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文传千古 闽林正气永存
俞 杰
林慎思,字虔中,号伸蒙子,唐代福建长乐崇贤乡钦平里人。他少时聪颖、勤奋好学,和兄弟们读书于筹峰山筹岩石室之旁的“月楼精舍”。唐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次年复中宏词拔萃科第一名,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县尉、尚书水部郎中、长安万年县令等职。任职期间,为官严正、精忠报国、仁政惠民、吏治清明,所任之处,百姓感恩戴德。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占长安,林慎思领兵反抗,力尽被擒,不久身亡。
林慎思生前是唐末传承和发展儒学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晚唐儒宗”“道学渊源”“吾闽千载不朽之高士”,其政治、教育、哲学思想,吸收诸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其所著《伸蒙子》一书,被后人誉为“愤时湛思,比物驰辩,文聚先秦,意师孟轲氏。”是一部重要的思想史著作,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2024年12月8日海峡两岸纪念林慎思诞辰1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市长乐区举行(毕耕 摄)
林慎思的《续孟子》《伸蒙子》这两部著作是唐末不可多得的名著,也是研究林慎思思想的最根本、最权威的文史资料和依据。
林慎思一生经历了唐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四个皇朝。由于几位皇帝的喜恶不同,时而禁佛、时而崇佛,不断改变社会的主流思想,致使社会思想混乱。因此,林慎思在《伸蒙子·去乱》文中,斥责那些反复无常、不重儒学的行为,“亡仁义,惟尚战争,故天下大乱”,经济凋敝,思想混乱,神州动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统治者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除了强化国家机器外,还加大对农民的剥削,横征暴敛,兼并土地,贪得无厌,而州县催逼,又使百姓雪上加霜,困苦不堪,嫁妻卖子,以草木叶芽充饥。
林慎思分析了上述到处遭灾,边境不宁、朋党相争、官逼民反的种种社会现象,指出是国家未能做到“均役于民,使民力不乏;均赋于民,使民用常足。”终于出现了咸通元年(860)的裘甫起义。他认为社会的诸多变故,是因为盖孟子之后,没有“久行教化”。他在《续孟·乐正子》篇中说:“变兴衰者由乎人,故曰非天也,人也。是大夫......薄仁义故也。”是君臣士人不“治己身”,不以“仁义立人”,才造成国不国、君不君、臣不臣、士不士的境况,使大唐帝国国运日衰,内忧外患不断,逐渐走向危亡的境地。
林慎思的政治思想:为政、用贤、治人、治道等构成林慎思的政治思想。为政计分爱民之道、化民难易、治大易治小难等部分,用贤分为急贤、仕为致用、仕为救人、谏诤、臣放君等部分;治人计分人性、本质与学习、仪容等部分;治道分为用刑、去乱、为公等部分。精读以上几个部分,受益匪浅:
如爱民之道,《续孟子·乐正子》中云:鲁君耽嗜,召民于侧,是犹易禽于笼,移鱼于沼也;使民且恐且惧,岂暇耽嗜而同于君乎?吾所谓与民同者,均役于民,使民力不乏;均赋于民,使民用常足;然后君有余而宴乐,民有余而歌咏。
本段主旨:鲁君耽酒嗜音,如能与民同乐,当无问题。后来乐正子以此谏鲁君,鲁君采纳其言,每次宴乐均邀人民参加;人民转以为苦。乐正子不明其道,向孟子请教,孟子曰:人民参加国君的宴乐,感到许多拘束,有如禽鸟困处笼中;不是同乐之意。所谓与民同乐之道,在乎减劳役、轻赋税,使人民有馀暇,而且财用常足;于是君有馀而宴乐,民有馀而歌咏。
又如仕为致用,《续孟子·高子》中云:今吾以王之未弃也,若受王之禄,居王之室,王终不能矣,是媒吾身以得罪于王也,不亦甚乎?吾幸去,何適而不遇哉?
本段主旨:在仕为致用,若不能致用,则何取乎仕?孟子所以离开齐国者, 因齐王表面上对他虽尚优礼,然熟察其并无见用之诚意,不如去之。
再如为公,《伸蒙子·指公》中云:郡起虎狼之暴,地产珠玉之珍,一有能杀虎狼者,众闻之莫不喜;一有能得珠玉者,众闻之莫不嫉。盖杀者去众害,公其利也;得者夺众好,私其利也。且人心皆知喜公而嫉私也,使能得是公,去是私,而与众人,喜而不嫉者几人乎?
本文主旨:将公与私相较,除害是为公,为尽人所喜;攫利是为私,为尽人所嫉。人心皆喜公而嫉私也。为治之道,能时时为公,则民心悦服,臻于至治矣。
林慎思的教育思想:林慎思竭力维护和宣扬儒家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认为“仁义礼智”乃天意人愿,是立国之基,不可一日而废。他以六国破灭及秦亡的教训为例,认为由于六国“己亡仁义,惟尚战争,故天下大乱,天俾秦并而一之。”而秦的短命也在于它不肖仁义礼智,绝弃儒学儒教,其结果是自取灭亡。他说“秦焚书,是自焚矣;秦坑儒,是自坑矣!”在这里林慎思以儒家名教的合理性、唯一性,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就利轻义的行为提出警告,也是对道、玄之学所主张的“越名教”“绝圣弃警”思想的一个批驳。
针对唐王朝日趋衰落的严重形势,林慎思认为,要摆脱危机局面,根本出路在于重振儒学,大兴仁义礼警之教。他说:如果天下人都知仁义,循礼法,那么国家、社会就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否则,若君臣无知无礼,以利化民,民争贪欲,君臣、父子、兄弟之序遭践踏,四海必会溃乱。
林慎思对人性、人性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认识非常深刻。首先他肯定人的力量,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王道兴衰,不由天而由人,即世道的治乱,不是天决定的,而是人为的结果;其次,林慎思持人性的善恶二元论。他认为,一个人是向善的方向发展,还是向恶的方向发展,取决于环境、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以“利欲”化人,必使之“反善为恶”,而“易厚利就仁义”,人必“反恶为善”;再者,林慎思以发展的观点阐述了人的可教化性和易教性。他说,古之人性虽朴,却静止不动,难于教化和改变;今人之性虽诈,却流动可变,易于教化。他打比方说:“止,犹土也;流,犹水也。”即,水之性动,易导;土之性止,难化。今人比古人更易于接受教育,对他们应施以仁义礼智之教。这就从人性发展的角度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和儒家学说的化育功能。
林慎思的哲学思想:林慎思强调人的主导作用,具有中国式的人本思想。他认为,“是兴衰系乎君人,犹良暴系乎里”。他在《合天》一文里说:“吾闻古之帝王,蓄货财,淫酒色,未有不亡国丧身矣!桀、纣、幽、厉皆由是也。”他认为,暴政亡秦,并不是天有意志,那是暴政逆天而行,所以必然灭亡。他强调人事必须符合天命。林慎思主儒家但也尚于吸取法家释家、道家的某些因素。他在《利用》一文里说:水火不会比虎狼凶暴,然水火却非常猛烈,能淹没田地,焚灭山川,但为什么不被人认为猛烈可怕呢?因为“人不蹈也”。即人见水火猛烈而不会自投水火。而且对人还有好处,水能解渴,火能取暖。而猛虎虽不比水火猛烈,却会害于人,因此人人畏之。这种利会转化为弊,弊也可以转化为利的辩话思维,充分体现了林慎思所阐发的事物相依相斥的哲学思想。
总之,林慎思所提出的与民同乐、德刑并用的政治观,惟贤是举、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人之善恶、随化而迁的教育观,今胜于昔、兴衰在人的历史观,忠于后代,孝在天下的伦理观,矛盾转化、祸福相应的辩证观等,至今仍熠熠生辉。他的儒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人才思想、为政之道、修身之道、忠义行为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弘扬林慎思文化的价值所在。衷心希望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遵循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挖掘林慎思的生平事迹、思想精髓、文物遗迹,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使林慎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以“闽林聚正气,千年续文脉”的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贡献林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