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学术研究”专题·
李纲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陈国发
我的故乡邵武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甘于奉献。最著名的应为宋代名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抗金英雄李纲,他在58年的生命历程中,经过了宋徽宗、宋钦 宗、宋高宗三朝,从政数十载,为“南渡第一名臣”。在家国危机空前严峻的时代,他屡次直言进谏,却宦海沉浮,遭六次贬谪,三次外放,足迹踏遍四川、河北、福建、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海南等地,行程一万一千余公里。然而他初心不改,尤其在被贬谪的岗位上,他始终贯彻“爱民为民”的民 本思想,并将之化作具体行动,结出累累硕果,被受益地区的人民永恒地传颂。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品格
绍兴二年(1132),李纲谪居时,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以咏物为名,自喻为实,写下了《病中》这首形象生动、立意高远的千古绝唱:“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八百多年之后的2019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意大利,在罗马会见时任意大 利众议长菲科的谈话中有一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映照出人民领袖的 赤子之心,真切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李纲“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高度契合;与儒家思想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朱熹 理学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一脉相承。林则徐对李纲给予高度评 价:“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李纲一生,虽壮志未酬,自号“梁溪病叟”,但他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把爱民为民的思想付诸实践,为增进民生福祉,开创性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为民请愿、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
宣和元年(1119)六月,北宋国都开封暴雨倾泻,大水成灾,渺漫如 湖,漕运不通,灾情严重。但朝廷上下歌舞升平,大臣们全面噤声,李纲绝然不顾自己官微言轻,满怀一腔热血上疏《论水灾事乞对奏状》,指出灾情来临,“积水暴集,浸民居”,本应“群臣竭智效力,捐躯报国”,可奇怪的是“累日以来,倾耳以听,缺然未闻”。灾民迟迟得不到救济,是当权者不负责 任的失职行为。之后再次进谏宋徽宗皇帝,请求朝廷积极采取措施,“安集民 居,借贷赈济,务令复业,无使失所”,减轻人民负担,减免当年赋税,赈济 灾民。“凡营缮工役,花石纲运,有可省者,权令减罢”,并指出要停止扰民,惩罚玩忽职守的官员,提拔重用关心人民疾苦的有识之士。
李纲两次上疏直击朝政的弊端和要害,对粉饰太平的帝王宋徽宗及群臣,无疑是当头棒喝。李纲很快遭受打击报复,被贬到福建南剑州所辖的沙县,任税务小官兼武平知事。
三、除暴安良、兴学教化的社会治理创新
《武平县志 ·名宦》记载,宣和元年(1119),李纲来到武平,看见的景象是“伏莽滋漫,草木皆兵。四邻多垒,鸡犬靡宁”,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他旋即展开社会治安整顿,以“团结民心,安内攘外”,使“不轨之徒, 闻风星散, 四民成登衽席之安,商贾得免裹足之患”。社会秩序很快好转,老百姓有了安全感。与此同时,李纲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得出问题之症结:“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武平“人素尚武”民风彪悍,且文化落后;要“止邪行于未形”,在“严吏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敦教化”。
于是,李纲选择了风景奇秀且幽静的县城西郊灵洞山,创办了“读书 堂”,并亲自授课传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儒家思想和文化。同时为“读书堂”作诗一首:“灵洞山清仙可访,南岩木古佛同居,公余问佛寻仙去,赢得工夫剩读书。”因条件所限,“读书堂”第一期仅收了十名学子。办学之初,纪律严明,规定学生不准游山玩水,不得返家携带米、菜,仅允许父母七天送一次,到山脚下的相会岭交接。由于治学严谨、教学相长,之后十名学子中有九人考中了秀才,“读书堂”从此名声大噪。
宣和七年(1125),李纲官复太常少卿之时,《武平县志》记述:在李纲“去任之时,攀辕卧辙,截蹬留鞭,恨不能阻”。父老乡亲感念李纲的惠政仁德,拉住李纲的马车,抽掉马车的蹬板,夺下马鞭,甚至卧到车轮下,不让他离去。长亭外,古道边,百姓十里相送,惜别之情天地可鉴。从此,“读书堂”里飘出的书香,在武平大地上久久回荡,催生了文庙、梁山书院,书香飞入寻常百姓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四、大爱无疆、拯救百姓的崇高境界
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二年(1130— 1132),宋宣抚副使大将军韩世忠奉命率军进攻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平定范汝为起义。用火炮攻破建州城之后,韩世忠怀疑城内有居民帮助过起义军,想要屠城,却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先赶到福州拜会老上司李纲,说明建州平乱战况和屠城的想法。李纲听罢,神情严肃地指出:建州城的老百姓是无辜的,不能屠城。韩世忠接受了李纲的忠告,李纲的一句话使建州全城十万生灵免遭涂炭。待到韩世忠回师建州,城中老百姓感恩戴德,热烈欢送,场景壮观,韩世忠却对他们说:“让你们活命的是李纲相公啊。”
五、扶贫济困、为民解忧的实干作风
李纲一生四次回到故乡邵武省亲。绍兴八年(1138)正月,李纲数次申请退居闲职,终获宋高宗批准。他随即从江西南昌出发返回福州,途经邵武,第四次回到了故乡。走亲访友期间,他看见至亲乡邻中有不少的贫困户,他便立即策划实施,成就了一项慈善义举——置义庄。他拿出个人俸禄购置田产粮食,用田租赡养族亲中的贫困户。《忠定公年谱摘要》记载:“九年己未,公年五十七,是岁置义庄——孔潭坵,载骨米五十石。”这与宋代名相范仲淹在故乡苏州置义庄的善举不谋而合。绍兴十年(1140),李纲好友资政殿大学士李光,在祭奠缅怀李纲时写道:“庇族金钱尽,谈兵玉帐空。”这两句诗高度概括和评价了李纲置义庄的善举。
绍兴二年(1132)二月,宋高宗恢复李纲观文殿学士之职,启用他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当时的乱世,数万匪盗猖獗,导致民不聊生。李纲到任后,采取不同政策,对“小民迫于衣食”者, 以抚为主;对顽固的盗匪,则尽皆荡平。不到一年,湖南“境内遂安,流移归业”,一解民忧,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纵观先贤李纲的一生,除了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的卓越才能之外,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始终与他如影随行。尤其是在被贬谪的人生低谷中,这种思想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且成效卓著,在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品格,为民请愿、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除暴安良、兴学教化的社会治理创新,大爱无疆、拯救百姓的崇高境界,扶贫济困、为民解忧的实干作风,历经近千年的沉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完全一致,应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和政府的管理者所传承与借鉴,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陈国发,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董事、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