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名中医林英藩
福州南郊屿头(林厝)村壶山林氏中医内科世家,为中医学作出突出贡献,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林英藩(1901-1974年),号见楼,是壶山林氏中医内科第六代传人。 13岁时,其父即授中医典籍并让他旁坐视诊。他聪颖勤奋,中医典籍的重要章节都能背诵,为终生从医奠定了基础。
林英藩青年时代,正值战乱不止,西医东渐,中医屡遭贬抑,医业日见衰微,生计维艰,其父愤世嫉俗,劝他改弦易辙,走读书为官的“福道”。林英藩却毅然继承医业。
开业伊始,有天,一个经多次就医未能治愈的病人前来求诊,林英藩治愈了,于是“森元英”之名便在南郊乡间传播。
第四代传人森元是林英藩的祖父,医绩卓著,著述颇丰,闽省官绅及眷属患病常请他诊治。逝世后,陈至村、陈宝琛等赠挽联哀悼。第五代传人闢甫继承父业,不断创新,曾为晚清大臣陈璧治愈重病。林英藩排行第五,崭露头角后,人们在他名字前冠其祖森元之名,称其为“森元五”或称“森元英”。
弱冠成名的林英藩,谦虚谨慎,学习医书典籍更加勤奋,尽得祖先之秘。求诊者日众,他却谦逊地写诗道,“榕城士女多奇癖,雅好吹嘘如我俦。遂教病客接踵至,山阴道上惫应酬”。尽管林英藩谦逊有加,还是遭人妒忌。有一次,他出诊回来,乘船到马尾镇时,有人拦路求诊。只见此人三伏高温却头裹重巾,身穿棉袄,面赤如火,气促脉沉。林英藩连忙为之号脉,诊断其为暑瘵重症。正待开处方时,此人突然脱袄狂笑,说自己无病伪装,要林英潘承认错误,并付出一定代价,否则就要把这件事宣扬出去。林英藩则认为其确实有病,劝其就诊。此人自以为得计,随后扬长而去。林英藩刚回到家就传来,刚才那位病人汗出不止,转热为寒,气促神昏以至休克。此事传开,“森元英”之名反而更加远扬,且愈传愈神。
林英藩40岁时已“辛苦于今二十载,萧萧白发渐盈头”,仍兢兢业业,毫不懈怠。自己得病,为使求诊者及时得到治疗,他倚卧榻诊治,口述处方,由长女秋蓉笔录。林英藩医德有口皆碑。他为人敦厚,谦谦有礼,谈吐轻声细语。对病人如亲人,视其年龄性别亲切称呼,慰藉有加。对贫困的病人,不计诊资,不但免费还资助药费。炎夏傍晚,有时应邀去邻村施诊,进村口见到在榕树下乘凉的乡亲,主动打招呼。乡亲们有的请他为其母看病,有的请他给中暑的儿子瞧瞧……林英藩都一一点头答应,义务为他们诊治。他的寓所在仓山观音弄,常聚集着长串登门求诊的病人,有的病人家属甚至把病人抬到他家门口求医。在病人心目中,弄里虽没有观音,而林英藩就是治病救世的活菩萨。
为了不让林氏家传医方不至失传 ,不到40岁的林英藩除上午在家坐诊,下午出诊,夜里钻研医书典籍,联系临床实践总结经验自己做出努力之外,就考虑继承人问题。按传统和世俗,祖传技艺传男不传女,以免秘术外传。而他认为:只要志在于传承中华医术,治病救人,又具备学医的素质,勤学不辍,不论男女和长幼,不分家族和乡里,都可以培养。 由于林英藩长子秋光有自己的爱好,他就让秋光报考厦门大学经济系。长女秋蓉喜欢学中医,自1940年开始林英藩就让她跟随学医,后来秋蓉成为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名医。次子秋阳、幼子秋潭、胞弟葆瑜、胞侄兴江、外孙女陈玲、族亲寿榕等,都在他悉心培养下学医有成,并颇有名气。他的家族成了中医世家。仓山第一联合医院成立后,他还收异姓徒弟,使中华医术得到了很好传承。
解放后,国家重视中医中药的开发,林英藩如枯木逢春,大展宏图。他迁居福州市内,公私合营时与名医郑孙谋、陈子峰等组建了仓山第一联合医院。他成了医院的中医台柱,每天门庭若市。
上世纪60年代,林英藩的医术更上一层楼,在中医理论方面,也有了很高的造诣。他常被福州市第二医院请去会诊,还应邀到厦门疗养院作中医讲座,与同行进行交流。所到之处,林英藩都把毕生的临床经验传授无遗。他十分重视中医学科学的更新,提倡中西互渗,身体力行,有所建树。1952年他就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症。如对中风症的研究,他采取现代医学的分型诊断法、分期治疗法,在治疗上集中医名家的优点,融会贯通,探索出中风症4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用成功的经验归结出各期的用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症提供了完整的经验。
祖传医籍是林英藩家最宝贵的财产。《见楼医案》,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然而,他却将它和祖传的数本医书贡献给省卫生部门出版问世。为此,《光明日报》作了报道,省卫生厅在大会上发给了奖状。之后,他又将家传单方验方3集与一部10多万字的《和斋医案》公诸同道。《和斋医案》是其祖先第三代传人林作建所著,记述了他与长乐县名医陈修园会诊的医案,现珍存于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
林英藩晚年患高血压症,但他不论日夜,不避寒暑,只要有求诊者,仍力疾施治。因时常饮食违节,起居不定,致使病情加剧,于1974年逝世。惊闻噩耗,赶来送别的乡亲与受他治病者多达几百人。当时口粮低定量供应,有位乡亲拿出了自己口粮蒸了一大桶米饭供送葬者午餐。这位乡亲慷慨地说:“我这条命是林英藩给的,我花点口粮算什么?”一石激起千重浪。“载德于道”,送别路程成了人们亲身感受林英藩医术和医德的传播场所。仓山卫生系统为他举办了追悼会,福建省中医学会郑孙谋医师含泪致悼词,福州市第二医院陈子峰老中医敬送挽联,联曰:“着手活三南,有德堪为后世范;投方惊二竖,于心无愧此生虚。”这些都是对林英藩的医术与医德最好的评价。
由于林英藩对中医贡献突出,“文革”前省卫生厅首批审核批准为省名老中医;先后被接纳为福州市中医学会、中国红十字学会、全国科普协会、中华医学会等为会员;多次应邀参加中医学术讨论会;当选为仓山区人大代表,应邀参加省政协会议;多次被评为省卫生工作积极分子。
今年,是林英藩逝世36周年。他的传世著作有:《见楼医话》《读〈伤寒〉心得与〈六经本义〉》《自制胃苓痛合剂治胃肠型感冒疗效介绍》《〈胃病验方蒌薤丹参饮〉的辨证治疗》《阴阳两亏咳血症治》等。这些著作有一部分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贡献给省市卫生部门。此外还有多篇论文,如《瘴症病家传治验》文稿等,可惜在“文革”中遭焚毁或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