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 18: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魏章官



《福建日报》采访好传统追忆

 

魏章官

 

 

《福建日报》有丰富的传统精神作风,值得弘扬!联系我过去负责过的农村、经济和要闻三个部门的采编工作,谈点体会。

 

深入采访

 

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在于选角度,选好角度的关键在于分析力度,分析到位的关键在于采访深度,而采访的关键又在于工作态度。过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更要深入采访,艰苦奋斗。

那个年代,《福建日报》记者到一个县采访一般住三五天,到大队(村)采访经常住一夜,有时住几天,而且都交粮票和伙食费。住村部床铺,枕头是两块砖头或一捆旧报纸放在草席下,被褥往往有汗臭味、脚丫味和跳蚤,要忍一忍。

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到闽侯县祥谦公社杨厝大队副村台岭山农场采访,夜宿农场柴油发电机房,睡地铺,机声响亮,电灯通明,实在困了才睡着。

到边远县乡采访,一路火车汽车要跑十来个小时,有的要走两天。再到山村,野渡无人舟自横,要自己撑船过河。翻山越岭,从这村走到那村,问问好,听得见;握握手,走半天。

我先后3次到粮食“单改双”先进大队闽清县千米高山柯洋采访,走2小时几乎都是上坡。虽然冬天,但爬到山顶却冒汗。坐下休息片刻,又受凉感冒。这是第一次上山经历。

最后一次到柯洋,住党支书家,半夜起床方便,出房门本应右拐,我却直走,扑通一声,掉到廊下2米深的猪圈,猪吓得大叫。还好猪们活动小区布满烂泥屎尿,使我没受伤,但满身猪屎尿,惊动房东起来烧汤给我洗澡。

过去到农村采访,三轮车、自行车、小四轮农用车、拖拉机等,什么车我都坐过。

改革开放伊始,我从福州汽车站坐客车到长乐县玉田乡,再步行到琅岐村采访事先掌握的“边远田分田到户”事迹。当晚开座谈会,写稿到深夜,在村部睡了5小时多,依约凌晨4点半起床,乘坐运菜拖拉机到福州台江码头,再坐公交车回报社。到家发现裤兜缝线处破裂,想必是拖拉机在青圃岭坑畦路跳动所致。

次日一早,看到琅岐村“分田到户”稿件登上报纸头版头条,感到此行采访虽然比较辛苦,但值得!

忘不了到霞浦县采访回程坐破车。那天上车对号入座,真倒霉碰到坐垫没了,剩下方框4根铁条。只好斜坐铁条上,有时颠簸厉害,屁股痛,就站起来;站累了,又坐铁框。如此反复,车程6小时之久。途中下雨,车顶漏雨哗啦啦,我和乘客们车内打雨伞。

回来后,我把乘破车见闻写了见报。霞浦县群众来信说:“非常感谢《福建日报》记者!霞浦汽车站破车被曝光后,都换新车啦!”群众感谢信,犹如清风扑面,使我感到坐一回破车也值得。

每当强台风登陆前夕,半夜三更,我无论电呼哪位记者跟省领导到第一线,他们都闻风而动,招之即来。平时,不少同事没有节假日,有时通宵达旦赶写稿件。我曾经连续三天漏夜赶写福建援藏长稿。那时夜晚加班过了12点,加班费5元,相当于一碗“康师傅”,我和本部同事一直都没填报领取。

 

打响品牌栏目

 

报纸宣传要创名牌栏目和精品佳作。值得回望点赞的是,《福建日报》曾于1989年11月16日至1990年7月31日开展“住村三昼夜”系列征文报道,收到始料不及的宣传效果。

“住村三昼夜”,是《福建日报》农村处记者首先住村深入群众采访,耳闻目睹了“包产到户,不要干部”的现象,村一级组织建设被忽视,相当多的村子工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中心工作在落实中出现了“下梗阻”。其时,联想到党中央号召坚持群众路线,转变领导作风,时任农村处处长陈宁、副处长魏章官,约时任总编辑助理熊利武,一起商定在版面上设个栏目“住村三昼夜”并报总编辑林振夏,林总称赞不已,并决定由农村处为主采编,全社有关处室共同推动。

一石激起千重浪,万千干部下基层。农村处收到不少群众“要求住村”的来信,有的村干部和村民还到报社请人住村。记者住村采访,很快带动了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住村抓村。这个系列报道仅80多天,县以上党政领导有343人参加“住村三昼夜”活动,还出现了有关领导住厂、住店、住校“三昼夜”,帮助解决不少具体问题。

时任省委书记陈光毅称赞:“《福建日报》驻村三昼夜系列报道抓得好,推动了领导作风的转变,推动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领导干部走出“文山会海”,有的是到曾经战斗或工作过的村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重温旧情。有的则自带背包,自己煮饭吃,不给群众添麻烦。不少领导干部住村的时间还超过三昼夜。龙岩地区1989年底抽调400多名干部,奔赴1700多个村开展为期15天的住村活动。有的地方组织干部驻村、抓村一年,有的还派一批干部驻村任职。

万千干部到农村,多半是去老区基点村、贫困村和后进村,有些是先进村。不再像过去那样“下村三小时”听汇报作指示,而是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谈生产,嘘寒问暖,排忧解难,结果拆了“隔心墙”,架起“连心桥”,与群众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南平王台村土改时期的老支书黄如锡,对住村的南平地委书记说:“这些年我们山区公路通了,可是同上级的‘交通’却断了。现在领导住村,‘交通’又恢复了。”闽东群众对住村住厂干部说:“你们有50年代的好作风,我们对党就有50年代的感情。”

领导干部驻村、抓村的过程,就是为基层办实事的过程。那时农村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承包不完善,有些群众怕政策变;农田水利年久失修,服务工作搞不起来;农村剩余劳力多起来没出路,一些群众生活困难;还有乱砍森林、聚众赌博、占地盖房等歪风。

对这些问题,在各级干部驻村、抓村中都给予帮助解决。漳浦县委书记到院边村住三昼夜,发现村里水渠变“干渠”达23年之久。每天夜间挑灯等水挑水浇菜的群众达300多人。县委书记含泪说:“缺水这么严重,我们关心太迟了。来年春耕没水灌溉,我来替你们挑水。”他说干就干,参加劳动,组织群众修复水渠,制定了联管用水协议。

大量事实说明,干部驻村、抓村抓出名堂来,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工作也好做了。农民高兴地说:“现在是真的共产党进村了!”

“住村三昼夜”系列报道获得1989年福建新闻一等奖,被载入1989年的《中国新闻年鉴》。其中一组稿件获得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都载文赞扬《福建日报》“住村三昼夜”系列报道。

此外,《福建日报》农村处还开展了历时3个月的“一车出口活鳗被卡引起的思考”系列报道,连带曝光了闽北等地“一路关卡一路罚,农民运销难又怕”的现象,获得省委书记和省长的肯定与支持,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议》。

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农村处还在版面上开设一年多的“法律顾问”和“政策顾问”栏目,主要由我负责组稿、撰稿。

 

快速反应

 

作为《福建日报》要闻采访部门,一个重要任务是跟省领导下基层调研。我要求跟领导调研或参加省里会议的记者,必须做到“准时就是迟到”,提前10分钟到场。我还发表一篇《准时就是迟到》的评论。

我要求采访部应对省领导外出调研采访任务,注意选派脑子反应快、动作快、笔头快的“三快记者”。

记者反应“快”,不但对新闻事项反应要快,能够尽快采写出稿件,而且对领导同志的新说法、新概括、新思路、新理念和所强调的问题,要保持新闻敏感性,及时领悟,铭记于脑,写出评论。

可是,有的跟领导调研的记者,往往只把领导在正式会议上的讲话稿拿来加以摘编,发一篇几百字的“调研消息”就了事。其实,这是小菜一碟。真正有意思的,是领导同志在会议之外调研过程中的感言和指示,哪怕三言两语,很可能就是新闻眼或新闻最佳角度,很可能就是写评论的好由头、好标题。

这就要求,记者跟领导调研不能隔着几个人,以致对领导话语没听到或没听清楚。可以说,跟领导看到不等于听到,听到不等于听清,听清不等于听懂,听懂不等于听透。总之,跟领导调研采访,务必做到跟紧、听到、听清、听懂、听透,而且要想想领导为什么那样说,有什么新思路、新提法、新理念。然后用评论或杂谈的形式,把领导同志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的话语,写入调研新闻,或者作为由头导语写出评论。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我跟省委一位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到三明调研采访,就以他有新意的语言作标题,写了《慎提献礼工程》《建新村≠建新房》《新旧两相宜》《别墅莫成“别野”》等5篇评论。

反应快,要贯穿于整个新闻采写中,包括快速灵活应对领导同志审稿的意见。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跟省委书记在闽北调研返回车上,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给我出了个调研报道的标题:“岁首农为首,温暖送基层”。

一般来说,领导出的标题或审稿时改动的标题,记者不宜提出异议。但这位秘书长平易近人好说话,我便立即提出修改意见,说:从字面上看,“岁首农为首”,那么“岁中”“岁尾”是不是就不要“农为首”?应该说一年到头都要“农为首”。可否改两字:“春来农为首”。这个“春”字,反映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带来农业的春天;眼下时令春季,一年之计在于春;省领导又来农村调研,带来春的气息和希望。

省委书记听了,当着大家的面称赞说:“老魏出了个好标题。”

至于笔头快,要快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一次跟省委书记到闽北调研抗洪救灾,晚上在浦城县开座谈会,省委书记听汇报到11点才发表讲话,12点讲完,那么我边听边爬格子,书记讲完,2000来字的稿件我也写完了,做到写稿跟书记讲话同步。一散会,稿件就送审。不然,书记去睡觉怎么好叫他审稿?报社夜班老总还等我发稿呢!

 

团结协作,创优增收

 

《福建日报》团结协作精神好,报社和处室领导同志对上尊重,对下看重,对己自重,左右前后和谐为重。

首先要关心人。总编辑林振夏曾经找我,说农村处谁谁年纪大了没对象,你要关心一下。他还开玩笑地提到一位大龄记者:“再不找对象,不能入党”(党章没这规定,但这话说明老总对员工的关心)。我对处里三位没对象的,一个个找他们谈话。还对同事的家庭一个个走访,对夫妻分居两地的,我写信给有关县领导,帮忙调到福州。春节前后,请同事的配偶和恋爱中的朋友一起吃一餐饭,感谢他们对本处和本报工作的支持。

其次要多出点子。用点子,以新闻题目或版面栏目,去引领和安排处室采编工作。比如《住村三昼夜》、建瓯《一车春笋过11道关卡》《竹山风波》和南平《林农重负要减轻》等全省一等奖新闻,都是有意识地去抓问题、抓新闻,从而做到版面稿件创优。

那些年我按报社要求,注意“两手抓”,创优高:一是稿件创优,农村采访处9个人做到下乡百天(人均),上头条百篇,评好稿百篇;二是为报社广告业务创收数额高。

8年间,农村处后改为农村采访处,共获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授予的“抗洪救灾”“服务农业”等奖状、锦旗21面。后来撤销农村采访处,我受聘到经济编辑室,也只有9个人。我引领大家坚持“两创”,不但多创好版面好稿件,而且为报社广告创收数额名列各处室前茅。

作者为《福建日报》要闻采访部原主任、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