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溪精舍的顿想
乔 夫
一
史载,朱子年少时随父定居读书的环溪精舍,坐落在城南桥头松溪之滨。朱子祖籍古歙州婺源。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朱子的父亲朱松以太学同上舍成绩准予毕业,授官迪功郎,尉福建路建州政和县。世代以儒为业的婺源朱家,有子被朝廷授官,上下自是欢喜。同年,朱松携家眷8口远离故土,来政和履职。
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后又调往福州长乐任职,于建炎三年(1129年)冬再被调回闽北任建州权职官。时年正值金兵南侵,虏骑汹汹从江西入闽直驱邵武,令闽中官员人心惶惶。朱松亦不例外。为避敌锋芒,保护自身及家眷安全,他放弃了朝廷新委任的职务,携一家老小重新回到政和躲避战乱。
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北撤。五月,不料驻浙江金华的宋军御营前军将杨勍叛乱,他们随即入侵闽北并攻下松溪县城和建州城。朱松不敢再留毗邻的政和,连夜乘船南下,重回尤溪安顿。同年七月,建州瓯宁县盐商范汝为又。逢此乱世,朱松只好在家中韬光养晦。九月十五日,朱子诞生。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盐商范汝为刚被朝廷招安。二月, 南剑州顺昌县的余汝霖、余胜等又聚众造反,不日即犯尤溪毗邻的古田。朱松又携家逃亡古田,再转闽东长溪(今霞浦)寓居。后又因范汝为复叛,兵指闽东,不得安生的朱松再携家逃往福州的桐江,直至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范汝为被剿才再回尤溪。
朱家在尤溪的住处叫“郑氏馆舍”,这是当地名门郑德与赠送给他们寓居的。当年朱松到尤溪任县尉,与时任县丞的郑德与结为知交,他任期届满后,郑家便把这所房子赠献予他。
郑氏馆舍风光秀丽,它背靠毓秀峰,面临青印溪,门前溪畔,有一块白色的沙洲。朱子5岁那年的一天,小伙伴们都在洲上追逐嬉戏,他却独自端坐沙上,用手指画出了刚从父亲书本上看来的八卦图。
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与朱松有太学渊源的好友、崇安五夫里人胡宪来建州担任州学教授。此时,朱松一家已离开南剑州的尤溪寓居建州政和,得知消息不久便带着儿子朱子前来拜会。
好友携子来访,胡宪喜不自胜。他带着朱松父子参观完州学,又带着他们往名刹光孝寺礼佛。刚出广德门踏上跨溪而架的木桥,朱子见对岸有一片宽阔的沙洲,便激动地飞奔而去。他卷起袖口,双膝跪地以指作画,待胡宪和朱松走到近前,一幅八卦图已赫然再现。
朱松知道儿子在青印溪畔的沙洲画卦,他不禁驻足四望, “果然是一派好风光啊!”背面云际山峰峦连绵,前方建溪水玉带环腰,左边宝刹肃穆灵光,右边民舍炊烟袅袅。于是,朱松顿生要来此安家的念想。此念此想,日后果然实现。
二
朱松的一生,命运多舛。
在政和县尉任上不及3年,父亲去世,朱松不得已只能辞官服父丁忧,3年之后方调任尤溪县尉。后每每兵乱侵扰,自建炎三年(1129年)冬携家避乱,朱松连续4年未授官食禄,其家庭生活捉襟见肘。幸有熟识举荐,得任泉州石井镇的地方监税官, 之后又经泉州知州谢克家和翰林学士綦崇礼共同举荐,朱松获得京都应试馆职的机会。绍兴四年(1134年)初,朱松携家回到尤溪,并于当年三月,只身前往京都参加召试,被录用并授秘书省正字之职。但好景不长,正当朱松踌躇满志,且深得时任知枢密院事赵鼎赏识并欲招其为幕僚之时,家母程氏不幸去世。朱松无奈辞职,回尤溪为母守丧3个月后,将灵柩运到政和下葬,之后,又开始漫长的3年丁忧。朱松半生颠簸,家人亦四处流离。
朱子出生之日,正值举家避乱尤溪之时。有资料称:朱子一出生,右眼角上就有7颗黑痣,像七星北斗布阵。朱松请人卜吉凶,卜人曰:“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子,便是孔夫子。”但在儿子的“三朝”洗会上,朱松写下二首《洗儿诗》,其中“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儒冠”之句,却充分表达了他当时对自己儒冠误身以及儿生乱世,恐也只是为国增添 一个征戎打仗之丁罢了的感慨。
尽管如此,朱松仍然在朱子5岁时即送其进了学堂。儿子第一次诵读孝经即了其大意,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松确实惊喜。至此,朱松从“有子添丁助征戎”,立马转向“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 !并在《送儿读书诗》中,对朱子立下了几近严苛的家教:“夜寝灯迟灭,晨兴早发疏。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
由于儿子的聪颖,朱松在儿子幼年时便带着他拜访了南剑州的著名学者李侗先生。从那时起,朱松已初有“不须志四方,教子求寡过”之意,他不仅在自己创办于政和的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教育孩子,还带着孩子常前往松溪湛庐山、建州州学、福州等地访儒问学。
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赵构动议光复中原计划,朱松应召入都。直至绍兴十年(1140年)春,朱松因与秦桧不和遭弹劾,请准任祠官后再返闽北,先寄居在建阳登高山的二妹家中。这次,朱松是真的无意仕途了。他频繁往返于建安、建阳二地,并于当年秋天,就在建州松溪畔的沙洲内侧,构筑了一所风雅幽静的房舍,取名环溪精舍。
三
精舍者,儒家讲学之社也。其既能纳徒讲学,又可居家休养。朱松仔细端详已然于前的屋舍,白墙高立,黛瓦粼粼,虽有茅薝弥角,却也不失昂轩。更重要的是,来闽20余年,朱松携家带眷过往所居的,均为寓所,唯有斯舍,是他自己购地营建之居;唯有斯舍,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荤确复荤确,秋山殊未晴。流年半羁旅,此地几经行。雪岭今慵照,茅薝欲谩营。大钧浑莫问,流坎任余生。”当秋从建阳搬家来环溪精舍的路上,朱松写下了这首诗。
其实,自朱子5岁“始诵孝经,即了其意”起,朱松就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培养儿子的功课。如,绍兴七年(1137年)应召入都时,他将朱子寄居在浦城名门、杨时的高足萧顗家中;绍兴八年(1138年)将妻儿接到都城临安后,又带着朱子先后拜会和结识了诸如杨由义、尹焞、刘勉之、胡铨、胡寅等众多大师名儒。安居环溪精舍后,朱松不仅自身潜心教子,而且广邀名人贤士上门。环溪精舍,常有鸿儒谈笑其间。在朱松和各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朱子诗文水平突飞猛进,南宋诗词家董颖应邀来讲课时,惊叹朱子已“笔力扛鼎”。“骎骎惊子笔生风,开卷犹须一尺穷。年长哪知虫鼠等,眼明已见角犀丰。”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十五月圆之夜,心情愉悦的朱松,以“凤山团饼”之奢,为刚满12周岁的儿子朱子摆了一桌生日之宴。但谁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或许是劳心过度吧,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正是满心欢喜、笑看儿子成长的朱松突然病倒,并于当月二十四日卒于环溪精舍。疾革时朱松手书以家事托刘子羽,命朱子禀学于武夷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三先生,并以父事之。
四
朱松死后,于元时有僧人智源建造城南石桥,“假精舍为督工局”。明代洪武初年,石桥工毕,更精舍名为“方广寺”。明成化二年(1466年),朱松十一世孙朱燉等兄弟于寺旁构建祠堂,主祀朱松,朱子配享。后又有朱松十二世孙朱栉改寺为堂, 重建精舍。直至1973年,建瓯在原址创建袜厂等企业,环溪精舍整体无存。至今,仅原址外侧有一今人敬仰而为的铜雕:朱子坐沙画卦。
是日,笔者伫立于画卦洲旁,于是顿想:环溪精舍已成烟云,但烟云之后,人们可否看见巨大成功的朱子背后,擘画着“望子成龙”这一中华传统家教的精髓?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