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巷的记忆
朱谷忠
人是会流动的,而曾经住过的地方,却会一直在心里存留着。福州三坊七巷中的黄巷,尽管我搬离它有数十年头了,但它却是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影像。
是什么,让我留下如此深切的记忆?
那是多年前,我有幸从乡下调进福州,由单位分配居住在黄巷。初次走进巷子时,我惊讶地发现,灰白的马鞍墙有点年久失修,陈旧的民居高低歪斜;往敞开的门里看,一些妇女在小天井里淘米洗菜;坐在藤椅上的老人正守着收音机打发时间……那时我年轻,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在心里想道:省会城市,也有这样老旧的地方?
随后的日子是每天白天上班,晚间看书睡觉。有时入夜后躺在床上,看着窗外一角幽静的夜空,听见巷子里细碎的雨声,还有隐约的脚步声,感觉自己被一种异乡的孤独包围着,心里有说不出的烦闷。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供职的杂志社领导派我去当地居委会联系,专门采写一篇有关黄巷历史的稿子。我接受任务后心里就嘀咕了:黄巷有什么好写的?两天后,我拿着介绍信去找居委会,他们非常热情,特意请了一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老周前来为我讲解。老周身体健康硬朗,说话爽快热情。当我们沿着巷子一家家探访过去,我发现他对这一带十分熟悉,一件一物,都能说出由来,记忆清晰,言语活泼,让我心里顿感亲切与敬佩。特别是他在讲述黄巷的过去时,不急不躁,情感饱满,似把一罐“佛跳墙”细火慢炖,香气绵绵散出,又不至于消失得太快,令人深领其味。于是边走边看边听,我恍如醍醐灌顶,兴趣大增,探究的思绪,也随着老人的话声,在古巷的历史记忆中不断飘拂着……
黄巷的记忆老周对我强调说,要了解黄巷,得从这里的建筑物及名人故居入手。别小看那些古旧的门窗,细看皆采用镂空精雕;一些并不起眼的大门内,却都有精巧的台阶、门框、花座、柱杆。原来,黄巷历史悠久,两晋时中原衣冠士族南迁入闽,其中部分黄姓的后裔便聚居于此,定心耕读,于是就有硕儒黄璞等辈,修学守道,深居简出,令人肃然生敬。据说,当年连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攻城拔寨,经过此巷,竟也熄炬噤声而过,秋毫无犯,传为佳话。巷内有一座小楼,就是黄璞晚年故居旧址。而在文史知识方面少得可怜的我,怎么也想不到黄璞早年的故居,竟然是在离我老家不远的一个地方——莆田涵江区黄霞村内。后来,江苏巡抚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在黄巷的故居进行全面修葺,建有藏书房、假山、水池、拱桥等,古意盎然,文气扑面。老周还告诉我,再往前走,斜对面是郎官巷,思想家严复的故居坐落其间;出巷口向右,数百步外是杨桥路口,那里有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饱含历史沧桑的三坊七巷,可谓文儒鼎盛、衣锦风流。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黄巷,原是三坊七巷一支极其重要的文脉。从此,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名人足迹、风物人情,在我心中连接起一根纽带般的人文简牍,使我产生了一种珍爱之意、尊崇之心。
此后,我常常在夜晚去巷中散步。走出巷,便是小街蜿蜒细长、石板路似乎有点凹陷的南后街,两侧栉比鳞次的几乎是清一色土木结构的平房,蜡染、纸扎、印花布店、银器饰品、酒坊、菜馆等等,一家挨着一家。较好看的是小楼屋檐,或相峙,或比翼,上透一线天光,下照人影憧憧,在我看来,很有一番古朴深邃的意味。那年月,夜市并不热闹,可选可买的只有福州小特产一类的东西,倒是遇见在门前上坐着或者站着的老依伯、老依姆,笑着向你点头,只等你的借问,那亲切谦和的福州语音,听了若温润的微风轻轻地拭拂着,让人有几分忘怀。
还记得,有一年夏天傍晚,下班回来的我,在黄巷路口突然遇到香港诗人张诗剑、陈娟夫妇。一问,才知他们的亲家就世居在黄巷。随之,他们热情地拉我一起到他们亲家那里吃个便饭,之后就在小院一角,围着方桌喝茶、聊天。那小院露天的地方不大,但空气流通,时有微风拂过,让坐靠在藤椅上的我很是快活地享受着清新和凉爽,更有一种福州人所说的惬意。院中置一水缸,造型朴素,满缸的水面上倒映着一枚盈月,每当轻风过去,那头上的月亮便会在水中晃动荡漾,坐着看去,如两三渔火跳跃,让我们的笑声也又平添了几分意趣。就是那一晚,张诗剑夫妇还向我介绍道,黄巷有不少裔孙遍及世界,从事商贸垦殖,特别是明清以来,向外播迁日益增多。然而,在历史上,黄巷还曾羁留过北方游牧部落的毛、萨、葛氏移民,巷人善待兄弟族群的兼容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2006年开始,福州市进行三坊七巷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在这之前,我便和单位的同事们接到通知,恋恋不舍地搬离了黄巷。后来,从报上得知,至2013年,三坊七巷全面完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与风貌保护,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与利用的成功案例。
说实话,对三坊七巷的保护与修复,不少人开头是有点担心的。原因是当时国内有一些地方,对古街及历史文化遗存还没有专项保护规划,保护无章可循,因此造成了乱拆乱建,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混杂,破坏了古街原有的风貌格调,使不少人痛心疾首。令人高兴的是,三坊七巷没有重蹈这个覆辙!
这些年来,我有机会总是爱回黄巷走走。我发觉:任何时候,当我来到巷里,不管是一个偶然的邂逅,还是一次短暂的对视,似都可以在窄窄的巷道上觅见自己曾经的印迹和情怀,在熙来攘往中明了人世的生活乐趣。不是么?一个店面,一个招牌,一道车辙,一块碑石,均有它的来历、故事。想来不仅凉意浸透,而且温暖滋润。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一个古街区,文化形态最核心也最直观的呈现,莫过于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如此,曾在黄巷生活过的我,每次临走,仿觉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境,会随我而去。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