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8 00: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让肝胆无恙    与日月同辉

——记我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方友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美丽的星空,璀璨的星辰,闪闪烁烁。放射出自己永恒的光芒,一起照耀大地。在众星之中,有一些是以世界名人命名的小行星,其中有我们景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星,有我们爱戴的华侨旗帜陈嘉庚星,还有一颗,是我省一位感动中国的医坛泰斗吴孟超星。2011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7606号小行星镌刻上吴孟超的名字。从此,吴孟超的名字登上浩渺无垠的太空,绕着太阳绕着月亮旋转;他的荣耀永不殒落,与日月同辉!

2005年,吴孟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主席胡锦涛专门给中宣部领导的信中批示:“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2012年2月,吴孟超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央电视台颁奖仪式上,评委给他的颁奖词是: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匹93岁高龄的老骥,依然壮心不已,志在千里!


(一)

1922年8月31日.福建闽清县云龙乡后垅村一座农舍里,村民吴孔钦与徐红妹的第一胎男孩出生了。根据族谱,这个孩子属孟字辈,而在秋天出生,就叫“孟秋”。后来,吴孟超进入学校读书时立志成才,把自己名字改为“孟超”。

      吴孔钦向人借了50斤谷子养家,由于粮食收成不好,无法归还。两年后,谷子的本利就是200斤。债主几乎天天找上门,吴孔钦只好躲到大西坑岳父家中。债主带着打手找到岳父家中,躲在谷仓的吴孔钦从后门逃出,直奔溪口码头,搭上运送大米的船只到达福州,随后又转船去了马来西亚。徐红妹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难熬。她只好带上两个儿子去南洋与丈夫汇合。

吴孟超离开闽清时年仅5岁。他的青少年时代,一边在沙捞越诗巫的橡胶园割胶,一边则在华人创办的光华学校读完小学和初中。

      1939年秋.中学毕业时,正当日寇大举侵华,班长吴孟超建议同学们把准备聚餐的钱.捐给在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支持。于是“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1939届全体毕业生”一笔抗日捐款,通过正在南洋募集抗战经费的陈嘉庚先生递送到了延安。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举行那天,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此事曾在当地华人圈子引起轰动。

      这个让所有人都热血沸腾的消息,对吴孟超的影响极为深远。祖国正在被外强欺凌霸占,同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吴孟超产生了回国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他暗下决心要回国内到延安。

      1940年1月3日.吴孟超与6名中学同学告别了家人,一起回国。他含泪挥别抱着妹妹在码头送行的父母,踏上了归国之路。

      他们原来准备从云南昆明取道四川去延安,但到了昆明才发现去延安的路被日寇封锁。无奈之下,这几个满腔热血回来投身救国的少年,只好先在昆明一所学校上学。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吴佩煜的女孩与吴孟超不期而遇了。这位来自江南水乡活泼好动的女孩子,也是1940年来到昆明的。当时吴佩煜的父亲因为参与修建滇缅铁路,便把家人一起带来云南。

      吴孟超与吴佩煜这对年轻学子,成了同济大学附中的同窗好友,他们因为彼此钦慕而产生了深深的爱恋。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他们相伴走过了60个春秋。

      1943年.在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两人之间还发生了一点小争执。他说自己小时候在南洋割橡胶割得很好,双手灵巧,应该去学工科。她一心想念医学,所以也动员孟超学医。她认为灵巧的双手也可以用来拿手术刀救死扶伤嘛。最后,她说服了他,这对志同道合的恋人一起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吴佩煜当时没有料到.因为自己执着的要求,为中国医学事业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人才。


(二)

在同济医学院,孟超的老师是留学德国、以能做高难手术名扬上海滩的裘法祖。孟超一心想当像老师那样的外科医生。1949年,毕业分配时,恰好华东人民医院招聘。面试时,吴孟超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给医院外科主任郑宝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被录取了。1951年,华东人民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为大学的附属医院。吴孟超从此成为一名军医。

当时,34岁的吴孟超只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主治医生,对肝脏手术近乎一无所知。那时就连他的老师、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裘法祖也没有做过复杂的肝脏手术。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第一例肝癌患者。医院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教授来主刀,吴孟超担任助手,但患者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

  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还没有肝脏外科的统一标准和公认的解剖方式。

  在吴孟超的积极要求下,长海医院成立了一个三人的肝脏攻关小组,吴孟超任组长,开始向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吴孟超觉得首先应该了解清楚肝脏的结构和血管的走向,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于是决定制作出肝脏血管标本。试过几十种填充材料,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吴孟超寝食难安。1959年2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欢欣鼓舞,也令吴孟超为之振奋。灵感这东西就是怪,吴孟超突然闪现出那只小小的“银球”。制作乒乓球的材料能否做填充材料呢?他买来了几个乒乓球,剪碎后放入丙酮,等待着它的溶解。

 第二天,瓶中的乒乓球果然溶为液状。他们兴奋起来,为了节约开支,他们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颜色溶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等待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的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干净。这时,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由粗到细,枝杈般向外延伸。大家兴奋异常,不知是谁激动地喊出:“像珊瑚一样美丽啊!”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终于灌注出来。接下来三人一鼓作气,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大量研究,吴孟超觉得以前把肝分成左右两叶的说法不全面。实践证明,人的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左外叶和右后叶又各分两段,共四段。1960年6月,吴孟超在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在外科临床上则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大会上,这位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名不见经传,而提出的理论却闻所未闻,独到精辟。国内一流专家非常重视,对这个理论予以了肯定。几十年来,“五叶四段”沿用至今,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识,成为探索肝脏新手术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1960年,长海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医院格外重视这次手术,派出最强大的阵容: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院长也到手术室坐镇。吴孟超知道这个手术对医院的重要程度,早上第一个来到医院。上午9时,准备工作开始。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消毒、麻醉……气氛有点紧张。就在手术开始前一刻,郑宝琦主任突然把手术刀递到了吴孟超手里。手术室里的人都愣了。众所周知,一台手术失败,主任责任最大,名誉也会受到影响;而此手术成功,功劳将是吴孟超的。吴孟超不知所措,与主任交换了一下目光,立刻明白了:这是信任与鼓励,寄托和希望,这是恩师的一片苦心。那一瞬间,他似乎增加了无比的勇气,与主任互换位置,站到了主刀位上。

吴孟超握住这把宛如柳叶的手术刀,今天却显得有些沉重。他稳定了一下情绪,有对肝脏结构及血管走向的了如指掌,心情渐渐安定下来。第一刀划开,肿瘤显露出来,诊断正确。伸手一摸,知道了位置和大小。然后就是探查、剥离、切除、止血、结扎、冲洗、检查、缝合。手术有条不紊、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只用了三个小时,凸显出“吴氏刀法”的稳准快。接着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一切正常。手术成功了!吴孟超激动地看了一眼主任。郑宝琦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病人三星期后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这是全国肝脏外科成功的第一例手术。报纸称赞:这是我国肝胆外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

1975年2月,两名大夫搀着一名中年男子走来。这名男子挺着的大肚子,有过于怀胎十月的妇女,见到吴孟超,就想跪下哀求:“神医,救救我吧!”

病人叫陆本海,是个农民,特意从安徽千里迢迢赶来。8年前,陆本海肝上长了个瘤,有拳头大小。当地医生一检查,直径有4厘米,诊断为癌,便对家属说:病人想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吧。两年过去了,他还活得好好的,只是肚子越来越大。陆本海成了个“孕妇”,身心交瘁,痛苦万分。

吴孟超为他做了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国外把4厘米以上的血管瘤称为“巨大”,美国一家肿瘤研究所遇见的一例最大的血管瘤,也只有25厘米,因怕大出血,不敢切除。陆本海的肿瘤已大大超过美国那个病例。把病人推出去,有很多理由,不会对医生和医院造成影响。“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此时裘法祖老师的教诲在吴孟超耳边响起,再大的风险也要担当!

吴孟超详细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做了应急预案,以保万无一失。院领导成立了九个协作组:指挥、参谋、手术、麻醉、内科、输血、特护、后勤、联络,共40多人配合这次手术。这天早晨,吴孟超神情自若地来到手术室,用皂水和刷子从手指手掌一直刷到手臂,一遍两遍三遍;冲洗,一遍两遍三遍,然后轻提手术服的衣领,向上一抛,待下落时,双手顺势钻入双袖。站在背后的护士立刻系好背带。所有人员各就各位,准备就绪。第二军医大学政委也来到手术室,现场督战。吴孟超已做最坏的准备:先把桡动脉切开插管,一旦出现不测,正常输血不行就准备动脉加压直接输血。

8时25分,手术开始。一向稳准快的“吴氏刀法”今天慢了。他先在腹部开了一个小口儿,探看肿瘤情况,诊断正确。然后随探随开,看肿瘤,寻办法,更是为了病人少受开刀之苦。吴孟超的目光习惯性地不时向上看着天花板思索,果断地说:“取掉第六根肋骨!”腹腔完全打开了,显露出一个巨大的紫红色肿瘤,泛着蓝光,随着呼吸上下起伏律动。在场的医生护士看一眼都悚然。血管瘤就是血管上长的瘤,里面外面被血管包围,充满了血。像一个血包,碰到哪儿,稍有不慎就会破,出现大出血。吴孟超的手术刀要把肿瘤上的众多血管一根根切,一根根扎,再把肿瘤与肝一点点剥离开来。时光在考验着信心耐心,考验着体力毅力。汗水从吴孟超额头滴下,护士马上为他擦干。时间一分一秒地滑过,从日出到日落,天黑了,外面天寒地冻,而手术室一片温暖,无影灯格外明亮。

 肿瘤与肝脏终于剥离开来。吴孟超说:“肿瘤太大,搬不动了,谁在下面接一下”。年轻力壮的助手说:“我来。”

最后一刀切了下去,那个巨大的“紫色怪物”从腹腔脱离出来。

“小心,接住。”吴孟超叮嘱着。

助手前腿一弓,站好了马步,双臂使劲,接住了有如马蜂窝的大瘤子。吴孟超说:“快去测测。”肿瘤63×48.5×40厘米,重达18公斤。

手术室的钟指向20时35分。53岁的人,在手术台上整整站了12个小时,此时却没有一丝疲倦,兴奋异常。吴孟超一再叮嘱护士:护理一定要跟上。吴孟超在病房盯了一周。11天后,陆本海就能下床,体重长了15斤。一个半月后出院,回家务农,一直活到现在。

 这个肿瘤的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这次手术的成功使吴孟超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临床应用后效果非常理想,从那时起到现在,医院用这个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无一例失败,成功率达到100%。

 2013年,中国“东方驴友俱乐部”成立当天,从天南地北赶来的20名患者欢聚一堂。他们都是吴院士亲手做完肝癌手术,正常生活了10年以上的患者。吴孟超感到深深欣慰的是蒋声和——全世界肝癌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他已走过47个年头。

 30年前,美联社曾报道了吴孟超实施的一例世界年龄最小患儿的手术,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1983年,一名4个月大的女婴被抱到吴孟超面前,经过反复思考,吴孟超成功切下了比女婴脑袋还大、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至今这一手术记录在国际医学史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段医患缘还有一个美丽的后续:这位名唤朱丽娜的女婴长大后,来到当初曾经挽救她生命的医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以报答吴孟超院士的救命之恩。


(三)

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著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也应邀派出了代表团出席。团长吴阶平,团员吴孟超、陈中伟、杨东岳,代表着中国泌尿、肝胆、断手再植等方面的外科水平。

初次与国际顶尖级的专家交流,吴孟超心里没底。是啊,紧闭了那么多年的国门,不知世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大会开始,吴孟超忐忑不安,洗耳恭听。当听完两位外国专家发言,他们共做了18例肝外科手术,吴孟超的心中有了底,知道了国际同行的状态。轮到吴孟超,他大步走上讲台。

外国专家并不看好这位名不见经传、个子不高的讲演者。吴孟超?中国的肝胆外科?没听说过。这时大会执行主席突然宣布:因时间关系,将原定的15分钟发言时间改为10分钟,并对吴孟超说,你的发言不能超过10分钟。啊?吴孟超蒙住了。他的论文经过了多少次锤炼,总结了18年来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再加上配合的幻灯,怎么也要15分钟才能讲完。他看了一眼台下。三位战友在看着他,这是他的精神支撑。他向吴阶平走去:10分钟不够,咋办?

出国次数较多的吴阶平非常沉着:你对会议主席讲,要求延长5分钟。他们会理解的,只是不要啰嗦。

吴孟超向主持人讲明了原因。会议主席略一思考,友好地一笑,同意了。

 吴孟超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先声夺人:本文分析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手术死亡率仅占8.8%,手术后5年生存率达16%,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这组数字一说出,台下立刻引起骚动:“这位中国专家已经做了181例肝癌手术,成功率达到90%以上,真不可思议!”“181比18,中国人了不起!”

  接着,吴孟超列举了18年来的成果,然后分手术特征、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死亡率、疗效评价四个问题分别论述。15分钟一到,演讲戛然而止。会场短暂宁静,之后掌声雷动。人们放下了蔑视,换之以尊重,不停地提问。吴孟超等四人用流利的英语一一作答。

国外众多媒体抓住了这个大会新闻热点:“吴孟超教授的论文使旧金山会议刮起了一阵‘吴旋风’!”“沉默的中国人,以东方特有的睿智,悄无声响地走入了国际外科手术的领先行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追到下榻的饭店,邀请吴孟超到加州大学医学院参观讲学。

  这次大会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医学界用这种方式肯定了吴孟超,肯定了中国的肝脏外科学,标志着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

      走进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在通道两旁的墙壁上有好多名人语录,其中有一块是吴孟超的语录,上面写着:“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患者至上,吴老总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怠慢我的病人”。

      2012年8月31日,是吴老的91岁生日,分院所在地嘉定区政府以“军民联欢会演”为主题祝贺吴老诞辰。演出时间是下午3点,从医院过去要1小时的路程,当天院里安排他休息。上午8点老人家准时上班,并说昨天下午有个他的病人要手术,他必须亲自做。结果又做了两台手术,中午12点多才结束。这是从医68年来,吴孟超为肝胆病人做的第14280台手术。

      如今的他93岁,仍然活跃在手术台,在很多人听来绝对是个传奇。在这真实的传奇背后却有鲜为人知的隐情。有一次手术结束后,护士长程月娥看他非常疲惫了,就扶她在椅上坐下来,轻声问他:“很累了吧!”他沉默片刻,叹口气说:“唉,力气越来越少了,确实累了。”护士长说:“累了就少做一点吧!”他说:“你看这个病人,才20岁,大学刚读了一年,多可怜,再累也得做啊!”这时他又说:“小程呀,我的有生之年怕不多了,如果有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不要慌张,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得给我擦干净些,别让人看见我一脸汗水的样子”。护士长听了禁不住泪流满面。

1996年,吴孟超把自己积蓄的稿费和奖金,加上社会各界的捐赠5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现在已经发展到2000万元。2006年,他把国家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和解放军总后勒部奖励的100万元,全部拿来作为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用。有人问他.为什么自己不留一点?他说.我现在的工资加上国家的补贴、医院的补助.足可以保证三餐温饱、衣食无忧了。我的老师裘法祖教授常教诲我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吴孟超离开家乡已经半个多世纪,但他对家乡建设不遗余力的支持。

 不久前,我们来到他的家乡云龙乡后垅村,这里已经成为全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典型。半岭山下,京福高速公路高架桥从村边飞渡。高架旁边有一棵300余年的古榕和一座祭祀闽王的首社。门边一副对联是:“神树荫千载闽王德重;龙台庇万家首社道崇。”说明神树和祀庙几百年来就是当地百姓尊崇的神明。而在首社下侧,就是吴孟超院士诞生地和童年旧居。在进行高速路规划时,是保留古榕神祠还是保留孟超故居?鱼和熊掌,只能取一,不能兼留。孟超的一些族亲希望保存故居。他的堂弟吴孟桃、吴孟钟等人专门赴沪向他汇报,征求孟超的意见。他听后只回答一句话:“服从国家建设,支持家乡发展”。当谈到拆迁赔偿金时,院士说:“不必告诉我赔多少钱,我的那份捐给家乡公益就是。”斩钉截铁,高风亮节,闻之令人肃然起敬!

 当今,在吴孟超原来的故居地点近处,省、市、县拨款千万以上正要建设一座吴孟超院士新的故居,做为吴孟超精神教育基地。我们看到了一本《吴孟超旧居重建规划方案》,内有设计院设计绘制的各种彩图,前面有文体广场,后面有园林景观。一座壮观的新故居,将在古榕树和京福高速的高架桥旁边崛起。后垅,这个美丽村庄将更加美丽!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应该给远在上海的吴老挂个电话,祝他健康长寿。这个愿望到他家乡采风时就已萌生,现在更强烈了。我试着挂了吴老的秘书、东方肝胆医院办公室主任邱福建的手机。邱秘书告诉我,吴院士身体尚健,最近出差,不在院里。啊,出差?依然马不停蹄,志在千里!我请邱秘书转达我对吴老最诚挚的敬意和请安,希望他为国为民保重珍摄!

会的,好人一生平安!

(原载于《走进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