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 11: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延平王郑成功发祥宝地

 

方友德

 


“双剑化龙”是闽江零公里的标志,这雕塑位于福建南平,已成为南平市的地标。

她矗立在福建母亲河闽江的起点,东面建溪与西溪(沙溪与富屯溪交汇)汇合处。南平因此就有剑津、剑浦、剑州这些别名,市标的位置又称“双剑潭”。

富屯溪水在顺昌城南汇聚了金溪之水一路曲折向南,穿洋口过建西,在峡阳进入南平的延平地界,也许是受到茫荡山的阻拦,转向西南的王台和来舟。此时,自西南向东北的沙溪水也穿越了青州,闽江三大支流中的两支——沙溪和富屯溪便汇合在一个名叫“坑底”的小村之北,而后自西向东流过西芹再转向东北。在九峰山下的一片开阔地上等待着,等待来自武夷、建阳、建瓯方向的建溪水。建溪水便在即将约会的地方来了个矜持的表示,向北迂回了一下之后,才自北向南与西溪之水紧紧地拥抱了。

三大支流在九峰山下大会师了,她们从此不分彼此地融合,自西北向东南顺势而下,这里便是闽江干流的起点。三江汇合之地,矗起一座名城。她坐西北朝东南,正对着闽江干流,演绎着1800多年的风流。她就是南平。

南平的故事是从公元196年开始的。那一年东汉献帝刘协在战乱中改年号为建安元年。为了加强对闽地的控制,汉王朝从闽江口的侯官县切出一块北部地区设县称南平。公元379年,东晋的孝武皇帝将她改名为延平。从此,闽江干流的第一渡口便称为延平津。古人将渡口称作津。

西晋惠帝时代,朝廷重臣张华才华出众,著有《博物志》十篇,算得上饱学之士。一日登楼观天象,发现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有异常情况,便从江西请来“天象学者”雷焕一起探讨。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是地上有宝剑之气冲上了云霄。那么这宝剑在哪里呢?据判断在江西南昌之南的丰城县。于是张华便令雷焕去丰城当县令,目的是查寻宝剑的下落。

果然,雷焕在建造县监狱挖地基时发现了宝物。有书说挖地四丈得一长形石匣,雷焕打开得雌雄宝剑一对,人们习惯性地为宝剑套上了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夫妇的名字。雷焕将雄剑“干将”送给张华,自己留下了雌剑“莫邪”。

后来,在宫廷的政治动乱之中,张华被杀。抄家之时,干将宝剑飞出屋顶去向不明,这大约是在公元303年之后的事了。收藏莫邪的雷焕后来也死了,宝剑留给了他的儿子雷华。战乱中雷华带剑从江西入闽,途经延平渡口时,佩在腰间的莫邪跳出剑壳,落入水中。雷华立即雇人入水求剑。“工仔”浮出水面面带惊色说:水下有两条蛟龙相依相偎,果然江面上雾气弥漫,波光照人。雷华知道父辈所言“雌雄两剑分久必合”灵验了。

南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中原文化与闽文化交流融汇的结点。地灵必然人杰,出将入相的李纲,词赋专家柳永,理学宗师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一个个闽文化中重量级的人物在这三江汇合的舞台上登场。而海峡两岸共同关注和敬仰的风云人物郑成功,在年轻岁月里与这里有过一段时间不长但十分深刻的不解之缘,却鲜为人知。

郑成功,乳名福松,初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父亲郑芝龙是个大海商大海盗;母亲是泉州旅日华侨翁翌皇之女田川氏。郑成功七岁回国,居于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他在泉州安海度过了少年时期。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地。安平又是“闽学开宗”之地。郑芝龙受招安当了明朝的官,在安海建造府第,又聘请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曾其五教他学业(据清嘉庆《赤店乡土志·村贤卷》)。少年郑成功,志存高远,20岁进入南京国子监。儒学大师钱谦益赏识郑成功,确信这个青年他日必为英杰人物,因此给取了字大木。木者,国家栋梁之才也。在钱谦益的激励训导下,郑成功确立了精忠报国、匡复社稷的观念。这时的郑成功风仪秀整、英姿勃勃,是个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

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北京故宫后门的煤山,明朝政权落下大幕,余下的尾声先后由七个朱氏皇家族人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史称“南明”。

1645年农历五月,清军攻入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控制浙江东部地区。与此同时,郑芝龙、黄道周等在福建拥立朱聿键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平虏侯,寻封定国公。八月,郑芝龙带领郑成功朝见隆武帝。隆武帝见郑成功“气宇不凡,忠诚英武,乃抚其背喟叹而鼓励之曰:惜朕无一女赐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又以时局问郑成功,成功对答如流。隆武帝问:“江山危矣,卿何从我乎?”成功掷地有声地说:“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听后热泪盈眶,当即封郑成功为“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驸马”。赐国姓朱,易名成功,时称郑成功为“国姓爷”。郑成功受隆武帝知遇之恩,见隆武帝正筹划出师北上,很受鼓舞,屡次劝谏父亲扶助朝廷,恢复中兴,并主张隆武帝出关东征。而郑芝龙掌握军权却一直拒不出战。十月,郑成功母田川氏自日本回安平。郑成功得准返乡探母,其母识大义,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在故乡彻夜撰《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疏。同时又作诗寄予日本其弟七左卫门,透露其矢志报国的决心。十一月,郑成功回到福州,呈疏隆武帝。十二月,心欲中兴的隆武帝下诏亲征,决定取道江西北上,他率领诸臣登舟溯江而上。郑成功率领御营军义无反顾追随隆武帝在闽北开始抗清生涯。十二月十六日,郑成功随隆武帝驻师延平府。军事战略要地延平立刻成为南明政权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延平大洲船工响应抗清,应征从军者众,郑成功组织新兵就地操练习武,至二十六日,随隆武帝自延平移师建宁府(今建瓯市)小驻,郑成功紧跟左右,忠心耿耿,随时受命。从隆武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到次年八月二十四日离开,郑成功追随隆武帝出征延平,在闽北约逗留了八个月零十天。

1646年农历正月,清军从江西进攻光泽杉关,形势危急。郑成功临危受命,率军守关。此后,成功曾一再受隆武帝敕命,负有相当重大的军事使命,其地位与首辅相当。二月,隆武帝北上无望,驻跸延平;其时,常与郑成功就抗清形势长谈,说到激昂慷慨处,君臣同悲垂泪。凸显成功忠诚之心。其实,当时隆武帝拥有云贵、两广和福建,兼有湖南、湖北及江西的各一部分,又有数十万李自成所属农民军表示合作,可惜忠于隆武帝的诸大臣缺乏深谋远虑。北上无望,隆武帝欲西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互为声援。郑芝龙怕失去操纵政权的地位,不同意隆武帝离开延平。此时,隆武皇帝已经是郑芝龙手中的政治“筹码”。为了不让隆武离开福建,郑芝龙便指使数万军民挡驾。史书说“遮道号呼,拥驾不得行”。喊着口号要隆武回福州。隆武皇帝不得已只好驻跸延平,以延平府署为行宫,也就是今天的南平市延平区政府第一招待所附近。而郑成功率领的御营军就驻扎在不远处的西山上,也就是今天的剑津中学。这里原来是南剑州的州学,学校迁出之后便成了郑成功的军营和阅兵场。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移跸延平时,“以延平府衙为行宫,以延平西山为御营”,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闽西北抗清的艰难岁月。郑成功在延平积极筹措兵饷器甲,招募当地乡民演武操练,并利用西山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的天然优势,同时完成练兵演武与都督御营的职责。西山上(今剑津中学校园内)的千年古榕,因此成了郑成功观兵演武的历史见证。20世纪70年代,剑津中学(原南平二中)兴建教学楼施工时,曾挖出了数门明清时期的大炮,现保存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和南平市博物馆,是郑成功在延平征战的历史明证。

大学士黄道周看出郑芝龙心怀异志,要求出关抗清,郑芝龙只给他一个月粮饷,上路不久被叛将出卖,在南京殉难。接着郑芝龙又夺取张肯堂的部队。隆武帝更加孤立了。郑芝龙早有降清之心,江南招抚使洪承畴和福建招抚使黄允胤秘密派人见芝龙,以闽粤王封爵为饵。郑芝龙鬼迷心窍,复信答应投降,隆武政权岌岌可危矣。当时清军大举南下,步步逼进。隆武帝坐立不安。郑成功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郑成功铮铮忠言,使隆武帝稍有安慰。三月,郑成功面对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仍积极策划攻守方略,提出“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战略主张,表现出卓越天才,后称为“延平条陈”。隆武叹为奇策。清军南下锐不可挡。前方告急,隆武帝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赐尚方剑,命郑成功自延平西上,领兵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以阻击清军。双方展开激战,郑成功首战告捷,将清兵赶回江西。四月,隆武帝命成功、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新募永安、沙县抗清义勇万余众亦归成功指挥。五月,成功兼顾大安关,益兵防扼,防止清军突入。六月,清军攻克钱塘江防线,鲁王逃往金门,其政权灭亡。隆武帝政权唇亡齿寒。仙霞关驻军哗变,守将郑鸿逵弃军逃跑至浦城。隆武命郑成功前往镇守军事重地仙霞关。

仙霞关是闽、浙、赣三省交界的天险,素有“东南锁钥,八闽咽喉”之称。郑成功扼险而守,以逸待劳,形势有利。郑芝龙见清军压境,将大举入闽,无心抵抗,急欲撤离延平。遣心腹到仙霞关,授意郑成功撤回。郑成功见到其父派来的使者便知来意不善,厉声喝道:“敌师已迫,守军粮饷不济,速请太师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之一掷也。”使者不敢多说,立即回去告知芝龙,芝龙十分恼怒,郑成功多次派人请求发饷,芝龙都不予理睬。仙霞关的守兵全线瓦解,郑成功不得已只好撤回延平。郑芝龙降清心意已定,尽撤闽隘水陆防兵,致使清军长驱直入。郑芝龙带走部属10多万人撤离闽北,走上了降清的不归路。郑成功毅然决然不随其父降清,继续为隆武帝带兵防御并兼巡督崇关。八月,清军分兵两路由江西广信、浙江衢州入闽,十三日抵浦城,守军寡不敌众,城破。清军再克建宁府,逼近延平府。八月中旬,隆武帝离延平向西转移,决定由汀州入赣南,夜宿茫荡山筠竹坪白云寺。郑成功获悉隆武帝离延平,自光泽赶回延平途中遇到隆武,君臣相对大哭,在延平富屯溪畔依依不舍分开。告别时,隆武帝命成功赴闽南,联络各方豪杰建立金厦抗清基地以为后援。隆武于八月二十六日入汀州,后被清军抓获,绝食死于汀州府堂。郑成功顺闽江而下经福州回闽南安平,遂高举义旗在闽南一带抗清,成为当时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郑成功从此以金、厦为基地,南征北战,先后收复建宁(今建瓯)等三府一州二十七县。

1646年,农历九月,清军攻破南明隆武政权首府福州,一度是南中国抗清希望的隆武政权灭亡了,郑成功受到巨大的创伤。1646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清军突袭安平,大肆烧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郑成功母亲田川氏遇害了。隆武帝遇难,加上母亡,这国恨家仇,让郑成功从此刻起,不再有父子亲情,也不再心存幻想。他穿上儒服来到南安文庙边焚烧青衣,(今泉州市潘山尚有“郑成功焚青衣处”遗址),大声地说出了今后奋斗的誓言:“昔为儒生,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其是。谨谢儒服,唯先师昭鉴!”从此只有金戈铁马,征战杀伐。时年22岁的郑成功带领部下在金门烈屿誓师抗清复明。郑成功依然奉隆武帝为正朔,举“招讨大将军”之帜。永历二年(1648年),郑成功奉永历朔号。他此后的年号,也一直沿用“永历”纪年。永历三年(1649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永历七年(1653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公”。1658年初,永历帝在滇城遣漳平伯周金汤、太监刘国柱航海至思明州,晋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从此,郑延平永载史册。闽北征战锤炼了郑成功。闽北成才,闽南成功,终于延平封号,郑成功与延平有不解之缘。延平是郑成功临危受命,初露峥嵘,立志报国之地,郑成功在延平谱写了其伟大人生可歌可泣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在夏道镇之东侧,宽阔的闽江下游排列着两座眼睛似的江中岛,这便是土目洲和大洲岛了。因它们接近闽江干流的起始点,不妨称之为“闽江第一洲岛”。当年是个大型的木材贮运中心。

这一天,我和南平郑成功研究会罗小平先生驱车来到大洲岛。这里曾是电影《青山恋》拍摄地之一。岛上西南端,掩映在古樟树荫之中,临江有一间三神分居的红色庙宇。居中的一开间较大,供奉着观世音菩萨,西侧是“五公大圣庙”,东侧的“庙宇”是“郑成功纪念堂”。我们见到一位守护庙宇的大婶,今年已76岁,讲着一口莆仙腔的普通话。她老伴已经80多岁,原来是大洲贮木场干部。这里原是大洲贮木场工人宿舍。1994年,旧屋被洪水冲毁,1998年开始重建庙宇。主持庙宇重建工程的主要是大洲村的村民,他们之中不少人会讲闽南话。我们找了几位老人追根问底,明末清初他们的先祖是郑成功旧部兵将,不知何故留居在大洲,世世代代都在这庙里烧香,供奉并怀念着国姓爷郑成功,才有了这座关于郑成功的纪念堂。细细一看,纪念堂匾额的上方,有一方青石题刻:延平郡王。

郑成功研究会会长张水源先生昨天才从台中参加郑成功祭祀大典归来,他高兴地向我介绍两岸人民共同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盛况。他说台湾学者对郑成功的研究十分重视。台湾孔子学院副院长刘台平先生到大洲岛等地考察后撰文说:“水师是郑成功的主力,纵横东南沿海,所向无敌。在驱荷复台战斗中,郑成功的水师打败了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舰队。但是郑成功开始组建训练水师是从南平开始,却知道的人不多。明隆武二年(1646),郑成功领军开始,就用闽北山区的木材造船……他在大洲组建了第一支水师,大洲也成为他训练水师的首个基地。闽北的确曾是郑成功历史的重要一环。”

过了三百多年,在延平故地,文化人重新发掘郑成功在延平的这段历史,将历史融进闽江两岸的山水景观之中。在“双剑化龙”故事的发祥地闽江干流起点,建有标志性建筑双溪楼和双剑化龙的市标。与之并列江岸的是始建于元代的延寿楼,它是历代军事机关的指挥所,郑成功也不例外地在此驻扎,是他军政生涯的起点。临江的两座名楼至今是南平人为远方来客接风洗尘的最佳处。从这里出发,沿着茫荡山三千八百坎的古驿道,在参天古树和青苔小草之间,处处留有郑成功和隆武帝的足迹

(本文原载于《走进延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