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
——纪念何少川同志逝世一周年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走进湖里采风时,何少川在当年邓小平同志
视察厦门特区的游艇上拍照留念
2019年1月22日,省委原副书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老会长何少川同志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开了我们。斯人远行,往事犹新。少川同志平易近人、热情工作的形象经常在我们面前浮现。他作风正派、忠诚厚道、襟怀坦荡、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少川同志1938年5月出生于泉州,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2月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62年9月调任福建日报社编辑,报社期间,无论在哪个部门,工作都干得很出色,从编辑、总编室副主任、工商处副处长直到副总编。
从1983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后,少川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7年多,是全国省委宣传部长中任职时间最长、资历最深的一位。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作为我省宣传文化领域的重要决策者、规划者,也是实践者、建设者,他殚精竭虑、将自己智慧和心血都倾注到事业中去,为我省思想文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普及,少川同志倡导成立“福建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先成立5个,后扩展为8个,有力推进了我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工作,结出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今我省高校的“研究中心”就是从当年的“基地”发展而来的。
我省文化艺术百花园,也是少川同志辛勤耕耘的一片热土。他主持制定了《福建省繁荣文艺创作的百花计划》,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学艺术创作。他倡导设立“福建省百花文艺奖”,推动“制定和完善文艺经济政策”,从而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一批批好作品的诞生,为我省优秀作品持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曹禺创作奖等全国性奖项奠定基础。“百花计划”的实施,还推进我省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培养造就了一批我省文艺界的后起之秀。值得一提的是,少川同志本身是位作家,工作之余带头创作,写了多部散文作品,给政坛带来一股新风。
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少川同志牵头成立了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将社科规划办设在社科联,还协调落实研究课题经费。体制的理顺和经费的保障,更好地发挥了社科联作为党联系和团结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成了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
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少川同志花大力气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在省委的领导下,少川同志主抓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省这项工作起步早,工作实,受到群众欢迎和中央领导的肯定。他重视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推出谷文昌、“漳州110”、“120”等一大批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总结推广三明经验,三明成了我国精神文明活动的发祥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少川同志频繁到三明指导、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又用三明的经验推动全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他还向来闽调研的中央领导提出,要办一份精神文明刊物,得到同意后,创办了《文明建设》杂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发行。他潜心研究精神文明,撰写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专著,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2003年以后,何少川同志担任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他提出,研究会要多作些“拾遗补缺工作”,要做些“系统性、留史性、可读性” 的有意义事情。十多年来,他团结和凝聚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界一批专家学者,围绕研究会“弘扬中华文化,研究八闽文化,交流闽台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宗旨,在文化研究、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文艺创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研究会重在研究。少川同志组织领导大家在文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开拓意义的事情。先后召开了40多场学术研讨会,出版了30多本研究文集,内容涉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等方方面面,述学立说、建言献策。对闽文化研究尤为深入,系统研究了闽南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武夷文化、妈祖文化、畲族文化、船政文化等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他主编了长达七卷的《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总结研究成果,阐述特色文化,为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范本。
文化传播也是研究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少川同志非常重视。他精心指导研究会刊物《炎黄纵横》,刊物坚持正确导向,内容丰富,传递正能量,成了广受欢迎、具有收存价值的文化刊物。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福建文化底蕴,他主持编写了《国学经典导读》《闽人要籍评鉴》《八闽古典诗词赏析》等书籍,其中《国学经典导读》被专家称之为“国学入门读物”,特别受欢迎。他曾担任闽学研究会会长,对朱子文化研究予以大力推动,通过研讨、报刊等多种渠道来研究、宣传朱子文化,弘扬闽学之光。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同根同源,福建在对台工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少川同志注意发挥优势,开展闽台文化交流,仅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就召开六次,期间两岸学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中华文化和地域特色鲜明的闽台文化。少川同志还带领专家学者赴台参加研讨会和举办书画展,走访台湾闽南文化研究会,以文会友,联络感情,凝聚共识,推动统一。
为更好开展闽台交流,少川同志组织专家学者400多人,用10年时间编纂了《闽台文化大辞典》,共20个卷目,15000余条词目,长达600万字。编纂这么一部文字浩翰的大辞典,不仅耗时耗力,还遇到一些学术问题。正是由于少川同志的学识修养和独到眼光,以及人格魅力的感召,才一一得到解决。这部“十年磨一剑”、耗费了少川同志大量心血的大辞典,成为闽台交流的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深受欢迎。被评为国家出版资金项目,荣获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商务印书馆2018年度优秀著作奖。
少川同志还担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也尽职尽责。2004年,他受省委委托,担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筹建总指导,经常奔走福州与泉州间,精心策划、具体指导,使闽台缘博物馆从建筑架构到内部展示,都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他建议以“大榕树”图案作为正厅壁画,突出了“根”的意蕴,说明台湾、福建同为扎根中华大地的两个省份,寓意深刻,道理浅显。少川同志为之倾注心血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被国家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来此参观的两岸同胞络绎不绝。
为了宣传福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挖掘福建丰厚的文化底蕴,自2007年至2018年,少川同志组织并带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省作协的作家与新闻工作者采风团,深入全省各县、市、区采风,为每个地方撰写一本报告文学散文集,形成了“走进八闽大型文学丛书”。这套80多本的丛书,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字严谨,可读性强,被称之“比县志好读的志书”,深受欢迎。文集宣传了福建各地发展成就,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福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今这套长达2000多万字,叠起来达1.6米高的文集,已成为福建省各地图书馆的重要藏书。少川同志带领的文艺采风创作活动,先后有500多位作家2000多人次参与,被称为“福建文化史上采风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创作成果最丰富的文化采风活动。”在福建文化史上竖起了一块丰碑。
在采编这套书过程中,少川同志耗尽心血。不仅带头写文章,而且对每本书的谋篇布局、文稿终审都亲历亲为,因而保证了这套丛书的质量。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同志,曾指着少川同志深情地说:“少川同志,你在默默地做着一件福建文化史上的浩大工程。”
少川同志学养深厚,平易近人,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无论在哪个单位他都能团结人,凝聚人,共同把工作做好。他尤其知人善任,注意用人之长,发挥优势,把干部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以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十多年来,正是在他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原本松散型的民间社团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办成了规范的、有作为的、又充满温情的社会团体。大家心情舒畅,充满活力,为发展福建文化事业献计出力,贡献一份力量。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少川同志离开我们整整一年,音容笑貌犹在面前。少川同志,放心吧!您来不及做的事情,我们大家一定会齐心协力继续做下去,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把福建建成文化强省做出新的贡献。
少川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
走进鲤城采风团成员在交流采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