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澄与《国讯》
张雪澄,是福建省连城县朋口张家营人。抗战时期,他参与创办《救国通讯》后改为《国讯》,并担任该刊的主编。抗战胜利后《国讯》在重庆复刊,孙起孟为总编辑,张雪澄为副总编辑。在这过程中,张雪澄竭尽全力,在中国新闻报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国讯》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等老一辈教育家、政治家所创办和精心培植的革命进步刊物,1931年12月23日创办于上海,最初的名称叫《救国通讯》,半月刊,是中华职业教育社自行编印并免费向各界赠阅。内容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收复东北失地,呼吁抗日救国,一经问世即受到了民众的欢迎。1934年7月该刊改为《国讯》,1935年1月改为旬刊。1947年5月又改为周刊。抗战时期曾迁重庆、桂林、香港等地出版,抗战胜利后又迁回上海出版。至1948年4月9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勒令停刊,经历了17个年头,一共发行了457期。
张雪澄从小就热爱祖国,立场坚定,爱憎分明。1930年7月,他考取中华职业教育社设在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讲习所,1931年秋毕业后不久,到上海从事编辑《救国通讯》。这是张雪澄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是我一生最紧要关头,也是政治上走那条路线的分水岭,使我从陷入泥坑边缘挣脱而出,职教社便成为我一生奋斗的事业。”
1931年12月创办《救国通讯》时,设有《国难要闻》《国难大事记》《各地消息》《同志通讯》《特载》等栏目 。创刊发行时,正值日寇侵占东北,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莫不义愤填膺。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学生纷纷结队请愿,捣毁国民党党部。《救国通讯》除了在刊物上支持这种正义斗争外,还把救国的消息、言论传达给国内外的热心人士,尤其注意要使捐款给义勇军的海外爱国同胞知道义勇军浴血抗战的真相。刊物还编印《义勇军英勇抗战事迹》等小册子,借以唤起民族精神,加深对日寇的仇恨。
由于《救国通讯》发行面愈来愈广。 1933年1月10日,《救国通讯》第61期起改名《国讯》,并从1935年1月11日出版的第81期起改为旬刊。由于坚持以抗日救国为宗旨,敢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启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国讯》被日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日寇曾经派说客找到张雪澄,采取威胁利诱的手段,要他在《国讯》上发表“大东亚共荣圈”的文章,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否则以逮捕相威胁。面对日寇的威胁和利诱,在民族大义面前,张雪澄宁愿不办刊物,也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到了1937年11月4日,日寇在金山卫登陆,包围上海的紧急情况下,张雪澄主编的《国讯》仍然坚持发行临时版二期,直到上海全部陷敌,才不得不忍痛在《申报》登报自动停刊。这是《国讯》的第一次停刊,停刊时出至178期。
1938年8月13日,《国讯》在印刷纸张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重庆复刊。12月下旬,张雪澄去拜谒周恩来,请他为《国讯》撰稿,周恩来欣然应允。由于周恩来工作繁忙,文章未能如期完成,在一般人来说,最多通个电话说明一下即可。然而周恩来却一直为此感到内疚,一再由自己写信或叫邓颖超代笔写信道歉,一共写了4封信,其中第3封信的内容是:
任之先生(任之即黄炎培):
昨晚在曾家岩新居接读赐书,真惭愧惶恐到了万分。惟国民党全会在即,政治部所起草之总动员计划,仍在我的案头待改,直忙到今晚,还只改了三分之一。明日已是最后一天,但因已一再失约于先生及张先生,于是又跑回城内,将前次所草之文一半送登《国讯》,不知能合格否?匆匆谨希原宥,并请早安!
雪澄先生同此
周恩来 19夜
1939年1月和2月出版的《国讯》196期至198期,连续刊登了周恩来专为《国讯》撰写的《今年抗战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文章。从此,张雪澄非常荣幸地多次见到周恩来,聆听他的教诲。至今,张雪澄的亲属中还珍藏着当年周恩来的亲笔信,成为家族中的传家宝和珍贵的革命文物。除周恩来外,当时著名的民主人士和作家茅盾、叶圣陶、张友渔、陶行知等都先后为该刊写了文章,有的还寄来了反映延安革命的通讯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国讯》呼吁抗战的影响。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青年时期参加革命时,也在《国讯》发表多篇文章,并与张雪澄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为了适应海外和西南广大读者的要求,1939年1月15日起《国讯》增出香港版,同年5月5日增出昆明版。1940年11月15日增印桂林版,至1944年仅存重庆版。张雪澄直至1941年才脱离实际编辑工作,但仍为编委之一,经常还为《国讯》撰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讯》于10月10日在全国人民庆祝胜利的气氛中迁回上海出版,社址在龙华路980号。从此,《国讯》为倡导和平民主鼓与呼 。1946年9月,因内战再起,张雪澄在《国讯》大声疾呼:“从今天起,我们要奋斗,要民主,民主一日未成,我们责任一时未尽!”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中共地下党组织十分关心张雪澄和《国讯》的出版工作,通过参加编辑部的中共党员指导宣传,还团结一批进步爱国知名人士为之撰稿,使《国讯》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重要阵地。如1948年1月7日,用“参考资料”的方式,在刊登《土地改革方案》的同时,转载南洋巴城《生活报》发表的《中共〈土地法大纲〉》,星洲《民主周刊》专论《对中共土地法的看法》等文章,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国讯》第三度复刊不满一年,1948年4月9日,国民党仍以该刊“刊载为匪宣传的文字”为借口,予以查封。这是《国讯》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被迫停刊。
从《救国通讯》到《国讯》,张雪澄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艰辛的历程,留下了闪光的印迹,也给国人留下了难忘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