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学术研究”专题·
论铁血丞相李纲的英雄本色
吴邦才
邵武,历史上被称为铁城。这座铁城在宋代出了一位铁血丞相——李纲。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其英雄本色。名垂青史的抗金英雄李纲,其鲜明的英雄本色便是:爱国爱民、无私无畏、能文能武。
李纲可谓是爱国爱民的英雄。李纲出生在内忧外患的战乱年代,从小立志忠义报国济民。政和二年(1112), 三十岁的李纲进士及第,走上仕途,累官至监察御史兼殿中待御史。宣和元年李纲任太常少卿,他上的第一份奏折, 是针对京都遭水灾,提出“因众志,协众力,济危图安,上以答天地之戒,下以慰亿兆之心”的忧国恤民的主张。然而,忠言逆耳。李纲的进言非但不被采 纳,反而被斥“所论不当”,贬职南剑洲沙阳县监税务。绍兴三年(1133), 荆湖一带农民因不满朝廷对外御敌不力,对内暴敛横征,纷纷起义。朝廷为安定后方,又重新启用李纲,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
李刚到任后采取怀柔之策,招抚起义军,废除苛捐重赋。不到一年,荆湖地区 “境内遂安,流移归业”。然而,朝中奸臣诬告李刚居功自傲,“使军民独知 有纲,不知有陛下”。李纲又被降职为西京崇福宫提举。李纲一生仕途多舛, 六起六落,每次都因为评击误国秧民之弊,主张救国恤民之举而受政治迫害, 遭贬受挫。但是,无论蒙受多少委曲,遭遇多少磨难,李纲都始终不改初心,坚贞报国,心系苍生。
朱熹在亲撰的《邵武军学丞相陇西李公祠记》中盛赞李纲:“知有君父 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其身之祸福。虽以谗间窜斥,屡濒九死, 而其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并为李忠 定祠书匾“一世伟人”,还题联:“孤忠伟节、垂法戒于万世;至策大猷、奠宗社于三朝。”
李纲更可谓是无私无畏的英雄。宣和七年(1125),金国败盟,举兵南侵直逼汴京,在朝文武,茫然无策。这时,李纲挺身而出,血书奏请徽宗内禅钦宗,并上“御戎五策”。徽宗恐慌,仓皇离京, 出走镇江。钦宗下诏亲征, 任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李纲临危受命,带领军民拼死保卫汴京。 见久攻不下,金兵撤退。然而,汴京保卫战后,朝廷竟以“专主战议,丧师费 财”的罪名,将李纲撤职,贬到西南担任闲职。靖康元年,金兵再度南侵,汴京城破,掳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北宗遂亡,令李纲悲痛不已。
南宋政权建立之初,宋高宗起用李纲为相。李纲提出了抗金建国的十大主张。然而,宋高宗听信主和派谗言,未采纳李纲的主张,反而将李纲落职 去鄂州,后流放到海南岛。建炎三年(1129),金兵又大举南侵,宋高宗为抵 抗金兵,不得不把李纲调回。李纲针对金兵渡江进犯,上奏御敌三策。宋高宗 称赞“料敌于千里之外,制胜于三策之间”,采纳了李纲的御敌之策。军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金斗争的胜利。但朝廷却以胜求和, 向金称臣纳贡,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李纲极为气愤,痛国事无可为,请辞回乡养病,临终前仍 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李纲虽是壮志难酬,但心系社稷,无私无畏的精神永 存。明代工部尚书雷礼拜谒李忠定祠后赞叹:“孤忠自许扶三帝,九死何为惜一身。”
李纲还是能文能武的英雄。李纲本是一介儒生,怀有“继往圣之绝学, 开万世之太平”之志。只是由于时逢乱世,外敌入侵,为了保家卫国,临危受命投笔从戎,成为领兵打仗的军事家,但其本质上仍是饱读诗书的儒学家。
李纲通经学,精诗文。他对《易》学潜心研究,著有《易传内篇》10卷,《易传外篇》12卷,《论语评说》10卷等,成为从祀于孔庙的儒学先贤。 李纲生前书写的奏折数十篇,不仅切中时弊,显露真知灼见,而且行文简约, 文词锋利,不失为佳作。李纲还写了不少诗词,多半是抒发情怀的。如《病 牛》一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 卧残阳。”借牛自喻,抒发以天下苍生为已任的济世情怀。李纲对家乡闽北饱 含深情,写了不少思念家乡,赞美故里的诗词。其中,篇幅最长的是李纲途经 武夷山时写下的《武夷山赋》。李纲在序中写道:“予闽人也,游宦四方,每 以未至其下为恨。”赋中对武夷山奇观佳观,极尽赞美,借此抒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与眷念。
具有爱国爱民、无私无畏、能文能武之英雄本色的李纲是闽北的骄傲,是福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年,适逢李纲诞辰940周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缅怀李纲爱国爱民的英雄事绩,更要弘扬李纲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增强能文能武的过硬本领。时代呼唤英雄,也必将造就英雄。我们相信,新时代一定会涌现出更多英雄,为强国建设构筑新的长城。
作者简介:吴邦才,武夷学院原党委书记、武夷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