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9 16: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詹朝霞

从鼓浪屿走出去的卓仁禧院士


卓仁禧院士
 


未见到卓仁禧院士以前,其名其事已早有所闻。不为别的,只为他是从鼓浪屿走出去的大科学家。

年届80的卓仁禧,是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教授和博导。他长期致力于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众多荣誉: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1项;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1960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被选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

卓氏发源

鼓浪屿鸡山上,钢琴家殷承宗故居旁边,方方正正一座大屋,青砖筑墙,青木成窗,青灰的斜坡屋顶,在鼓浪屿的蓝天下显得朴实大方,透着内敛庄重,一如代代相传的卓家家风。

我一直对鼓浪屿的卓氏家族怀有敬意。不是因为其曾经家财万贯,而是因为其家风俭朴。不是因为其家世显赫,而是因为其人才辈出。

也许,在盘根错节的卓氏家族体系中,卓仁禧并非一枝独秀。这支发源于鼓浪屿的卓氏家族,如今散布于世界各地。他们中许多人学业精深,成就卓越,成为各个领域的翘楚与精英。

1931年8月27日,卓仁禧院士生于鼓浪屿鸡山路卓家。“可我的身份证上的日期是1931年2月12日。这是为了纪念我下面一个出生才一年多就夭折的弟弟,他是这天出生的。”卓院士对我说。原来卓家共有12个孩子,六男六女,因为一个弟弟的夭折,就变成五男六女了。卓院士在家里总排行第八,在男孩中排行第三。

卓院士的父亲卓全成先生是厦门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他的同英布店以“真不二价”享誉整个福建省。卓全成是卓氏三兄弟最小的一个。大哥卓德成是早期的西医,在漳州开“兆生药房”;二哥卓绵成是美商“美孚洋行”经理兼鼓浪屿中华电汽有限公司董事长。卓氏三兄弟各得其所,各有所成,得益于他们的父亲卓长福的第一代创业。

卓家祖籍福建南安,世代以角梳手工业为生。只有到了卓全成祖父那一代才迁居漳州,继续经营角梳手工业。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太平军李世贤占领漳州,祖父逃离漳州,所积薄产也在战乱中损失殆尽。不久祖父去世。太平军撤离漳州后,卓长福返回漳州,最初摆小摊于街市,营苏广杂货;渐有积累,则赁屋开店。因经营有方,而营利颇丰,遂置房产于漳州。1903年,卓长福开分店于厦门,竹仔街(即横竹路)上的“同英布店”完成了卓家由行商而坐贾的跨越式发展。

卓氏家族事业的真正腾飞则是在卓全成手上。诚实无欺的经营理念、勤劳俭朴的经营态度,灵活多变的经营手段及家店分离的管理模式,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财源滚滚的厦门近代民族资本企业。

据《厦门文史资料》第15期《卓全成与同英布店》载,截至1949年前,鼓浪屿卓氏家族的资产积累已达到125万银元。其中同英布店市值25000银元;鼓浪屿房产42幢(估值50万银元),厦门房产21幢(估值32万银元),漳州房产16幢(估值16万银元),上海房产1幢(估值2万银元)。

家店分离

令人惊奇的是,卓院士居然对家族财产一无所知。他饶有兴趣地翻看我带来的这段出自他父亲口述的家族资料。

“这份资料您以前没看过吗?”我有点吃惊地问。

“没有,我没看过这份资料!”卓院士有点遗憾地摇摇头说。

“那么我寄给您复印件好吗?”我很为那天没有预先复印一份给卓院士感到抱歉。

几天后,我将资料用特快专递寄往武汉大学,并与卓院士通了一个多小时长途电话。

“卓家这么多的资产,你们11个子女都没人继承吗?”我在电话中忍不住一再追问。

解放后卓全成为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据说将鼓浪屿的房产都捐给政府了。而作为闽南第一大布店的同英布店,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大潮中,自然成为国有企业。

“我有11个儿女,现在有的在大学教书,有的在中学读书,到社会主义,大家都有事做,我还有什么操心的呢!”时任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协委员的卓全成,在1955年12月28日的《厦门日报》中表达了他当时的想法:“现在我的儿女们,他们认识也不同了,谁也不愿意经商过剥削者生活。店员吧,虽然在店里都做了十把二三十年工,他们现在心里很不愿意再受剥削了。”

父亲的想法显然是明智的。“我们家11个兄弟姐妹没有一个经商,都靠工资生活。”卓院士在电话里不无自豪地说。

其实,即使不是公私合营,卓全成也不会将同英布店交给家里任何一个子女来经营。这与卓全成“家店分离”的管理模式有关。同英布店除了卓全成本人,没有一个卓家的人参与管理。鼓浪屿的“家”和在厦门的“店”是截然分明的。“我们家住在鼓浪屿,一年难得一两次去厦门。我完全不了解同英布店的事情。”卓院士说。1949年前同英布店的连年赢利,与卓家子女的个个成材,证明卓全成的“家店分离”模式是很成功的。

俭故能广

财源滚滚,家有万贯,多少人骄且狂。以此来说,卓家全不像有钱人家。无论同英布店赢利多少,卓家居则一宅,食则定量,全部家用都从卓全成的薪水里开销。年终的红利用来扩大经营或置房产,卓家的庞大产业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你们家这么有钱,你们在学校不会很有优越感吗?”我问卓院士。

“没有,真的没有!我们只知道要把学习搞好,要积极上进,因为当时大家都这样。”卓院士诚恳地说:“我们平时也没有什么零花钱。只有在我们去厦门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们3分钱买船票。当然,如果有《居里夫人》这样的电影,无论票价多贵,妈妈都会给我们钱让我们去看。”

财富对于卓家的孩子来说,似乎只意味着有受教育的保证,而跟奢侈享受无关。“爸爸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每个人必须靠自己,读书,去找事做。你们考上大学,学费我负担,其他的你们就别想了!”卓院士回忆起当年父亲卓全成的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许,正是卓全成这种看起来绝决的态度,才使卓家11个子女人人发奋读书,个个自求上进。

卓家长子,卓院士的大哥,卓仁松先生,是菲律宾大学农学硕士,曾任菲律宾《中正日报》总编,回国后任福建农学院教授。次子卓仁声,美国建筑博士,著名的建筑力学专家,曾任三峡工程顾问;而秀丽的卓家四女卓明哲嫁泰国著名侨领蔡志伟,是在泰国提倡开展华文教育的“泰华教育基金会”的倡建之一……

据说当年卓仁松到菲律宾留学,随身只带了一个小包。卓仁松的儿子、卓家别墅的现居者卓载欣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我爷爷说,男人要靠自己!”

从卓全成算起,而今卓家的第四代已显示出他们“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卓越优势。作为一个外祖父,卓院士情不自禁地跟我讲起他杰出的外孙女———曾经两次获克林顿总统亲自颁发美国最高奖学金。虽然卓院士一再叮嘱我不要述及他的第三代,但我还是忍不住“爆料”。因为我以为,卓越,是勿须掩饰的。而卓载欣的儿子卓贤,22岁就成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大提琴博士,如今是享誉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家。

俭故能广,或许这才是卓家人才辈出的秘诀吧!

诚以自立

对于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来说,拥有11个孩子的庞大家庭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孩子的教育已让现在许多父母头疼不已难以招架,而卓家又是如何教育他们的11个子女的呢?

“无论什么时候,你们都要诚实,说真话。”这是卓全成经常告诫他的子女们的一句话,也是卓院士终生铭记且身体力行的一句话。卓全成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耶稣基督广大慈爱的目光下,获得诚实的力量。他一辈子奉行以诚待人,以诚经商的信条,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

“卓院士,您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有没有因您资本家的出身而受到冲击?”我忍不住抛出了我的疑问。

面对我的提问,卓院士认真做了回答:“我认为没有多大关系。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诚实做人,不说假话。我很幸运,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我想是因为我确实学习努力,而且关键是在科技上有创新,做出成果。当时有机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急需这方面人才。1953年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就分配到武汉大学教书。1957年至1959年组织上就派我去天津南开大学跟苏联专家进修有机化学。1960年我就是‘湖北省劳动模范’。我先后两次当‘湖北省劳动模范’,一次‘全国劳动模范’。1984年学校派我到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研究。今年我在武汉大学已执教57年了。”卓院士不无欣慰地说。

铃儿叮当

我不知道,丰富与单纯,厚重与清澈,何以在卓院士身上如此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作为鼓浪屿卓家11个孩子中的第八个孩子,与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在卓家宽阔舒朗的别墅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歌声与琴声,欢笑声与读书声。鼓浪屿春之繁花,夏之海风,秋之明月,冬之暖阳给他们无穷的快乐。

“我们家像个学校,吃饭要摇铃。我们听到铃声,就出来吃饭。”卓院士仿佛回到童年时光。

“我们与爸爸接触的时间很少,都是妈妈在管我们。”卓院士说起妈妈总是心怀感激。卓院士的妈妈叫陈水莲,亲切随和,是中国最早的幼稚园———怀德幼稚园的老师,附近的孩子都称她为全成姆,称卓全成为全成伯。夫妇俩富且仁,乐善好施,深为众人爱戴。想必陈水莲对儿童教育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否则卓家大小11个子女,最大的与最小的岁数相差近20岁,一个没有照顾到都不行。

“父亲一周回来两次。晚上他回来时我们都睡觉了,白天起来他又走了,所以我们都见不到他。但后来不一样了,我们上学时他还在家里。他六点起床,洗漱完了,泡一壶茶,读书一小时,才吃早饭,大概8点才去同英上班。”卓仁禧忆及父亲,语气充满敬佩。

父亲清晨一小时的读书时间,定格的不只是一种优雅的形象,而更是一种传之深远的精神,诚实、自立、尊严与智慧。卓仁禧与他的兄弟姐妹们因此沉静而挺拔。



鼓浪屿鸡山路12号卓宅



1955年卓全成发表公私合营感言(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