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必凌绝顶 察水欲穷其源
——徐霞客江山游
江 舟
浙江宁海徐霞客古道
徐霞客故居内的徐霞客雕像
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文人喜欢出游,觉得出游能使自己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心灵,找到一个解脱或安顿之处。
明代徐霞客的出游却很独特,似乎是出于一种天性。呆在家里,他就郁郁寡欢,如笼中之鸟。投入大自然怀抱,那旺盛的生命力就得以激发与释放。幸运的是,他有个善解人意的母亲,没有囿于“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任其出去游历。徐霞客如鱼入渊,如鸟投林,凭着一根拐杖、一个铺盖,每年春、夏、秋三季出游,历时近30年。他不仅游遍中原的名山大川,而且深入当时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西域和云贵边远地区。
没有车船之类的交通工具,没有官方或富家资助,徐霞客出游行装简便,少不了忍饥挨饿,有过“八日不火食”,饮泉水充饥,借洞穴栖身的经历。他还常常攀援绝壁,跨越悬崖,与麋鹿猿猴为伍,虽然艰苦,但乐此不疲。
在山川美景面前,徐霞客每每陶醉,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中国古代其他文人有着显著的区别。一般文人爱名山大川,往往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从中获得一种与万物齐一的感受。徐霞客则不同,他生长于长江岸边的江阴,从小看惯滔滔不绝的江水从眼前流过。他的眼光,不囿于江水,他的思维,则在于解惑。他问自己:这一泻千里的长江,究竟起源于何处,又将流入何方?这也是他出游的最初动力。
徐霞客观山必凌绝顶,察水欲穷其源。泰山、恒山、华山、衡山、嵩山、黄山、五台山、雁荡山等,他都登临主峰。有些山有数个主峰,他都一一游遍。游嵩山,他不仅登上太室山、少室山绝顶,而且发现,少室山北顶的最高峰中间开裂,北面像一块屏风,南面似耸峙的剑戟,两面相距仅数丈,中间形成深谷。山谷之中突起一峰,俗称摘星台。摘星台与南寨之间刀劈似的隔开,仅山崖下端有少许相连。他脱去外衣,从悬崖下端相连处攀援过去,登上摘星台。此时,“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坑,俯不见底”,他不由得流露出与天齐高的豪迈之情,这种感受是一般士大夫很少能够体验到的。在嵩山,徐霞客将一腔热情投入对山的征服,对素负盛名的少林寺碑林、千佛殿等名胜则来不及认真鉴赏。
徐霞客对探究水之源也很有兴趣。为探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他三游雁荡,终于解开谜团。在湖南,他考察、探究了“三分石”下几道水源的流向。在云南,他实地考察了南、北盘江的上游和源头。当然,他的最大心愿,是实地踏勘长江。年过半百之后,他又一次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征途,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路追溯到长江的上游——金沙江。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及个人力量所限,他未能上溯到长江源头。但他根据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否定了当时被视为定论的“岷山导河说”,为最终揭开长江源头之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综上所述,徐霞客“观山必凌绝顶,察水欲穷其源”的历程,已远远超出旅游的范畴,更多地具有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性质。较之于西方的大探险家麦哲伦、马可·波罗等,他毫不逊色。徐霞客是一位奇人。他的游历与探索,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