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寻仙踪 铁城张三丰
马星辉
一
邵武雄踞八闽要道,自古有:“一滩高一丈,邵武在天上”之说,盖因其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乃兵家必争之地。故,宋时邵武曾为军制,亦称之为铁城。
灵气秀敏、风水显盛的邵武,历史上名人辈出,李纲、严羽、张三丰、黄峭、上官均、杜杲等人均出于此。其中太极一代宗师张三丰,智慧卓越,穷通三教,以道为尊,精于内丹、避谷、预测之术,是武当内家拳集大成者。他将修道的智慧与武学、医学融为一体,在中华道教史和武学史留下了辉煌篇章。
关于张三丰的生平记载以及他的出生地,许久以来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权威的说法。最早见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任自垣先生编纂的《敇建大岳太和山志》称:
“张全一,号三丰。相传留侯之裔,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往无常往。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作者任自垣初为武当山玉虚宫提点,后升职为朝廷太常寺丞,他所撰文章描述,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反映了张三丰一生弘扬道教,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反元兴汉,为大明江山立下不朽奇功。天顺三年(1549年),英宗皇帝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以“真武神仙”的神位,被当时邵武府所辖的光泽、泰宁、建宁等县所祀奉,后扩大到整个闽北以及江西的黎川、资溪、铅山等地。
2009夏天,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先后相继报道:“发现武当太极一代宗师张三丰家谱,他乃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人,生于南宋景定甲子五年(1264年)。”这个消息震惊了中外,央视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发布这个新闻消息绝不是轻率之举,自是经过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掌握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2012年九月中旬,央视国际频道的记者们再一次走访了邵武,挖掘整理史料和遗迹并播出了太极张三丰在和平镇的故事。于是,有关张三丰的祖籍地一时又成世人关注、争论的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
关于张三丰的祖籍地有二十余种说法(包括韩国、日本等国也向世界申遗,言太极张三丰为他们国家文化。这自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天方夜谭)。目前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福建邵武与辽宁阜新这两个地方,笔者本着孤证不求的宗旨,数年来从史料、遗迹、族谱等一系列证据进行认真细研考证,应该说邵武无疑是张三丰祖籍地可信度最高的地方。首先是在志书记载方面:
明朝嘉靖年间所编《邵武府志》,清朝咸丰年间所编《邵武县志》,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共有八处之多。《邵武府志》仙释卷上言:“张三丰,又名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村人。家贫,负薪养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吕洞宾)”;
福建省省志《闽书》的仙释卷中(636页)一样有记述:“宋时,张三丰遇吕洞宾点化,其母去世,殡于邵武坎头北胜寺”;
《邵武县志》第31页中有“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114页中有“神仙桥,在旧墟街尾(现和平村),为张三丰飞升处”;128页中有“仙婆墓,在旧墟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240页中有“北胜寺,道者张子冲尝居北”;以及“翠云庵,张子冲建,题梁二十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绳工”的记载。
邵武和平的《张家族谱》记载:“绍定公大常迁居四十二都坑池而立家焉,市街董家坪壬山丙向生三子:子冲、子林、子忠。”
元朝至正二十五年,张三丰被赐封为道仙,并修建宗教家庙,祀神位。但是和平张家族谱只说到张子冲,却未提到张三丰。这确实让人有所怀疑,这个张子冲不能肯定他就是张三丰?
然而,一年多后,发现邵武金坑乡大常村《张家族谱》有了进一步的论证。这本族谱于清朝光绪己卯年(1879年)所修,年代久远,详实有据,其中有张三丰族侄孙张文谨敬撰《宋故华州椽子冲公传》一文达1300余字,其中言:
“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张,邵武坎下人,业樵,善事母,然性好道,尝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后果遇吕而得度。母卒,殡于北胜寺,遂弃妻子,茸翠云庵居焉,踪迹无常,所至多异,后不知所终。”
与族谱相佐证的是,张三丰修炼所在的和平翠云庵寺院中,至今仍保存着元朝至正年间的石础、石雕等。相传乃张三丰被朝廷赐为真人后,由邵武官府对翠云庵进行了重修,在天井处还有元代石雕、石水缸、石槽等;
在和平镇通往翠云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碑,乃明朝年间所刻,记载张三丰修炼的一段文字;
和平的留仙峰上闭关的石屋中,有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亦记载张三丰在留仙峰闭关修炼的文字;
洋半天自然村的三丰观(亦叫灵济宫),一块石头刻着“御印”二字,传说是元朝至正年间朝廷赐给张三丰的印鉴;
清朝乾隆年间,邵武分县(今和平镇)姓韦的县丞,在和平镇神仙桥头重修了张三丰母亲的墓;
在邵南一带民间,几百年来有许多张三丰的故事传说,老幼皆知,并非现在才有此传说流行。
三
至于有关张三丰是辽东人的说法,源出于《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另一点则是张三丰在辽宁留有大量的历史足迹。
但仅此两点,难以认定张三丰便是辽宁人。
元、明两朝时期,张三丰确有一段时间在元版图的辽东一带传道,为百姓医病解难,名声甚优为颂扬张三丰的事迹,有人作民间抄本《三丰供传》一篇,其中道:“道童张三丰,年二十八岁,辽阳人氏。乃父张子安所生第五子。自幼眼疾,舍送碧宫,投师礼傅。后复云游湖广襄阳府天竺庵养性修真。”
但张三丰自叙云:“延佑初,余年六十七。”以此数乃宋理宗之淳佑年才正确(1241—1252年间)。故抄本本意虽好,可惜存谬误于世,且其事迹记载颇多歧异,不足以信。
《淮海杂记》亦记载:“三丰老仙,龙虎裔孙也。其祖裕贤公,移家于金之懿州。”《张三丰全集》亦记载:“先世汉时留侯张子房,世居沛国丰邑。九世孙道陵天师,寓江西信州龙虎山。裔孙裕贤,宋时人也。南渡末,自迁辽东。”
现今,在武当山供奉的张三丰塑像有两个版本,一是依据明朝皇家理想所塑造的张三丰形象,衣着华丽、富态从容,毫无疑问有很大的美化程度其中;而一个张三丰塑像则是精练干瘦,身着蓑衣,头戴斗笠。众所周知,蓑衣,斗笠是南方才有的物件,应该说后一个版本更为真实可信,更为接近历史原貌的张三丰本人形象。
由此可见,是张三丰祖父由福建邵武迁往辽东,而非是张三丰的祖籍地。当时北方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张三丰乃游道之人,走遍了名山大川,留有不少遗迹与传说,故而后人错把他乡当故乡,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包括张三丰到过济州岛(今韩国,时属元朝之地)留下了一些历史足迹,也就因此韩国便说张三丰是他们韩国人。
2016年四月间,笔者特意前往韩国济州岛拜访了当地的华人学者,说到张三丰均不知所以然。据史料证,张三丰祖父张裕贤,精星算卜卦,南宋之时,认为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逐携眷属,徒迁辽阳。但到老却郁郁不得志,客死于辽阳。其第三个儿子张绍定(即张三丰父亲)见在异乡难以出人头地,且南方人经受不了北方的冰天雪地,故在南宋末期回到了老家福建邵武。
四
让人不解的是,张三丰为世人所仰慕,但和平镇张三丰的后人认为张三丰疯疯癫癫,邋里邋遢,不以耕读为本,不走仕途之路,有违张家祖训。故,张家族人羞于宣扬张三丰这个人。
实际上,凡有大抱负的奇伟之人必有与众不同之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族人难以体谅张三丰弃绝浮华的真性情,他在《自述与汪子》一诗中言道:
做尽疯狂装尽呆,归真守道远尘埃。
风波险处抽身转,水月光中鉴面来。
张三丰邋遢疯癫,事出有因:除却他年轻时夜潜邵武县衙,怒杀贪官污吏,后恐被官府怀疑,牵连家人,故装邋遢,假扮疯颠的原因外;与两个他极为尊敬的人有关:一是南宋著名诗论家、诗人严羽,二人在邵武北门富屯溪旁相识,后来成为忘年交。张三丰尤是敬佩严羽的英雄本色,数次投笔从戎,抗击外虏。抗元失败后,他避隐于邵武老家,行为怪异,邋里邋遢,酷暑之时身着羊裘,于北门富屯溪边垂钓,放荡不羁,嘲讽当时;
二是武当山的田蓑衣,他与张三丰有师徒之谊。早在北宋未时,武当山殿宇被金兵尽毁,他闻之痛心泣血,于绍兴十一年率徒来到武当山,披荆斩棘,兴复五龙宫殿宇,并创立了著名的武当山五龙派。此人无论春夏秋冬只穿一件蓑衣,隆冬腊月,身上真气如蒸,盛夏之时,其身温凉如玉;可数月不食,步履如飞,所居的隐仙岩,石壁万仞,下临深渊,鸟兽难行,但他往来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受严羽与田蓑衣二人之影响,张三丰亦以邋遢形象示人,但他在《游戏》一词中表达了自己本色:
来来往往原无碍,往往来来度有情。
醉跨苍龙游玉宇,闲呼白鹤到瑶京。
上天陪得高真坐,下地能随丐者行。
木叶做衣云作笠,神通自在谁能与。
张三丰后来得田蓑衣传授五龙绝艺,并得九天宝剑与黑铁尺。从此一刀一尺走天涯,一纳一蓑度寒暑,替天行道,反元兴汉。
五
邵武三国时置县,明洪武元年升为府,说来亦与张三丰有着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年幼时跟随母亲从安徽凤阳逃荒到福建邵武,得张三丰悉心相助,知会芹田(今邵武城郊镇境内)寺庙长老收留。及后,张三丰又遣江湖奇士刘伯温,智者李善长,江南首富沈万三等人辅佐朱元璋,为大明江山立下奇功。因而朱元璋感恩在心,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立将邵武升为府,并拨款重修芹田寺庙,赐名为报恩寺。
后来,张三丰因不满朱元璋鸟尽弓藏、大肆诛杀功臣,便辞朝归隐武当山。虽然他远离朝廷,但始终没有忘记汉室江山的安危兴衰,他曾先后两次以邋遢道人的形象出现京城:
第一次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大统。他感到最棘手的是宗藩问题,盖因朱元璋封了25个儿子为藩王镇守全国各地。其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分踞一方、尾大不掉的宗藩问题。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叔叔们对他这个侄儿并不买账,即位时燕王朱棣曾以手拍了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道:“不意侄儿乃有今日,可喜可贺呀!”那种看似贺喜,实为大不屑的口气,让建文帝直冒出寒意。燕王朱棣是众藩王中军功最大、战绩最多、手下兵马精壮,早蓄有不轨之志。对此,建文皇帝忧心忡忡。
建文二年(1399年)的一天。建文皇帝正与朝臣商议大事,侍卫官禀报:有一道人在皇宫户部门前神踪诡秘、形迹可疑,数番驱赶于他。刚在东边赶走,瞬间在西边又见到了他,怎么赶也赶不走。后见他在户部大门题对联一副后,平地消失了踪影,侍卫们见事情奇异,便抄下此联报知朝廷析解。那对联云:
燕子将营垒,龙孙不在潭;
波平风又起,海上问三三。
百官传阅,莫得其解,独有户部侍郎卓敬禀奏建文帝道:“启奏圣上!依微臣大胆破解,这末尾的‘三’字写于门中,乃是借门缝作‘丰’字一竖也。想来是张三丰真人来矣。而‘燕子’者,是指燕王朱棣,‘龙孙’者乃指建文皇上。看来其语显示殊凶,皇上当谨慎小心为是。”
建文帝听了心中一惊,莫非今日果真是张三丰祖师爷前来告诫自己?当下,建文帝遂坚定了先前的削藩之意,并开始付诸于行动。但可惜他行动迟缓,被燕王朱棣先自发起“靖难之兵”进京问罪。大乱之中建文帝差点死于大火。所幸张三丰从武当山及时赶到南京出手相救,告之建文帝:“当初贫道与你爷爷早预料有今日之事,故在宫中藏有铁箱一只,内有应急之策。”果然,在密处寻到精致铁箱,打开一看,有写好名字的度牒三张,名为应文、应能、应贤,以及三套袈裟、帽鞋,另有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手书写道:“允炆孙儿,遇难之时从鬼门关出,余众者分别从御沟而行,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建文皇帝见此,不胜悲叹道:“皇爷爷及张先生早知今日矣。”言罢,急急随张三丰潜往东南之地避难。
六
张三丰第二次进京入殿,为燕王朱棣在登基之时。心虚的朱棣巴望旧朝中能有一位威望的名臣出来执笔,为他草诏登基大书,以图借助名人贤士笔墨掩天下人之耳目。但没料到遭到建文皇帝旧臣们的坚拒。朱棣大怒之下起杀心,诛戮建文重臣方孝儒等近百名,株连九族人命几千条。张三丰闻讯从千里之外的邵武留仙峰来到京城,他一副邋遢道人模样,在宫廷前仰面朝天,口中反复吟道: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锦衣卫见这邋遢道人言语冲犯帝忌,当即将这疯癫道人拿下。那道人也不辩驳也不反抗,只是笑呵呵地任由卫士们将他押至朝廷大殿之上。
张三丰上殿后睨了一眼龙位上的朱棣,只是唱了个喏,打了个稽首,便一屁股大咧咧地在殿正中盘膝坐下。朱棣历来尊重道教,故见了也不计较,在龙座上问道:“朕且问你,你姓甚名谁?在何处名山修道?”
张三丰笑呵呵地应道:“贫道有名无姓,有横无竖,有乾无坤,有阴无阳,有教无道,所以大家都叫我为半半道人或邋遢道人。”
朱棣听了亦笑道:“朕看你确实是邋里邋遢,但为何称自己为半半道人,这是何缘故?”
张三丰说:“半半道人邋遢汉,不参禅,不朝拜;懒打坐,懒受戒;为道走天涯,漂泊走四方;不登名利场,不管成和败;今日天下青白不分,正邪不辫,端的是半醉半醒、半痴半胡涂、半真半假半疯癫。”
朱棣厉声呵斥道:“你好是大胆!话中有话,变着法子讥讽当朝,别以为朕听不出来!何言今日天下青白不分,正邪不辩?你说得清楚便罢,道不明白你今天出不了这皇宫大殿!”
邋遢道人当即收起笑容,厉声道:“听出来就好!那建文帝仁厚温和,以柔治国,削藩乃是无奈之举,却招来你的怨恨,发起靖难之兵害他亡命。现今你为一纸登基诏书,又如此大开杀戒,株连十族,前所未闻,手段毒辣,实实有违天道。今日贫道警戒于你,凡事不可赶尽杀绝,如能就此收敛改过,则是朱家皇朝大幸。”
朱棣闻言不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杀心顿起。但转眼间冷静了下来,板着脸呵斥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你别以为你有些道行,可终究是王土之地的一个子民罢了,怎敢如此胆大包天,将君王不放在眼里!”
张三丰听了呵呵大笑,突然纵身一跃,稳稳地悬浮在大殿的半空之中,低首对朱棣笑道:“贫道乃张三丰是也!你睁眼看来,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之所累,非是你王土之地,怎么能算你的子民呢?”
朱棣大惊失色,才知眼前这位邋遢道人乃是祖师爷是也,慌的连忙下了龙座,便要躬身下拜。张三丰在半空中摆了摆手道:“不必了!山野之鹤收受不起天子大礼。响鼓不用重槌,看你此番情景已知厉害关系,贫道就不消再说了。但你且记住: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你身为帝王者,当行帝道之帝,行王道之王,威不能霸、强不能悍,只有治心才是治国之道。”说完,张三丰从半空中徐徐落下,紧接着一个趋身而起掠过大殿,倏地一阵风过,宫殿中已不见了他的身影,却听得从大殿外传来中气如虹,字字清晰的吟诵声:
万事乘除总在天,叔侄骨肉何相煎?
放眼看,莫窄量,古今兴废转眼间。
众文武大臣惊愕失色、面面相觑,低头耷脑,皆做声不得。庆幸的是明成祖朱棣不仅不怒不恼,倒是出奇的平静,张三丰的警训之言,让他想起元初之时,曾有道教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给成吉思汗讲道止战,“一言止杀”大功大德,被世人啧啧称道。今天张三丰如出一辙的“殿前训帝”,使朱棣猛然间有所醒悟,暴戾之气有所收敛。自此后,明成祖朱棣止暴施仁,勤政善政,不敢怠慢于百姓。这真要庆幸张三丰殿前训帝、力挽狂澜,使得中国有了二十三年的永乐盛世,大明帝国威名于世界之林,谱写了中华民族盛天下的一段辉煌历史。
七
不久,朱棣想把张三丰延请朝廷为官,一者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为他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于永乐三年(1405年)他亲笔修书一封,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遗憾的是张三丰神龙见首不见尾,寻之不见。永乐五年(1408年),朱棣听说张三丰在邵武道峰山(今邵武境内)修道,又派大臣张宇初邀请张三丰进京,但未果;次年,再命张宇初数次寻访,仍未果;永乐十年二月,朱棣又派在京为官的道录司右正孙碧云到邵武寻找张三丰,并写《御制书》一封。
孙碧云乃张三丰的得意弟子,当初是张三丰把他推荐给明太祖朱元璋,当了朝廷的命官。师徒虽说见了面,但张三丰依然回绝朝廷之请,只是为了不使徒弟孙碧云为难,回信一封曰:
“永乐皇帝陛下:臣本野夫,于时无益。伏愿陞下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民福主福,民寿主寿,方士金石,勿信为佳。山野村夫张三丰叩首。”
朱棣阅罢长叹一声,知张三丰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他并不死心,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前后整整有十年,均是无功而返,言张三丰神龙见首不见尾,无迹可寻。
确如此,直至今天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只有武当山这段时间最为全面翔实,其它皆为传说。2015年夏天,笔者前往武当山采风,据武当山五龙宫道长证言:祖师爷张三丰经常外出弘扬道教,偶有回到福建老家修身养性,常于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均在邵武境内)三峰之间瞬间来往,故世人又尊称他为“张三峰”是也。遍查邵武历史道教中人物,能有此神通灵异,也只有张三丰具备这样的条件。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流失,一些真相难以十全十美示于世人。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文史工作者们的挖掘和努力,有关一代宗师张三丰的众多传说与故事会逐渐还原于历史的真貌。笔者于2016年夏天再次前往武当山,拜访武当道教协会中人,有幸与武当派传人王福利师傅探讨张三丰传奇,他言道:“张三丰不仅是邵武人,也不仅是武当山的祖师爷,而是全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但愿政府有关方面能进行一次官方与专业的研讨,对张三丰的祖籍地有一个权威性的认定,无论是中国哪里?只要不被他国恶意抢注为幸。
(本文原载于《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