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记
——福建省级革命基点村漳平市永福镇龙车村新变化
卢如昌 黄开鸿
伍洪祥题写的纪念馆
福建漳平市永福龙车村,利用红色资源,坚持绿色发展,小山村嬗变为美丽乡村。
保持革命底色 传承红色基因
“龙车革命纪念馆”,由伍洪祥题写馆名。馆内陈列土地革命时期的文物、图片、资料等。大厅右侧悬挂漳平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岩南漳县委和中共龙车支部在龙车村成立的图片。丰富的馆藏把人们带到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荣桓、粟裕、邓子恢,方方、郭化若、张鼎丞、谭震林、魏金水、伍洪祥等曾在这块红土地纵横驰骋,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28年夏秋之交,龙车村游宗汉、游祖辉、陈世鉴、游宗光、游首旺等一批热血青年,经邓子恢、郭滴人等闽西早期革命领导人的介绍,先后加入共产党,并成立中共龙车支部,建立龙车革命赤卫队。
纪念碑
1929年,朱德率领红四军军部和一、三纵队进驻龙车村,帮助中共龙车支部成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分田斗争。红八团和岩南漳游击队在龙车建立政治、军事集训基地和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革命根据地军民在党组织坚强领导下,密切配合红八团、红九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清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4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此成立,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为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谭震林为军事部长,统一领导闽西南地区的游击战争。1935年6月,邓子恢主持成立了岩南漳县委。1936年2月16日,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成立,魏金水任主席,陈朝盘任副主席。1936年春节,红八团、龙岩游击大队和岩南漳游击队集中到龙车进行第三次军队整训。1938年,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龙车村的许多青年踊跃参军,进一步扩大革命力量,经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赢得了“红旗不倒”的美誉。龙车村是“省级革命基点村”。龙车革命纪念馆和龙车英雄纪念碑记载了74名革命烈士名字,还有上百名从龙车村走出并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牺牲的无名英烈。仅在“湘江战役”中,永福镇红军就有一个团壮烈牺牲。
振兴乡村经济 坚持绿色发展
龙车村地处(龙)岩南(靖)漳(平)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素有闽西红色革命的“小莫斯科”之称。
众多的革命遗迹旧址群,是龙车村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近几年,龙车村全力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对漳平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游氏宗祠”、龙车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凤岐堂”、龙车革命纪念馆进行了修缮,对龙车革命纪念碑广场进行提升,还对两处重点革命旧址进行修葺。一个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旅游产业链形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目前,龙车红色教育旅游区一期工程建设已竣工。朱德旧居“沂远宅”、“白皮红心楼远堂”、邓子恢旧居、岩南漳军政委员会、红八团整训旧址、战壕、红军洞等遗址群也正在抢修中。此外,旅游公厕、农家乐、龙车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与选址,可望二、三年内年建成对外开放。为了保护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县镇老区办、老促会、党史部门和文史学者的帮助下,龙车村加紧挖掘整理红色革命素材,收集革命文物,在讲好革命故事上下功夫,以提升知名度。去年至今,已接待100多批、10000余人次游客。
种植高山花卉,发展绿色产业。龙车村具有高海拔(海拔1000米)、低纬度优势。村民摇身一变成为花农,种植起蟹爪兰、瑞香、富贵籽、茶花。就拿种花专业大户李顺金来说,他建起一个花卉大棚,种植8万多盆君子兰和2万多盆蟹爪兰,一年花卉收入达20多万元。近年,龙车村还引进、种植欧洲月季花。这种花适应性强,繁殖快,且花色品种多,产出效益快,45天为一周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发展蔬菜瓜果,形成绿色产业。龙车村采用大棚种植果蔬,种有芹菜、葱,黄瓜、佛手瓜等品种。芹菜一年可种植三茬,每户年收入10多万元。目前,全村种植蔬菜2000多亩,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5万元,收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可喜的是,种植花卉、高山反季节蔬菜,如今已成为龙车村乡村经济振兴、绿色发展的主要项目。龙车村民,正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努力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红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