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界这盏“明灯”将长明在人们心中
吴拏云
2024年10月24日,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庄晏成先生,在泉州溘然离世,享年85岁。这位德高望重、钟情地方文化、热心文化公益的泉州名人,生前一直坚守弘扬和宣传闽南传统文化的立场,讲好泉州故事,展现可爱、可敬、可信的泉州形象,推动泉州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斯人虽逝,但庄老为泉州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泉州文化界这盏“明灯”,将长明在人们心中。
庄晏成毕其一生为泉州文化摇旗呐喊(木票 摄)
筚路蓝缕 创办“一报一台”
庄晏成,1940年12月出生,1964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3年5月任晋江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地委党校校长、地区社科联主席。
自从原中共晋江地委机关报《泉州报》于1969年4月1日停刊后,泉州一直没有地方机关报。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地区的民营经济非常活跃,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更好地宣传国家改革开放相关政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急需一个权威的宣传阵地。1984年年初,在当时中共晋江地委的支持下,时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庄晏成向省委提出了创办《泉州晚报》的申请,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复和支持。同年4月,行署顾问张田丁、地委宣传部部长庄晏成、地委副秘书长王敬萱三人组成《泉州晚报》筹备领导小组,由庄晏成负责具体运作。次年1月,筹备领导小组又指定黄梅雨、周焜民、陈日升等同志筹备出版《泉州晚报》。
那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场地,庄晏成就向政府借了两间办公室当作“临时报址”,后来扩至九间;没有采编人员,就千方百计找部门抽调人手,就地开办速成班培训上岗;印报设备也是比较落后的铅字印刷设备,排版需要人工一个字一个字地“拼版”。条件虽苦,但在庄晏成的鼓舞下,大伙办报热情如火。1985年4月1日,《泉州晚报》创刊号(试样)编印出版,为5月份撤地设市献上了一份厚礼。刊头的“泉州晚报”四字,还是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仲莘、时任晋江地委宣传部部长庄晏成请来泉考察的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题写的。那年,《泉州晚报》创刊号只发行7000份,因而报纸一问世,就被读者争相传阅。这份泉州人民期盼已久的报纸带着油墨的清香,承载着时代的重任,如春燕展翅,飞入千家万户。
1986年至1991年,庄晏成出任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市委党校校长、市社科联主席。上任伊始,即迎来了一大难题。“泉州有了自己的报纸,当然也要有属于泉州人的电视台才行。迅速成立泉州电视台!”这是当时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庄晏成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但这在当时谈何容易。1986年至1987年,省内市级频道的指标极度稀缺,市广电局人员多次到省里争取签批,最终无果。庄晏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找来曾在省广播电台工作过的刘贤成同志,要求他“无论如何在年底一定要把泉州电视台办起来”。刘贤成不负所托,终于在1987年12月19日获得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同意批复,着手创办起泉州电视台。
1989年5月,庄晏成(前排右二)等人共同欢迎李亦园先生从台返梓居于鲤城区下孝友巷故居
1987年12月19日,庄晏成(右二)等陪同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参观泉州海交馆
1988年春节,泉州电视台试播,当年9月1日正式开播。刘贤成任首任台长。建台初期,全台工作人员只有20多人,设备简陋,仅有2台摄录机,1条编辑线。庄晏成多次到台里鼓舞士气,激励创作团队逆流而上,攻坚克难。之后,电视台工作人员凭借着对电视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坚持每星期采编、播出3组新闻,并开辟了3个栏目。节目一经播出,反响颇佳。1989—1991年期间,泉州电视台新闻被福建电视台采用近600条,被中央电视台选用播出170余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居全省前列,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一报一台”开办起来后,庄晏成特别重视专刊、副刊和文化栏目的打造。在他的心目中,泉州应该开出自己的文化之花。那些年,《泉州晚报》专刊、副刊精品栏目多达10多个,整份报纸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泉州电视台也相继开设了不少特色专栏频道,诸如《蔡六故事》《话说泉州》《咱厝戏台》等具有乡土气息的栏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庄老还亲自为《泉州晚报》撰稿。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至2024年期间,庄老共在《泉州晚报》刊发诗歌、文章10多篇次。
乡土情怀 赓续泉州文脉
泉州南音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不只在闽南地区广泛流传,也随着侨胞出海的脚步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传播,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海外南音界与泉州恢复了密切往来。1981年元宵佳节,泉州市举办首届南音大会唱,菲律宾南音代表团前来参加。之后,在乡音的感召之下,大批海外华侨、侨眷返乡省亲,寻根谒祖。
庄晏成对于南音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他认为,南音扎根在泉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早已融入家乡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泉州应不遗余力开展南音保护工作,采取措施对南音进行保护与传承,培养出更多的南音新秀,为南音传承注入新的活力。1988年,在时任泉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庄晏成的支持下,泉州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福建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1989年,在庄晏成的倡议和推动下,泉州市文化、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将南音作为乡土教材、特色课程引入中小学校。迄今,南音入校园已有35年,全市已有超过200所中小学校开展南音教学,20多万名中小学生受过南音熏陶。一代代泉州学子与南音结缘,为南音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庄晏成的关心和指导下,1991年9月29日,泉州还成立了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为光扬南音事业,展现南音新风貌、新活力、新作为,做出非凡的贡献。
庄晏成对于泉州木偶艺术的发展同样给予高度的关注,多次表示木偶戏表演要让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智慧。1986年,首届泉州国际木偶节在古城隆重举办,是时刚出任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庄晏成表示要全力将国际木偶节打造成木偶艺术交流、传承和发展的国际平台。后来,首届泉州国际木偶节果然大获成功,泉州木偶表演大师与来自奥地利、英国、德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上杭、漳州等地的木偶界同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艺术家们以艺会友、叙艺通情,让世界木偶艺术碰撞出了鲜艳夺目的光彩。
不仅是对泉州曲艺,对于泉州文化刊物,庄晏成同样寄予厚望。1984年他创办《泉州学刊》,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支持刊物融合更多力量、蓬勃发展,以此扩大泉州影响力。
1990年,庄晏成主编的《泉州历史人物传》一书正式发行。该书的出版,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为该书题签,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何少川为此书作序。《泉州历史人物传》收录了泉州100位历史人物,每位人物按其年代顺序排列,独立成章,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视角,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泉州人物的风貌,展现泉州人才辈出的盛况。
跋涉一生 馨香留予后人
庄晏成1993年9月起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1998年4月起任福建省文化厅巡视员,直至2000年退休。
退休后的庄晏成一直关注和支持泉州文化社团的情况和工作,持续参与泉州西湖文化促进会、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泉州俞大猷研究会等社团开展的积极有益的工作,满腔热情地出席“泉州西湖之夜文艺演出”“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泉港·中国长寿之乡·上巳节”“大美泉州·诗书画摄影系列展”“温陵讲坛·文化系列讲座”“西湖迎春·桃符赠祥瑞”等文化品牌活动,以此继续助力泉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2007年,庄晏成出任泉州老年大学副校长。他从多年从事文化事业的丰富经验出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团建设,应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他的引领指导下,泉州老年大学获得了“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庄老还特别重视办好校刊校报。
行程万里,初心不变。从2020年起,庄晏成多次与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的专家、学者,组成文化遗产调研组,到泉州各乡镇开展调研工作。他们实地参观并调研了南安诗山、凤山寺、杏塘土楼、潘氏入闽始祖文化园、泉州台商投资区雍进士第、锦田黄氏文化园、鲤城仁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马甲镇仙公山、泉州东门窑址等数十处文物古迹点,为泉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言献策。“泉州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泉州,也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世界。我们一定要把遗产保护的责任代代接续下去。”庄晏成在调研中这样说道。可以说,直至离世前,庄老都还在为弘扬泉州文化而跋涉着。
杜甫有云:“我于窗中窥伤鹤,恰如仰头见春台。”斯人虽逝,但庄老留给泉州的祝福永存。(吴拏云/文;泉州市政协文史委等/图)
(原载于《泉州晚报》2024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