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10: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锦才



文化战士郑振铎


张锦才

 

20世纪,福建福州有位杰出的人物——郑振铎。

1898年12月19日,郑振铎出生于温州,原名木官,字警民,祖父曾是温州道台的幕友。

武昌首义的消息传到温州,少年郑振铎跟着大人剪去头上的辫子。1917年,他考取铁路管理学校离开温州到了北京。当时,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宣扬新思想,郑振铎深受启迪与影响。

五四运动期间,郑振铎投身其中,带领队伍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还加入“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1919年11月,他与瞿秋白等人创办宣传新思潮的刊物《新社会》,由他执笔的发刊词宣称:刊物的宗旨“就是想尽力于社会改造的事业”。他还运用白话新诗作为武器,向旧思想、旧文化展开斗争。1920年,他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他还开始了小说创作,后来结集出版《家庭的故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旧式家庭的面貌,预言它将逝去。

173163880894226.jpg

郑振铎像


1921年,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宣告成立,郑振铎是研究会的中心人物。

郑振铎倡导新文学运动的主要表现是:主编文学刊物,如上海《时事新报·文学旬刊》,成为反封建的文学前哨阵地;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此外,还创办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

郑振铎的文学创作从新诗起步。192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雪朝》,其中第八集作者为郑振铎,计收其诗34首。

173163915829490.jpg173163915882231.jpg

173163915854812.jpg


诗集《雪朝》书影


1925年五卅运动,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揭露五卅惨案的真相,抨击帝国主义的罪行,呼吁国人积极投入斗争。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下令袭击上海工人纠察队,枪杀无辜,郑振铎等人联名写信给国民党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强烈抗议“灭绝人道之暴行”。

1928年12月30日,“中国著作者协会”在上海成立,郑振铎作为执行委员,勇敢地投身于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中,痛批国民党当局手下的反动文人与文化特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郑振铎写下了激昂慷慨的诗篇:“人生莫不有一次的死,但能够有选择自己的死所的机会,却只有一个,杀敌而死,死在战场上。”(《祈战死》)他写了不少有关抗日的政论文章,针对性很强。此外,他还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如加入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参与创办多种抗日刊物,旗帜鲜明地拥护一贯主张抗日的中国共产党。曾发表《四维大张》一文,严正驳斥日伪电台对共产党的抹黑。

抗战期间,郑振铎始终没有离开上海。他配合中共地下党开展活动,创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秘密培养抗日干部,组织“复社”,参与编辑出版《鲁迅全集》和《西行漫记》等。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之后,与郭沫若、茅盾等人发起组织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通过这些团体的活动,进一步接触中国共产党。

内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白色恐怖日甚,郑振铎等民主人士,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妥善安排,经上海转道香港进入解放区,最终到达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历任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他把这一切看作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充满感激之情。

在主持全国文物工作时,郑振铎提出制定法律、法令和政策的若干建议,并参与这些文件的起草。具体做的事有:接收和改造旧有的博物馆;领导组织一批大型的田野考古活动;收集和保护流散的文物;尽可能保护重要古建筑;创办文物研究期刊,等等。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还继续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如主编《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撰写中国古代艺术史的专题论文。

在文学研究方面:一是关于楚辞和屈原的研究,二是关于关汉卿及其戏剧作品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文学史专题的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在文学创作方面则由于“应酬太多,琐事太烦,提笔时间实在少”(《郑振铎致潘景郑函》),作品确实不多。但值得一提的是短篇小说《汨罗江》,反映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过程及其思想感情的波澜,富有美学意境,堪称上乘之作。

173163941440795.jpg

《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书影


郑振铎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是名副其实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不幸的是,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团访问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时,因所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罹难,终年60岁。

回顾郑振铎的一生,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勇于向旧势力作斗争,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物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称之为文化战士,可谓实至名归。

郑振铎从不忘祖籍地,他经常署名“长乐郑振铎”。遇难前10天的“最后一次讲话”,还念念不忘自己是“出生在温州的福建人”。

时至今日,福建人,对这位卓越的乡贤无不感到骄傲与自豪!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4年5期,作者为原福建省广电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