会馆,建郡会馆应该是古建州(含建瓯建阳)会馆。

建郡会馆是近年上下杭改造中修复工程最大的一个项目。据资料记载,建郡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背靠彩气山,整座建筑依山而建,正面红砖清水墙,进入大门后,依次为戏台、酒楼、天井、正殿。殿后有花园、假山、鱼池等,园中还建有八角形的文昌阁,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整座会馆木雕精美,吊柱、雀替、斗拱、云楣和花格窗棂构件粗犷,雕刻豪放与精细共存,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建郡会馆在修复之前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原来的红砖清水墙被水泥全部覆盖,门楼造型也荡然无存,只有大殿部分还保留得比较完整。经过近九个月的修复,重建了戏台和两边的包厢,还原了门楼造型和清水红砖立面,增加了门楼彩绘,重现了建郡会馆青石牌匾,重设了青石“天后宫”匾阁,建郡会馆重新呈现出昔日的风采。

目前在上下杭保存最好的会馆属古田会馆。古田会馆建于1914年,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因此保存较好,但是2006年初春受大雨浸泡,东墙倒塌,于是台江区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抢救性修复工程。经过两年时间,古田会馆焕然一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古田籍的商人陈必光将台江三保宫前社吴厝埕的一块地皮献出来,准备建造会馆。古田商帮便推举里人魏明然牵头向商帮的五个分支谷黄(谷口、黄石)米帮、红粬帮、茶帮、焯(薪炭)帮和都县米帮募资,共筹集白银18287两7钱3分5厘。工程耗时十六年,于民国三年(1914年)才告竣工,耗资18889两3钱8分8厘,超支601两6钱5分3厘。在会馆大殿的左边墙上嵌着三块青石方碑,碑文详细记载了会馆建造的缘起以及各商帮捐献的银两,最末的计量细到“厘”。站在那一人多高的石碑前,仔细端详那些笔画清晰的石刻文字,去揣摩当年那些商人的认真和自律,窥见晚清民国时代上下杭的商业氛围。

如今沿着白马路一路向南,快见到三县洲大桥的时候,路西边的古田会馆就在绿树浓荫里显现出来。修复后的古田会馆是一座通体深红的传统建筑,因为门楼全部用红砖建造,所以特别抢眼,看着就感到一股吉祥喜气扑面而来。门楼上部为三个飞檐,小巧而秀气,飞檐和墙体的结合部分是泥塑浮雕,以白蓝色为主基调,色彩协调又具有强烈的民族风。中间高起的飞檐下嵌在墙体里的是鎏金石刻牌匾“天后宫”,牌匾之下又是横卧的青石牌匾“古田会馆”。左右两侧有大红色圆拱麻石边门,门楣上分别嵌着青石雕刻“应运”“朝宗”横匾。

古田会馆坐北朝南,面积640平方米,整座建筑为抬梁穿斗式,重檐歇山顶架构。馆内有戏台、天井、中厅、正厅、钟鼓楼、酒楼、厢房等。会馆由20根方、圆石柱布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建筑的木构件、石柱、石栏都保存完好。有五方戏台青石裙边,中间部分雕刻着双凤朝阳,左右各两方分别雕刻竹、菊、荷、莲。最为珍贵的是馆内的三个藻井雕饰物,其工艺在福州绝无仅有。整个会馆宛如一座“小宫殿”,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晚清民国建筑的珍贵实物。

会馆建筑正厅原来供奉“海神”妈祖,修复后只余空荡荡的大厅,妈祖神像不见踪影。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几个老人正在成双成对地练习着交谊舞。他们在几个石柱间穿梭,我们也在石柱间流连。那些石柱联一共六幅,联文分别是:“大地仗神威,过眼波涛澄碧海;异乡敷恺谊,回头风景忆蓝田。”“慈航普度观音阁;孝水流芳曹女碑。”“金阙壮神威,仙仗炉香供麝火;玉田开杰构,江城福地敞龙珠。”“接二百七里风光,宫殿辉煌宏壮制;开四十八都盛会,衣冠跄济透神庥。”“宴饮一堂,客地有缘逢旧雨;馨香万代,灵宫镇日捧慈云。”“闽峤焕光辉,宫殿洞开仙世界;蓝田新结构,文章雅集古衣冠。”绕着石柱细读这些百年前的文字,揣摩那个时代商人们的乡情人情和文化品位,实在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

上下杭地区的会馆是晚清民国时代具有浓郁地方商业和民间文化特点的人文景观,会馆建筑富丽堂皇,既有商帮的家乡特色和地域特征,又吸收了福州本地的建筑艺术风格,还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华。如古田、建宁、寿宁会馆等,它们的规模都在一千五百平方米以上,会馆普遍建有厅堂、戏台、酒楼,兼有书斋、花园,集商业、联谊、宗教、娱乐、住宿等功能于一体。会馆建筑极其精美,雕梁画栋,牌匾纷呈,楹联荟萃,花木扶疏,环境清幽,宽敞阴凉,是商帮相互攀比的结果,哪个商帮财力雄厚,哪个商帮的会馆就富丽堂皇。上下杭会馆具备极高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多种价值,是福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的许多旅游者参观上下杭会馆时,总是对会馆门楼上的天后宫及会馆两幅牌匾并列不甚了解。其实,会馆与馆庙结合,大多数是天后宫妈祖神庙与会馆结合,这是闽江流域的民间商业文化特色。妈祖原是海洋渔民的信仰,后来发展为内陆河流船民的崇拜,都是因为水上行船,不论海洋还是河流,都存在极大风险。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各地商帮均将妈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所以商帮都将会馆与神庙合二为一,既方便祭祈又实为吉利。

既要祈祷水运平安设立妈祖庙,伴随着“娱神”的戏台也成为会馆建筑的“标配”,商帮大佬们节日聚会看戏也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民间商业文化。

本质上看,会馆是由同乡商人在异地组成的平台,在商业方面帮助同乡进行业务洽谈,向同乡提供各种服务,如像今天物流业的仓储寄囤货物,还有议定价格、协调纠纷、联系政府等,为地区商贸发展起良好作用。会馆一般都订有馆约,大家共同遵守,实行董事、理事或监事负责制,由一位“长班”常驻,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和来往接待,并配有少许勤杂人员,值班看馆。会馆还具有接待同乡商人来往住宿的功能,包括为到省城赶考的同乡学子提供落脚的地方,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公益惯例。

上下杭各地商帮会馆以商贸为主,兼有神缘、民俗、人文、旅游、建筑等多元文化的景观,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既是文物资源,又是旅游资源,是研究福建晚清及民国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的重要载体。

一百多年过去了,上下杭的商帮会馆已是明日黄花,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