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文武魁天下”
“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这是北宋神宗皇帝在熙宁九年(1076年)写下的诗句。诗中表达了当朝天子对莆田人夺得一科文武两状元的赞誉。
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确立后所出现的特有名词,即科举考试中第一名的称谓。状元之称始于唐武德五年(622年),亦叫“状头”。但由于设置科目不一,考试内容有别,选拔程序不同,唐代的状元与后世的状元不尽相同。唐进士之选每年举行一次。地方各州向中央贡送的举子在应试前,先向礼部递呈州里的解状及各举子出身、履历等亲状,称为“投状”。录取后,礼部又把这些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报送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即是状头。北宋以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尤其是皇帝殿试策问成为定制,赴京会试第一名只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才可称“状元”。由此,状元的声名、身价、地位一下子高拔许多,与唐朝的状头不可同日而语。
千百年来,状元作为“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最高标志,受到各朝各代统治者的青睐和旌表,成为士人学子所憧憬和追逐的目标,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百姓所仰慕和钦羡的对象。北宋时,徐铎高中榜首,成为莆田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文状元。
徐铎(1051-1105年),字振文,一作振甫,徐寅的七世孙。由于渊源家学的承传,小时候徐铎与兄长徐锐在风景如画的延寿溪畔一起读书,兄弟俩志向高远,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学问才识长进很快。熙宁九年(1076年),兴化举子相约联袂离开家乡前往京师开封,参加这年举办的丙辰科省试。这一科共录取进士422人,其中莆田有13人。徐锐、徐铎兄弟双双同登进士及第。在皇帝亲自主持下的殿试中,弟弟徐铎一举夺魁,成为天子门生。相传,徐铎的先祖徐寅于后梁初再试时,中进士第一名。但因不屈从朱全忠,以致被削名。所以,宋人咏莆阳科举盛事时曾作诗赞曰:“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连兄。”
状元及第后,徐铎初授签书镇东军判官,佐理事务,开始步入仕途。绍圣三年(1096年),徐铎被调入京师开封,升任给事中,进入直学士院。给事中职司封驳失当的政令;学士院掌起草制、诰、诏、令。他官入院而未授学士者称“直学士院”,徐铎成为有权有势的大臣。期间,曾奉诏同中书舍人蹇序辰一道主持编辑元祐年间诸大臣章牍,集成《类事状》一书。书成,官迁礼部侍郎。
崇宁元年(1102年),徐铎出任礼部尚书。他上任时,适逢朝廷讨论皇帝的宗庙制度,他建议立九庙,被徽宗采纳,进为吏部尚书。后逝于任上,赠开封府仪同三司。据传,莆田延寿村为徐铎的故居,他曾在此手植荔枝,命名为“延寿红”。徐铎死后,人们因他曾中状元,于是更名为“状元红”。徐铎一生政绩如何,史书未曾记述。但他公务之余,勤于笔耕,著述甚丰,留有《文集》30卷、《易谈》20卷、《群书总要》100卷等。
无独有偶。同年,兴化县清源西里(今属涵江区)人薛奕以贡士的身份上京参加应试,这年同时举行文举和武举考试。薛奕心怀保家卫国之志,入京后上书要求应试武举。像进士科考一样,武科考试要求也非常严格。考试前将应试者锁于礼部贡院,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和策文等,也就是说,既考武艺,又试文才。薛奕在殿试中,力挫群雄,夺得武举第一。
武举,又称武科,是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它始创于唐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由各州县举送,兵部考试。唐代的武状元即兵部考试的第一名。据陈光辉、席凤宁主编的《中国状元大典》称,唐代的武状元于史无证,没有一人留下姓名,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可考的武状元就是薛奕。所以,他自然就成为福建的第一位武状元,这不仅是莆田人的骄傲,更是涵江人的自豪。
薛奕,字世显,生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据薛氏谱牒称,薛奕乃唐代名将薛仁贵第12代裔孙。莆田薛氏的落叶祖德海公于唐玄宗时任莆田守备,其子孙随军从绛州龙门迁居莆田。后德海公死于任上,其后裔遂定居于此。薛奕自幼聪明过人,生性好动,常于读书习文之余,使枪弄棒。其母见他可堪造就,特聘一文一武名师教授他道德文章和十八般武艺。很快,他便成为当地有名的文武双绝的才子。当时,重文轻武之风颇重,其母见他文武皆有名于世,便问薛奕志向是从文还是从武,他说:“如今国势颓微,边境多事,而天下士子只知汲汲于名利,轻视武功,儿不耻为也。儿愿深究武艺,以期报效国家,承继祖风。”薛母听后,大加赞赏,就倾其财币,让他外出遍访名师。经过数年访师交友,其武艺更加精进,终于成为一个文武全才的武状元。
大魁天下后,薛奕被授予凤翔府兵马都监的官职。凤翔府在关中地区,府治天兴(今陕西凤翔),都监掌管本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他恪尽职守,不久升迁正将。将是禁军的编制单位,将下设部,部下设队,一将拥有兵力一般为几千人,少数的将达万人。正将是将的最高长官,其下设副将、押队使臣、训练官、部将、队将等,薛奕成为一名高级军官。由于他武艺高强,又懂韬略,战时带兵打仗,平时操练比武,很有一套办法,而且治军严谨,又善于处理军民关系,因此在凤翔府一带颇负盛名。
元丰五年(1082年)八月,宋神宗接受给事中徐禧的建议,在银州(今陕西横山东北)东南筑永乐城作为银州的治所,谋攻占西夏的横山地区,进逼夏都。九月,永乐城竣工,朝廷赐名“银川寨”。永乐城处于银、夏、宥三州的交界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永乐城的建成,对西夏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西夏倾全国之力,集结30万兵马来攻城,大败宋军于城下,继而围城。城中乏水,渴死者大半。城破,宋兵1万余人全军覆灭。薛奕在这次战役中身先士卒,力战数敌,多次解救出被围的兵士,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流矢射中头部而壮烈牺牲,年仅34岁。为了表彰他为国捐躯的功绩,宋朝廷诏赠予防御使。其子薛安靖以父军功补官。
民间相传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徐铎和薛奕当年以文武状元及第后,一同回乡省亲。在旱路上,两人尚可并辔而行,可是到了水路乘船,却必须鱼贯而行。谁的船在前在后引起了争执。当时,地方官员及百姓,听说自己家乡的同科文武状元衣锦返乡,早就等候在莆田城临水的码头上,准备迎接,因此两个状元的前后之分便关系到自己身份地位了。按照惯例,文状元应在前,但薛奕非要争这口气。他说:“我开国皇帝就是武将出身,而且能得天下并统一中国,全靠武将南征北战,所以,我船在你之先,理所当然。”
徐铎道:“太祖皇帝是武将出身不假,但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并治理天下,还是倚重赵普这样的文臣。没有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能行么?武将本领再大,也要靠文臣调遣。我们两人虽然都是状元,但我是文状元,文状元在先理所当然。”于是,两人争论不休。
薛奕说:“这样争执下去不是办法,不如我们两人比试一下,谁胜谁的船在前如何?”最后,他们用对对联办法一决前后。 薛奕沉吟片刻,出上联道:“二舟同行,橹速(鲁肃)哪及帆快(樊哙)!”
此联利用谐音,既指物(橹和帆),又指人(三国时东吴大臣、文官鲁肃和西汉的开国元勋、武将樊哙),寓有“文不及武”之意。真是构思奇妙,意境深邃。尽管徐铎是文状元,但苦思冥想许久,仍无法对出下联。薛奕见他窘迫不已的模样,不忍心让他过分难堪,便说道:“徐兄毋需过分认真。有道是,出联容易对联难,我相信只要多给时间,你是完全能够对出的。”
徐铎听他这么一说,更觉惭愧,说道:“我本以为兄台乃武人,在题联对句上绝非本人对手,谁料兄台文才远胜于我,实在令人佩服!”
薛奕见他出语真诚,觉得应该见好就收,给他一个台阶下,于是说道:“并非薛某才识过人,适才只不过偶尔想到这一联句,与兄台相比,薛某差之远矣。若凭一上联就断定我的文才胜于你,那真是天大的笑话!刚才的比试纯属戏言,兄台不必在意。还是按一般习惯,文在前,武在后,你的船在前面行驶,薛某愿跟随于后!”徐铎忙说:“不可!薛兄理当在前!”
此时,河道渐阔,薛奕又见其执意不愿前行,便说道:“既然兄台不愿前行,那就并舟而行吧!”于是,高悬文、武状元旗号的两艘船只齐头并进,靠近莆田码头。
此后,十几年过去了,徐铎还不忘如何对出下联。直到他的儿子结婚时,喜堂外响起吹吹奏奏的欢快乐曲声,才突然激起了他的灵感,终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
此下联,也是既指物(笛和箫),又指人(宋仁宗的大将狄青和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含有“武将不及文臣”之意,与先前薛奕的上联可谓对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可惜,当徐铎对出下联时,薛奕已为国捐躯多年。不能在薛奕生前对出下联,徐铎终生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