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与崇武
马照南
崇武,蓝天白云,海波浩渺。
大海岸边,矗立着民族英雄戚继光石雕像。他形体魁梧,全身披挂,雄风伟烈,英气逼人。戚继光雕像高达10米,采用黑色花岗岩雕成,其盔甲和披风工艺粗犷,彰显古代武将特有的刚毅骁勇。面部和手部采用精雕细磨工艺,显得十分清晰且明亮,尤其是注视大海的双眼,炯炯有神,表现了戚继光威镇海邦、保家卫国的英雄胆气与豪气。
崇武的最大特色是石头,石头是崇武的骨骼。戚继光雕像,形神兼备,神似胜于形似。他代表着的是崇武的血气、骨气和灵魂。崇武技师以独冠天下的石雕工艺,饱含深情,使石雕像不仅表现出戚继光的爱民护民的神勇情怀,也融入崇武人民“崇文尚武”的性格、对伟大民族英雄的敬重和深切怀念之情。
崇武古名小兜。地处台湾海峡的突出部,三面临海,是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更有意义的是,此地东、北大岞山两峰夹峙,西、南为两道弧形海湾所怀抱,像一条威武的长龙,蜿蜒横卧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守护着泉州湾,守护着台湾海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宋元时期,这里就设立了小兜巡检寨、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长期骚扰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俗称倭寇,南下登陆泉州石狮沿海,对百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构筑防御体系。周德兴是著名的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崇武一带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在崇武城设立了海防千户所,隶属永宁卫。也由此开启建设崇武石头城,与倭寇作殊死搏斗的历史。
人们常常赞叹崇武城的雄伟壮丽。作为戍边的军事城堡,建城的初心是保障安全,让百姓有安宁的生活。戚继光和许多抗倭将领在平定倭寇、守卫石城中,都非常重视并完善石城建设。数百年来,海防官兵和百姓怀着保家卫国、平定海疆的坚定意志和对和平生活的坚守,一直生活在崇武城,也一次次重修崇武城。如今,我们看得到崇武石城,周长2567米,南北长700米,东西宽600米,墙高7米,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铳炮台。为便于信息传递和兵力调动,城墙上建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城内设有公署、兵马司、捍寨、墩台、馆驿、仓库、铁局(兵工厂)军营和演武场等,城外有多座墩台,停泊舰艇的“汛地”(码头)等,构筑起能攻能守的崇武城及其完善的防卫体系。600年过去,崇武城历经战火考验,依然巍然屹立,成为我国沿海60多座卫所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也是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完整的实例。
为探求戚继光和抗倭勇士在崇武的踪迹,我们从水门进城,沿着狭窄的石巷道往里走。弯弯曲曲的石巷道沿低矮的山势而筑,多由石条组成。两边是不规则的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还有许多老井。这些朴素的民居和老井,没有太多的装饰,透出的是岁月流逝的点点斑迹。
我们走过一栋栋古老的石头房子,聆听着它的主人的故事。当年将军的住宅,也没有高墙大院,都是狭小逼仄的石屋。只有斜坡和石屋边的老榕树依然葱翠欲滴,似乎在述说当年悲壮的历史。令人诧异的是许多街巷深处、老宅边的老井,历经数百年,水色依旧清纯诱人。
崇武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崇武所城志》记载,当年戍边士兵的来源是漳州10个县,抽调1304名士兵。时至今日,城里还有98种姓氏。街巷可以看到百家姓的祖屋堂号、宗祠。当年建的军房,中间是厅堂,左右2间屋,屋后是各自的厨房,住两户士兵和家属。最初以屯兵为主的崇武城,士兵及其家属和为军事服务的工匠,便成为主要成员。后来,各地百姓纷纷涌入。如今,我们只能从斑驳的外墙和残破的门窗探看“屯兵”的遗迹,想象当年抗倭勇士们的生活了。
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一直是倭寇觊觎的重点。崇武军民守住石城,多次击退倭寇的侵扰,也曾失利沦陷,铁马哀鸣。明初,崇武城建筑后的百余年间,防卫坚固,倭寇未能入侵。明嘉靖时期,倭寇在“戚家军”的打击下在浙江屡吃败仗,便把重兵转移到福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4月,倭寇乘天色夜晚,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无恶不作的倭寇入城洗劫42天,尸横街巷。
在崇武最艰难的时刻,迎来了救星戚继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8月,戚继光奉命率军入闽剿倭,连续取得横屿、林墩、平海卫、仙游等大捷。明史记载,戚继光抗寇,身先士卒,其“飙发电举,屡摧大寇”。戚继光组织训练“戚家军”,针对倭寇单体作战能力强,沿海地形地貌复杂的特点,创造出长短兵器结合,阵法机动、灵活、严密,可以有效防御倭寇,打败倭寇的独特战阵战法“鸳鸯阵”。“鸳鸯阵”往往一次战斗消灭数千倭寇,我军极少伤亡,让倭寇胆寒。
《惠安县志》《崇武所城志》记载多次戚继光指挥“戚家军”在崇武打败倭寇的典型案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时当春耕季节,倭寇突然登陆崇武大岞偷袭。戚继光指挥若定,立即命令出击。骁勇善战“戚家军”运用“鸳鸯阵”,迅速全歼了来犯的倭贼。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倭寇再犯崇武,被戚家军再度击败。
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又一次屯兵崇武。他深感加强崇武防务的重要,提出全方位加强崇武防务的措施。首先,增设“征操军”“城操军”“陆路军”“守城”“贴守军”“乡丁”。这些军种,依据崇武城防需要而设,人数不等。拓展海防和陆地防卫范围。在崇武海岸、城乡形成多兵种联合防卫、主动出击的新格局。其次,在崇武城制高点莲花山建“中军台”。“拨三名军士守之,瞭望东南北海上往来舟楫,及伏路墩喉去处。有警时,掌印官在台中指挥”。“中军台”的建立,登高望远,及时掌握敌情,在御寇抗倭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是建立起一套遍及城乡完整的防御设施和军事制度。崇武一带设立了23座墩台,“皆用民夫守瞭。中建望楼,以便起居饮食”。“置烟堠,夜遇寇至则举火,昼遇寇至则竖旗。使数十里之地顷刻见知而为之备”。第四是重视军事信息沟通。戚继光“以烽堠为边防第一要务,拨军五名递报有无警息,于各衙门五日报。” 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城防信息不通、“警息”不灵的弊端。戚继光对崇武防御体系的建设,是戚继光抗倭战争思想的总结和升华,体现出全民防倭抗倭的人民战争思想。
崇武石城,更加坚固。戚继光多次巡视石城,他遥望烟波浩渺的台湾海峡,挥毫在北城门题写“威镇海邦”。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及崇武所戍军与倭寇的最后一站,是在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指挥军队,水陆并进全部歼灭入侵大岞的倭寇。自此,祖国东南沿海倭犯得到平息。
崇武人民铭记戚继光的功绩。崇武各界在所公署前,树碑颂扬戚继光抗倭功绩,并刻《戚南塘公破贼功绩碑记》。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以其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带领崇武古城军民凭借天然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终平东南倭患,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郁达夫写下“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的诗句,歌颂戚继光10年抗战的雪耻决心、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
暖阳照耀。崇武城门墙头,古榕新枝翠绿,百花绽放。美丽的崇武海滩、无边无际的大海,金光闪耀。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