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23: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元锦



新闻园地笔耕一生的“老黄牛”林奔

 

张元锦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从厦门大学中文系调到福建日报社,从教学工作转变为新闻工作,这是我心仪已久的职业,遂了我多年的愿望。从念高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我对新闻工作情有独钟,经常为《厦门日报》《福建日报》和中国新闻社等媒体投稿,其中尤其关注《福建日报》的报道。因此,调到《福建日报》之前,我对该报记者“林奔”就有一定的印象。在我的想象中,如此老到的笔手,肯定年纪不小,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到了报社,方知他还很年轻,只不过三十五六岁,还是青年人,令我敬慕!之后,我还从老同志口里了解到,林奔同志历来不遗余力地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新闻报道,无论是解放初期的“剿匪土改”,还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互助合作”“贯彻婚姻法”等,他都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写了大量接地气、高质量的消息通讯,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些新闻报道,虽然都已是成了“明日黄花”,可这是历史的记录,时代的印记,他一直十分珍惜。

在后来的工作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振奋人心。林奔同志可谓是一位弄潮儿,勇立潮头,积极投身到对改革开放浪潮的报道之中。这个阶段,我对林奔同志的了解更多了,更具体了,也更立体化了。他对党的新闻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矢志不移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他具有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辨别是非的犀利眼光以及过硬的新闻业务本领。此时,福建广大农村正掀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热潮,林奔同志紧紧抓住这一新生事物,及时地加以报道,较全面、深入地反映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具体主持了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请给我们松绑》的报道战役。该报道战役开篇为《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呼:请给我们松绑》,刊登于1984年3月24日头版头条的位置上。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为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二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开;三为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四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以现在的目光看,其中某些提法存在些许不足,但是,这在当时是破天荒地开先河,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对我国企业的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松绑”的雄风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劲吹,其推动作用广泛而又深远。正因为如此,这一报道荣获了1984年第六届全国好新闻特等奖,也就众望所归了。

新闻园地笔耕一生的“老黄牛”林奔可以说,新闻工作是林奔同志的终身职业,挥笔描绘时代是他的精彩人生。他在福建日报社兢兢业业、勤奋笔耕、任劳任怨、忘我工作,一干就将近40个年头,从青丝缕缕到白发苍苍,始终没有离开过,成为伟大时代的一名忠实记录者和激情洋溢的歌手。回想过往的峥嵘岁月,他庆幸自己生逢其时,党为他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在上海参加南下服务团,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进军福建,到了福建,为我省解放区新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支援前线、剿匪反霸、镇反土改,为八闽大地各条战线的创基立业作出贡献;他更庆幸生逢盛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大力宣传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改革开放、对外宣传、放眼世界,为福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全方位的发展繁荣,洒下了心血,奉献了力量。

离休之后,即使进入21世纪,林奔同志到了耄耋之年、随后又进入鲐背之龄,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杆,埋头耕耘。南下时,他编在第一大队第一中队,该中队的战友们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常在他的脑海里萦绕着,无法忘怀。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有生之年将这些故事写出来,以教育后来者。于是,他奋笔疾书,一篇篇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便在他参与编辑的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的《战友通讯》和南下团史研究会会刊《历程》上刊登出来,与老战友们和南下服务团第二三代分享,并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收入到《林奔自选集》中,得到了同志们的肯定和赞赏。这期间,他依然担任《嘤求通讯》(中学校友通讯)的主编,每期认真审稿,严格把关,从无差错,还时不时撰写文章在通讯上发表。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站得高、看得远,胸怀世界,眼观天下,视野广阔,是敢为人先的改革者。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精神,他在一次与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同志座谈时提出:“《福建画报》应该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还要面向世界。”“我们对外开放,就要让世界了解福建,也要让福建了解世界。”可以说,这精辟的见解,不仅是对《福建画报》提出的要求,也是对福建宣传工作提出的总要求。随后,他的主张成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而风靡全国。在我省,项南同志支持各种媒体开办专版、专栏,刊登有关文章,传递海内外的信息。他支持福建日报社创办《港台信息报》,支持省文联创办《台港文学选刊》,引进港台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这一时期,福建无论是对内宣传还是对外宣传,都生机勃勃,有声有色,氛围浓厚,鼓舞人心。

为了加大福建的对外宣传力度,省委鼓励新闻工作者走出去参观学习。林奔同志有幸随省领导前往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广东省参观取经,后又赴美国友好区州——俄勒冈州访问,感触良多,使其思想更加解放,眼界更加开阔,并决心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记得当时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香港《大公报》三家福建记者站(后改为办事处)相继成立,为福建宣传开拓了新渠道,取得了新成效。有一段时间,香港《商报》决定出版“福建专版”,每周4个版,由林奔同志带领几位年轻同志配合记者站同志,利用空余时间组稿、选稿、编稿、审稿、组版。这些专版的主要内容有福建改革开放所采取的新举措,所取得的新成就,所呈现的新景象,所展示的新面貌,以及八闽大地的名胜古迹、景点景区,如武夷山水、福建土楼、福州西湖和鼓山、将乐玉华洞等,以塑造福建改革开放的新形象,进而吸引港资、台资、外资和境外众多的游客。专版内容由林奔同志总把关,刊出后,受到境外读者的欢迎。编辑专版没有任何报酬,可林奔及其他同志依然乐此不疲。

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奔同志在参加福建好新闻评奖和参加新闻职称评定时,都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并常常提出建设性意见。

记得1991年8月17日,林奔同志当选为福建省新闻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并兼任福建省新闻协会、福建省新闻学会秘书长。省新闻“两会”每年都得组织全省好新闻的评选工作。作为新闻“两会”秘书长,这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评选开始之前,他组织协会年轻同志,将申报的稿件加以分门别类,有消息、通讯、言论等;对评委们的情况,林奔同志了如指掌,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分成若干小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评委们一到齐,就可以马上行动,进入状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除了做好组织工作之外,林奔同志还参加具体的评选工作。每年参评的稿件大几百件,数量大,时间短,工作任务繁重。在评选期间,林奔同志夜以继日地认真阅看每一件稿件,并做了记号。在讨论交流时,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尽可能引导评委们取得共识,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表扬奖各若干篇。以1991年和1992年为例,1991年共评出优秀新闻作品(报刊部分)115件,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33篇,三等奖60篇,表扬奖(特稿)2篇;1992年共评出优秀新闻作品(报刊部分)134篇,其中一等奖22篇,二等奖43篇,三等奖66篇,表扬奖(特稿)3篇。可见其工作量之大,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林奔同志曾是福建省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多次参加评审工作。担任新闻高级职称评委,其本人应具有高级职称,即高级记者或高级编辑。在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省只有两名由全国评定的正高级职称的新闻工作者,除了福建日报社原总编辑林振夏之外,另一名就是林奔。因此,他曾多次分别参加新闻职称副高评委会和正高评委会的评审工作。申报副高和正高的新闻工作者应具备一些硬件,如学历、论文、外语、任职期间业绩、获奖作品等。林奔同志对申报表格及附件与硬件进行认真对照,看是否齐全;对论文仔细阅读、深入研判,看其分量以及理论水平,是否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讨论时,他发表的意见颇为到位。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他对硬件中的学历有自己的看法,认为看学历是必要的,但不能“唯学历论”,更重要的应看申报人的业绩和能力。有的同志虽然学历有所欠缺,但是由于在实践工作中得到磨炼和提高,其业绩和能力都很强,很突出,且能独当一面,有所创新,又是同行们公认的,这样的同志不能因为学历未达标而被否定。经过评委们的深入研讨,大家觉得有道理,终于达成共识。正因为这样,有几位学历未达要求的老同志,也评上了正高新闻职称。这应该是公正的,也是公允的。这不能不说是对评审条件的补充、完善,更是一种突破。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外宣办、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