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 00: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彦寿


·“李纲学术研究”专题·


李纲著作版本考述

方彦寿

  

李纲(1083  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北宋政和二年( 1112)进士。他是南北两宋之际, 积极领导抗金,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历史上有“出将入相,南渡第一名臣 ”之誉。其时,金兵南下,他极力主张抗战,反对议和,反对迁都,朝中权奸假借“御笔之制”以“专主战议”罪名使 其被谪。后复起用,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在职仅七十五日,又被解职。绍兴后,历湖广宣抚使、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屡上疏论时事。卒谥“忠定”。李纲著述宏富,奏议、诗赋、杂文一百八十卷。其中,爱国为民是其主旋律。朱熹赞其“如李公之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祸福。虽以谗间窜斥,屡濒九死,而其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九《邵武军学丞相陇西李公祠记》、《朱子全书》第 24册,第3782页

由于时局动荡,且屡遭投降派排斥,心系社稷安危与民生疾苦的李纲无暇顾及自己著作的编纂与出版。故其所有著作,在世时均未能刊行。后人所编 且流传于后世的,有以奏议为主的八十卷本、一百八十卷全集本,奏议与文集选本,以及有关时政的杂史和专书等。


 一、《李忠定公奏议》八十卷


 《李忠定公奏议》八十卷,是李纲著作的最早刻本,原本久佚。

淳熙年间,李纲四子秀之将其所著表章奏札裒辑成册,共八十卷,于淳熙六年(1179),请当时任丞相的莆田人陈俊卿为之作序。淳熙十年(1183)李纲长孙李晋又请朱熹写序。因原书未收入赋、诗、书信等,而以奏议为主,故陈俊卿序原题为《李忠定公奏议序》, 朱熹序为《丞相李公奏议后序》。其时,由于资金不足,其子李秀之、孙李晋均无力将其刊行于世。

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李纲的另一位孙子李大有任职于福建路提举市舶司,将此书付梓于泉州,次年告成。这是李纲著作的第一次刊刻,全书共八十卷,总录一卷,另附《陈少阳尽忠录》。正集八十卷, 内容均为表、札、奏议等。所附《陈少阳尽忠录》,则是记载北宋太学生陈东(1086 1127,镇江丹阳人,字少阳)于宣和七年(1126)因反对李邦彦、张邦昌等投降派破坏抗金罢免李纲,领导太学生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最终英勇献身的悲壮事迹。陈东上书请诛蔡京等“六贼”以谢天下。金兵入侵,陈东又屡次上书,反对求和,坚主抗战,后被宋高宗杀害。此书刻成后,大有将书版移放在福州。当时任泉州知州的泰宁人氏邹应龙为此书作的序中就不无遗憾地指出,李纲是绍武人,比书版最好能存放在邵武,方能“慰乡人之思”, 因此,他希望今后邵武的地方官能“取其书重锓木“((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邹应龙跋》,清刻本,叶59A)。

邹氏的这个愿望,一直到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浙江天台人氏陈彭寿任邵武知军时,才得以实现。

李大有(生卒年未详),字景温,福建邵武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二年(1209 官福建路提举市舶司干办时,刻印其祖撰《李忠定公奏议》八十卷。因市舶司在泉州,故此本为泉州刊本,也是此书的第一刊本。

李纲作为南北两宋之际积极领导抗金的著名大臣,在逝世后的六十多年间,其文集居然一直没有问世,其子孙当然心急如焚。李大有在此刊本的跋语中,就通过叙述本书的编刻过程,表达了这种心情。他说:“大父生平有作, 皆楷笔属稿,书问亦然。 ……顾甍谢距今七十载,独子孙宝藏,外无传者,它文或有可诿,此书则实与国史相表里,其可不广诸世以图不朽哉!淳熙末年,先子常缮写投进,并高宗为元帅时所赐大父手书墨本。孝宗嘉叹,亟命宣索宸翰真迹。 ……然在广内所储,不到人间也。先子方隐居,每恨无力刊行大父 遗文,而于此书尤切。大有钦承遗旨,食○痛心。充员艟慔,适帑藏室匮,两 ○使先后极○○盟,鸠工锓木,太守今春宫章公尚书、郡○○○赵德甫皆助其费,而尚书章公又幸○○为之跋, 以垂信增重于天下。经营涉岁,工始告成,久閟而传,非偶然也。 ……嘉定二年五月既望,孙修职郎差充福建路提举市舶司干办公事大有谨书。”((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李大有跋》,清刻本,叶55B~57A。引文中的○,原文如此)助资李大有并为此书作跋的章公,是时任泉州知州的章颖, 以及时任推官的赵德甫。因“帑藏室匮”,表明此书并非动用官帑的官刻本,而是敬仰李纲的官员们集资而成的“官员”刻本。

章颖跋云:“公之家所藏御札为多,亦足以见其一时眷遇之隆。至于设施之略,奏议始末具存,史笔于此当有考焉。公之孙大有欲刊此书久矣,是书前后序文,诸老先生所述为详,颖独喜公之有后,而是书得以传于世。故为之书其刊行之岁月。嘉定元年十月望日,朝议大夫、集英殿修撰、知泉州军州事、南郡章颖谨书。”((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章颖跋》,清刻本,叶54A~B

由于八十卷本久佚,其内容详情已难以确考。据李大有跋所云:“盖公平日以爱君忧国为心,筹画计策,胸次素定,故遇事成章如此之易也。晚于《易》尤有所得,著《易传内篇》十卷,《易传外篇》十二卷。其言微妙,颇取卦变互体为说,动有所稽异。于今世君子之所辨释,又著《论语详说》十卷,所以发明圣贤之意甚备。而文章、歌诗、奏议共百有余篇,其在政府帅阃,纪一时之事,则有《靖康传信》《奉迎二录》《建炎时政记》《进退志》《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呜呼,亦富矣哉!此叔祖南昌通守所述也。今《易传》《论语说》卷表仍旧,而文集合政路帅府所纪,为篇百有七十,内以《传信录》《时政记》《进退志》附益表札奏议,凡八十卷,是为今书。”((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李大有跋》,清刻本,叶55A~B

文中所述从《易传内篇》《易传外篇》,到《论语详说》《奉迎二录》《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等,均其“叔祖南昌通守所述”,未必都收入此八十卷本中。收入八十卷本中的,应即上文所述的《易传》《论语说》以及在政路、帅府所纪的一百七十篇和《传信录》《时政记》《进退志》所“附益”的“表札奏议”。后来问世的一百八十卷本中,有李纲的数十卷赋和各体诗,此本均未收入。此举,盖因“帑藏室匮”资金短缺,只能择取部分篇章优先刊刻,以“爱君忧国”为主题的政论奏议就成了首选。

此书所附刊《陈少阳尽忠录》,又名《陈公少阳文集》。魏了翁有《陈少阳文集序》一文,开篇即云:“余尝与李忠定之孙大有为友,得其家所刊《陈公少阳文集》,梓类既详,今又得三山孙君遇正凤所辑,又加详焉。”((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五四《陈少阳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2册,第615页) 李大有撰《尽忠录序》云:“大有昔侍先祖,道及秘撰(按, 即陈东)事。云秘撰所上建炎三书,其一乃说论天下大计,余两书乞留先祖而黜汪、黄,词皆坦明,惟最后指陈二人奸恶殊激切。二人大怒,且得以罪先祖,必欲置之死地,然高宗初不以为忤也。时欧阳澈亦上书及乘舆颇过。时二人遂同以进,摘其语激上意,高宗亦欲薄其罪。汪、黄复动以危言,遂俱即东市, 因谪先祖海 外。今观《高宗圣训》有曰:‘听用匪人,至今痛恨之。’有曰:‘始罪东,出于仓卒。’圣意可见也。欧阳书稿不传于世,而大有家藏少阳事迹,莫知何 人编次。意有深旨,悉从其旧,止易其书二字曰《尽忠录》,盖掇取赐金制诏中语,因重以词旨圣语三条揭诸篇首,锓木以广其传。秘撰之与先祖未尝识面,至为之死,是书不出,九泉不瞑目矣。……嘉定改元十月朔日。”(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六九一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册,第28~29页)傅增湘《明天启刊本陈少阳先生文集跋》曰:“此宋丹阳陈东集也,宋嘉定时有李大有刊本,名曰《尽忠集》,盖取褒诏中二字以表之也。”(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1页

李大有泉州刻本之后,宋嘉定六年(1213),陈彭寿任邵武知军,在邵武将李纲著作刊行于世。此为李纲著作在其家乡的首刊。

陈彭寿(生卒年未详),台州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其父陈良翰,字邦彦,传载《宋史》卷三八七,朱熹为之撰《敷文阁直学士陈公行状》((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七,《朱子全书》第25册,第4626页)。宋嘉定五年(1212),陈彭寿任邵武知军,次年刊刻邑先贤宋李纲撰《李忠定公奏议》。陈彭寿在刊刻此书时,写下了一道跋云:“忠定公三朝耆德,彭寿愿执鞭而不可得,分符樵水,适在郑乡。(公)去之六、七十载,英风义概凛凛如存。敬以公所著刊于郡斋。若夫出处大节,前辈诸公言之详矣,彭寿窃得附名,以托不腐。嘉定癸酉(1213)立秋日,天台陈彭寿书。”((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陈彭寿跋》,清刻本,叶60A) 陈彭寿之后, 继任邵武知军的姜注有刊书序,其中有云:“昭武乃公之故乡,郡斋已刊《奏议》,独文集尚缺,无以副邦人景行之思。”陈彭寿跋,只言所刊为“公所著”而未及书名和卷帙,从姜注跋文可知,陈彭寿邵武郡斋刻本,仍是以“奏议”为主,有可能是李大有泉州刻本的翻刻本, 即《李忠定公奏议》八十卷。因此集已佚,详情缺考。


 二、《梁溪集》一百八十卷


 李大有在泉州、陈彭寿在邵武刊《李忠定公奏议》之后,南宋问世的《梁溪集》,另有一百二十卷本、一百七十卷本和一百八十卷本三种。其中, 一百二十卷本、一百七十卷本久佚;一百八十卷本,则有宋刊残本和清刊本存世。

一百二十卷本,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称此书以“梁溪”名集者,因其父李夔“卒葬锡山,忠定尝庐墓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 523页)。因其父长眠于无锡,李纲在此守孝,其地有河流名“梁溪”,故以此名其集。

一百七十卷本,南宋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右李忠定公纲之文也。公字伯纪,邵武人。寓居常州无锡梁溪,因以为号。”((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下,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下),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852页)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赵希弁《读书附志》的关注点,均在对书名来源的解读上,而对二书的刊印者、刊印地点有所忽略。

一百八十卷本,据现存与著录,有宋刊本、清刊本两种;清代的抄本,包括四库全书本在内,则有十余部存世。

(一)宋刊本

据上文所引,在泉州知州邹应龙为八十卷本作的序中,曾表示希望今后邵武的地方官能“取其书重锓木”。很快,邹氏的这个愿望就被付诸实施。

宋嘉定六年(1213),陈彭寿任邵武知军所刊的,以往曾被误认为是李纲文集一百八十卷的始刊。(方彦寿:《〈梁溪集)的最早刻本》,《福建史志》1997年第5期;拙著《福建古书之最》,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实际上,陈氏所刊乃《奏议》,卷数未详,然而可以肯定,不是一百八十卷本。这是因为,嘉定十三年(1220)姜注刻本乃 一百八十卷本。其时,上距嘉定六年(1213)陈彭寿刻书不过短短七年时间,如陈彭寿刻本为一百八十卷,则其时,陈氏刊本刻版犹存,重修重印则可,重刻则大可不必。如此,姜注跋中所说“郡斋已刊《奏议》,独文集尚缺”,此郡斋刊本《奏议》,指的就是陈彭寿刻本。

嘉定十三年(1220),姜注任邵武知军,认为李纲是“大丞相一代鸿儒,三朝元老,丰功伟烈,著在国史,炳若丹青”,但其文集尚有遗缺,“无 以副邦人景行之思”((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姜注跋》,清刻本,叶61A) 。于是又重加搜访,从李纲族孙李国手中录以全帙,重加刻印,这便是嘉定十三年邵武知军姜注刻本《梁溪集》。此本一百八十卷,是此书现存最早的刻本,现存上海图书馆,惜仅存残帙三十八卷,然已是海内孤本。

这个刻本,即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在《百宋一廛赋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丧”((清)黄丕烈:《百宋一廛赋注》,《黄丕烈书目题跋》,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04页 ) 的残 存本。所存三十八卷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 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中国版刻图录》著录云:(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中敦、廓字注光 宗庙讳,今上嫌名,因推知此书当是宁宗 朝刻本。李纲,邵武军人,又疑此书当为 邵武官版。”(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1册,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第40页)近年来,收入《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宋刻本《梁溪先生文集》,即以此为底本影印。姜注邵武郡斋刻本《梁溪集》,全书共一百八十卷,分为三十三目,始 刊于嘉定十三年秋九月,成于冬十二月,前后仅四个月就告竣工。其内容除了奏议之外,已增入诗词文赋等各体文,较李大有刻本内容丰富。

姜注,字号未详,淄州长山(今属山东)人。清刊本录姜注刊书跋云:“昭武乃公之故乡,郡斋已刊《奏议》,独文集尚缺,无以副邦人景行之思。注假守绣里,莅事之余,屡加搜访,了不可得。会丞相之孙制机与其族孙国,录示以全帙,注盥手薰诵至于再三,顾虽不肖,亦知兴起,鸠工刻梓,属泮师董其事,凡三月而后成。于以传示将来,启迪后学,注亦得以记名篇末,与有荣耀。嘉定庚辰(1220)腊日,朝请郎权知邵武军、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姜注谨书。”((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姜注跋》,清刻本,叶61A~B

协助姜注董理此书刊刻事务的黄登,字君陟,侯官人。嘉定四年( 1211)进士,累官南剑州通判。其作《梁溪先生文集跋》云:“登自能缀时文,尝恭读国史, 已知有丞相忠定公之勋烈。又尝于碑刻间,诵公《天宁上方 诗》,足以见其忧国之愤,耿耿不忘; ……及官昼锦之乡, 即事未数月,史君以公文集镘诸板,且命登董其事, 因得尽观其所为文。大抵英风义气,随寓而发。其建议切而当,其表奏实而忠,制诰之文宏而温,讽谕之词婉而辨;赋如拟《骚》,有正洁耿介之义;诗如和陶,得冲淡高远之风。至其感时托兴,使 人有慷慨涕滂之意;箴、铭、序、赞,体制雅健,莫不悉有典则。中兴文人盖不为少,要如公之气概盖不可掩。若乃相业光明,持论正大,靖康以来,一人而已;……是集刊于秋之九月,成于冬之十二月,其为目三十有三,为卷一百八十。集既成,史君将广其传诵。使有位于朝,有职于列者,皆得味其文,想其因, 以仿佛其立朝之大节,此其意盖不独为传远而已也!所谓奋乎百 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黄登跋》,清刻本,叶60A~61A)跋文中称“史君”,史,通“使”,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未明示使君的名氏,极易使人误为以是陈彭寿。进而误 其是李纲文集一百八十卷的始刊者。实际上,此史君,指的是姜注。因刊刻此书之时,黄登任邵武军学教授。嘉靖《邵武府志》列其任职时间在嘉定十二年以后,而姜注任知军,正在此时。( (明)陈让:(嘉靖)《邵武府志》卷四《秩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本,叶3A

绍定四年(1231)春,邵武府署遭火焚,官书散落殆尽。第二年,长乐人氏赵以夫(1189— 1256)任知军,查询李纲集刻版,得知已缺一百二十版,故于绍定六年(1233)加以补刊。赵以夫,字用父,号虚斋,又号芝山老人,福州长乐县人。其刊版跋云:“余家三山,寓东报国寺,实李丞相忠定公旧居 之右。于公诸孙间,尽得拜观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御札批答百余轴,与公反复当时事宜者,今具载公集中。武阳(按,邵武别称 旧有集,辛卯(1231) 春闰,郡遭寇毁,官书散落殆尽。明年,被命来此,首访公集,缺百廿板。又明年,境内稍安,即刊补之。盖公之忠义文采,足以扶人心、兴世教。而武阳,公乡邦也,集尤宜存。公为靖康执政, 以疑忌去国,首相建炎,七十五日而罢。绍兴初,群盗蜂起,用公帅湖南、帅江西,皆席不及暖。其所著立,犹卓然光明如此,使尽行其言,功业讵止是耶!千载而下,忠臣义士览斯文者,鲜不拊膺而长叹。余假守一年有半,值寇荒交急之秋, 比公时曾不过蛟牤疥癣耳,而鬓发为白,于以知公之为艰也。追感前事,识于卷末。壬辰日南至长乐赵以夫书。“((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赵以夫跋》,清刻本,叶61B~62B

(二)清刊本

元明两代,李纲文集除了偶有选本刊行之外,全集本未见著录。清代,则有道光十四年(1834)所刊《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行世,今国内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天津、南京等十几家图书馆有存本收藏。刻本之外,清代还有不少抄本,包括《四库全书》本在内,清抄本约有十来部存世。其中国家图书馆存二抄本,一为傅增湘校并跋,一为季锡畴校并跋;上海图书馆存抄本,则有徐时栋跋。

道光十四年刊本《梁溪先生文集》,封面、版心均作“梁溪全集”,目录与各卷首行则题作“梁溪先生文集卷第×”。国家图书馆藏本,经傅增湘校并跋。版式九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是集分赋四卷,诗廿八卷,表本诏书二卷,拟制诏诰四卷,奏议六十九卷,书二十二卷,启二卷,记二卷,序六卷,赞二卷,颂箴铭辞一卷,论二卷,迂论十卷,传、文、说、答、非救、戒各一卷,题跋三卷,哀辞、祭文各一卷,碑、墓志五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纪》三卷,附年谱、行状、挽诗、谥议、祠记、祭文等六卷。

卷末有陈徵芝跋,其中有云:“第公之遗集流传甚罕,邵武家祠选刻亦非完帙。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车所至,未尝不留心寻觅,兹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钱姓,乃当时进呈真本,顾自宋至今历七百余年,全书尚未锓梓,异日得以校刊行世, 岂非厚幸也夫。时道光十有四年五月二日,同里后学陈徵芝盥手谨跋于秀州官署之爱日堂。”((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附录,《赵以夫跋》,清刻本,叶64B)

陈徵芝,字世善,一 字兰邻,晚号韬庵,福建侯官人。清嘉庆七年( 1802)进士,嗜好藏书,藏书处名带经堂。道光十四年,曾任浙江秀州知县,此书即刊于其时。

除了一百八十卷的全集本外,《梁溪集》还有宋人陈思编辑的选辑本,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分为上下二卷。今存《四库全书》本。


 三、明清刊奏议与文集选本


 明代虽无李纲全集本问世,但先后有两种选辑本刊行。这两种选辑本,分别为明中叶的正德本和明后期的崇祯本。

(一)正德本《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六十九卷附录九卷

胡文静、萧泮刊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十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卷前有《宋丞相李忠定公遗像》(书影2)和像赞。胡文静,字士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官吴县知县、南陵知县,福建巡按。萧泮,江西泰和人,邵武知县。二人二正德十一年(1516)在邵武刻印宋李纲撰《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六十九卷附录九卷,今国内有二十几家图书馆有存本。《续修四库全书》本即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

卷前有题“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申国公陈俊卿撰“《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序》,后序为淳熙十年十月丙午既望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谨书《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后序》。卷一书题次行为“后学同郡畏庵朱钦汇校,文林郎邵武县知县泰和萧泮绣梓,邵武县儒学署教谕事严陵洪鼐校正”。附录卷九后有“邵武县县丞吴兴陆让同刊”“乡耆李轩同较”二行。全 书末卷后有正德丙子冬莆田林俊《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后序》、正德丙子巡按 福建监察御史山阴胡文静《跋李忠定公奏议后》和正德丙子冬邵武县儒学教谕严陵洪鼐后跋。

此书又有正德十一年胡文静、萧泮刻天启二年重修本。国内有十几家图书馆有收藏。(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68页卷末有《郑按院祭李纲文》《问俗说》,文末署“天启壬戌岁仲春月晋阳郑宗周书于樵川公署”一行。

(二)崇祯本《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十五卷《文集选》二十九卷首四卷

明崇祯十二年(1639)刊宋李纲撰、明左光先、李春熙等辑《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十五卷《文集选》二十九卷首四卷。

卷前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广陵李嗣京撰《宋李忠定公全集序》;“大明崇祯己卯五月五日福建邵武府建宁县知县皖桐后学左光先”《合刻李忠定公全 集序》;崇祯己卯季秋绥安宗裔嗣玄撰《宋李忠定公全集序》;次为南宋朱熹《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序》。序后有李嗣玄撰《凡例》七则。卷首四卷分别为《宋史·本传》一卷和《行状》上中下三卷。

李嗣元,字又元,本名嗣玄,字又玄,因避康熙玄烨之讳而改名。建宁县人,为李春熙第三子。左光先(1580— 1659),字述之,一字罗生,号三山,南直隶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左光斗弟。明崇祯间,以举人任建宁知县。崇祯十二年(1639),李、左二人在建宁刻印宋李纲撰、明左光先、李春熙等辑《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十五卷《文集选》二十九卷首四卷。今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日本内阁文库等国内外四十多家图书馆均有收藏。行格为十行二十字, 四周单边, 白口,单鱼尾,版心上方有“李忠定公文集”六字。前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嗣京序,其后有署“大明崇祯己卯五月五日福建邵武府建宁县知县皖桐后学左光先”序。其中云:“太学李生嗣玄是其族裔,博侠类陈东。尊公官长安时, 曾于御府购得全本,先受而纵观之。 ……三山周公祖深然余议,急谋刑宪黎公, 同然。先得慨捐俸授梓,且弁其首。”((明)左光先:《合刻李忠定公全集序》,《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14册,第421~422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 、15册即据此刻本影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著录云:“此本凡录奏议十五卷、文十六卷、诗六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冠以《本传》一卷《行状》三卷, 明万历中闽人李嗣元所撰。其凡例称限于赀不及全刊也。  …《梁溪全集》大抵藏书旧家始有之,世不多见。今行于世者,惟此本,故附存其目,不没剞劂之功云。”((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39页)李嗣元刻书处曰“息轩”,有《息轩诗文集》行也。

民国《建宁县志》卷十六《文苑传》载李氏小传曰:“李嗣元字又元,春熙季子。庠生,鼓奁南雍,为博雅通儒。所至名山大川,辄有题咏。一时公卿大夫交重之。 ……订定《李忠定公全集》,请于邑令左光先捐资刻之,版藏于家。康熙壬子修志,多出其手,年七十余卒。”( 吴海清等:(民国)《建宁县志》卷十六《文苑传》,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69页

《江南通志》卷一四六载:“左光先,桐城人,光斗弟。天启甲子乡荐,知建宁县。以异绩入西台。按部两浙,勤恤民隐,周核官方疏凡百余,上悉报可。生平不避艰险,伟烈直声与兄齐名。”((清)赵弘恩、黄之隽等:《江南通志》卷一四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261页 

此书又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宁李荣芳重刊本。《四库全书总目》云:“兵燹板佚, 国朝康熙已酉建宁李荣芳又重刊之。称购得三旧本,皆有残缺,合之乃成完帙,其用力颇勤。”((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39页)按,此已酉应为“乙酉”之误。此书卷首有李荣芳题识,述其刻书始末。其中有云:“右《忠定公奏议》十五卷《诗文集》二十九卷,前明万历戊戌进士李如先生从中秘钞出携归,拟欲刊布未果。其子又玄继成厥志,镂版藏家,经兵燹原版残失过半,又玄冢孙克念出赘于廖若采先生,尽辇其版,藏于妇翁家。廖先生故予先君执友,雅器重。予因得时尝过从。间指架上残梨啮枣曰:‘此李氏两世精神也。’辄太息久之。……文章自有鬼神呵护,存于劫灰之余,不可得而澌减者。然则是举也,非徒成克念先人之志,不负廖先生之托也。忠定公之灵,实式凭之集成, 因附录其大略如此。康熙四十四年七月朔绥安宗后学李荣芳识。”((宋)李纲:《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卷首,康熙四十四年建宁李荣芳重刊本,叶27B~28B

(三)日本选刊本《李忠定公奏议选》一卷

赖山阳(1780— 1832)编选,日本安政四年(1857)江户书林玉山堂刻 本(书影3)。卷前有赤川坤撰《李忠定公奏议诗文选本序》。序后为《李忠定公略传》。共选李纲《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辞免知枢密院事札子》《上皇帝封事》等共十篇。

此书另有文久三年(1863)日本刊本,题《李忠定公集钞》二卷。内封页“赖山阳先生选/李忠定公集钞/赖氏藏板”。卷一为奏议,内容与上本同。卷二○为杂文诗,选书、序、跋、诗等。


 四、有关时政的杂史和专书


 除《梁溪集》和《奏议》选本之外,李纲著述作为单刊本流传后世的还有一些杂史和专著。

(一)杂史

所谓杂史,系相对于正史而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杂史之目,肇于《隋书》。盖载籍既繁,难于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60页

作为两宋之交宋金之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李纲撰写了不少这方面的史书。如《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和《建炎时政记》。这些著作,是李纲身居朝廷高位之时的亲历亲闻,是研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宝贵史料;《郡斋读书志》在“杂史类”中均有著录。

《靖康传信录》三卷,右李忠定公纲为尚书右丞、充亲征行营使及以知勘察院事,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时事也。

《建炎进退志总序》四卷,右李忠定公纲为正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至于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时事也。

《建炎时政记》三卷,右李忠定公纲所编也,自建炎元年五月一日以后至于八月十八日。( (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上,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下),现代出版社1987年 版,第820页

由此可知,此三种著作,在南宋时,就已经作为单刻本分别行世。之后,此三种史书又相继以以下三种方式传播:

1.单行本

《建炎进退志》四卷,明抄本;《靖康传信录》三卷,日本庆应元年(1865)十三松堂刻本;《建炎时政记》三卷,旧抄本。

2.全集本

收入《梁溪全集》、正德本《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和崇祯本《宋李忠定公奏议选》中。

作为正文,收入《李忠定集选》四十四卷。“此本凡录奏议十五卷,文十六卷,诗六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李忠定集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39页 

作为附录,收入《梁溪集》附录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以 《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俱编入集中。”((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梁溪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45页

作为附录,收入《李忠定奏议》的附录中。《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六:

“卷末附录,一曰《靖康传信录》,一曰《建炎进退志》,一即《建炎时政记》,共为三卷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六《李忠定奏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04 )

3.丛书本

收入《宋三大臣汇志》本,李纲所著名为《宋丞相李忠定公别集》,题“明翰林院庶吉士武进后学郑鄤评点”。合《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为一书,各一卷,共三卷。其余二大臣的著作为北宋韩琦《君臣相遇传》、南宋文天祥《纪年录》《指南录》等。有明崇祯元年(1628)大观堂刻本。

丛书本另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清李调元辑刊《函海丛书》本;清 徐榦辑刻《邵武徐氏丛书》初刻本、清潘仕成辑《海山仙馆丛书》本(仅收《靖康传信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二)专书

1.《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佚)

此书南宋时无刻本。陈振孙在任兴化军通判时,过录此书,是借当地的藏书家郑寅传抄本。《直斋书录解题》卷一:“《梁溪易传》九卷、《外篇》十卷。丞相昭武李纲伯纪撰。 ……盖罢相迁谪时所作。其书未行于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家藏本,顷倅莆田日,借郑本传录。今考《梁溪集》,绍兴十三年所编,其《训辞》二序已云有录无书,则虽其家亦亡逸久矣。岂有其序而书实未成耶?其书于辞、变、象、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 页)宋俞琰《读易举要》卷四亦著录,内容与此大致相同。

据《年谱》,此书撰于建炎二年戊申(1128),李纲时年四十六。“在鄂州。十月, 以谪降官,不许同在一州。移澧州。会有上书讼公之冤者,言者复有论列。十一月,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移万安军安置。公两被迁责,皆次子宗之从行。时著《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宋)李纲:《梁溪集》附录《年谱》,清刻本,叶19A

李纲有《寓郁林著易传有感》七律二首,其一云:

诵来海娇远兵戈,精义微言得切碳。

地入郁林怀陆绩,将浮沧海学东坡。

圣经广大随人取,众说纷给奈若何。

从此梁溪作诗少,用心已向六龙多。

(宋)李纲:《梁溪集》卷二十四,清刻本,叶5B

对此书的学术价值,李纲本人也颇为满意。其《与萧建功书》云:“海上逾年, 了得《易传》内外篇及《论语详说》,颇有所发明,甚恨未得晤语,谩录去一册,可以见其梗概。”((宋)李纲:《梁溪集》卷一百十四《与萧建功书》,清刻本,叶8B)但李纲处于贬谪之际,不可能将此书刊印。 其后人在整理李纲遗作时,重点在文集的编刻,而忽略了专著的刊印。流传至今,只在《梁溪集》卷一三四中留下《易传》内、外两篇序而已。

2.《论语详说》十卷(佚)

此书与《易传》内外篇几乎同时成书,未能流传于后世的命运也几乎相似。从宋代的《直斋书录解题》,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均无著录。惟《宋史·李纲传》称其著有“《论语详说》十卷”。《李纲行状》则称:“著《论语详说》十卷,所以发明圣贤之意甚备。”((宋)李纲:《李纲全集》附录二《行状下》,王瑞明点校,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752页

《梁溪集》中有《论语详说序》:“余谪官多暇,与次子宗之讲说,颇是正之,因笔其言而成书,目之曰《论语详说》。夫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推明圣人之旨,说之不患乎详,而反说约者在乎自得之而已。顾学识芜浅,不足以窥圣言难知之奥, 岂敢传诸学者?姑以训道子侄,开其童蒙可也。 旧以两字命篇,如《学而》《述而》之类。体制不雅,辄取篇之首句易之, 效《老子》名章之义,厘为二十卷。书始于武昌郡,以建炎戊申(1128)之仲冬;成于玉林郡, 以建炎已酉( 1129 )之仲夏; 改定于长乐郡, 以绍兴甲寅( 1134)之初秋云。具位李某序。”((宋)李纲:《梁溪集》卷一百三十八《论语详说序》,清刻本,叶8A

 

作者简介: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