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23: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爱枝



朱熹与何兑何镐

 

林爱技

 

 

 

何兑何镐是谁?

一对父子,理学名家,邵武人氏。

宋徽宗重和元年,何兑登进士,初任广西提刑检法官。后为御史马伸所赏识,并向何兑传授程灏、程颐学说。后,马伸因上书朝廷,抨击奸臣,受贬斥,至死。何兑不平,私下将马伸生平事状整编成文。在何兑任辰州通判时,得知秦桧等人篡改历史,掩盖自己屈膝降金等事。何兑不忍,把所辑文章呈报史官,表明马伸的忠直,揭露秦桧的奸伪。儿子何镐劝他等秦桧死后再揭露。“如果我先死呢?死不瞑目啊!”结果被削去官职,打进牢狱,直到秦桧死后,才复官回乡。

“通判”一职要说几句。这个职位相当于知州的副手,从四品。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还有监督当地官员的任务。当年宋太祖设这个职位时,“通判”是由皇帝直接委派,有权向皇帝直接报告有关事宜。知州要向下发布命令,必须有通判一起签字才有效。

何兑平生潜心理学,守官清正,著有《易传》一书。朱熹对他评价很高,称赞他“忠纯笃厚之姿,廉静直方之操,出于天而成于学,充于内而不暴于外”。

他在宅旁为乡亲们挖了一口井,井眼依次为:饮用、洗菜、洗衣、洗污物,功用不同,合理又科学,乡人至今还取用此水。

为了纪念他,乡人把井改称为“通判泉”。2016年,此泉与“台溪精舍”一同由邵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日,我们到井台参观,见其保存完好,台面平整洁净,井水清澈见底。井旁望去大片农田,一望无际,与远山衔接,极目所至,令人心胸开阔。尚读村党支部书记说,计划把周围平整修理,使井与田浑然一体,成为游客必到的胜景。

何镐,何兑之子。少承家学,立志以圣贤为师,一心讲求道德修养。长成后,与理学家朱熹交游甚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他年长于朱熹,朱熹不收他为徒,二人处于亦师亦友的关系。朱熹称赞何镐家学渊源纯正,而才智敏锐,做学能问,“深造默识”“口讲心潜、躬行力践”,非一般诵说闻见所能及。

何镐陪同朱熹、吕祖谦畅游武夷山,有摩崖石刻记载;并随同朱熹参加鹅湖会讲,这些都有利于加深何镐对理学的深解。他为朱熹的《杂学辨》作序,还为朱熹的《吕氏大学解》作跋。他们之间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对所遇问题都坦城相告,明辨己见,书信往来甚多。单就朱熹《答何叔京》书就有41件,既有问候,又有学术阐述,还有辨析,言无不尽。

何镐因父恩补安溪县主薄,未赴任,又调汀州上杭县丞。他为政主张“宽仁”,曾为辖内百姓罢除“税外无名之赋”,受到朝臣称赞。不久,奉命协助郡守处理积案,他处事果断,到任后不到十天,就把书案卷审阅完毕,并提出公正处理。后见该郡赋税负担不均,提出调整意见,郡守不悦,他便辞职回乡。镐为人正直,学问渊博,士人都尊他为师。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处事果敢,颇有政绩,但仕途不畅,退而反乡,收徒讲学,著书立说。后世称他为台溪先生,著有《易说》一卷,《论语说》一卷及《史断》《台溪集》十卷等著作。

宋朝文化发达,有知识不出仕之人,多半在乡间办书斋、学堂、精舍,收徒传教,成了理学的承载之地、传播之地。

何镐回乡之后,定居于七台之麓、小溪之滨,后世学者称他为台溪先生,崇祀乡贤。他在台溪建有“台溪精舍”,亦称“味道堂”,为父子修藏之地,又是教导学生的学堂。

由于何氏父子笃志尚读求贤,影响了整个村子,好学上进蔚为风气,台溪村便改名为尚读村。村支部书记说,如今整个村有12位博士,本科生就更多了,有百多位之众。

 

 

朱熹把“台溪精舍”改为“味道堂”并作记。取“中庸所谓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之言也”“镐取其名是要自己不忘追求,我为之作记,也是为了告诉自己要自励。公(镐)以言事为守,其学终身不少。为人处事处以中庸”“子其为我记之,以告于后人,而镐也亦得出入览观焉,庶乎其有以自励也。”

录《味道堂记》:熹惟何公实先君子太史公同年进士,熹不及拜其床下,独幸得从叔京游,因得其学行之彭,故虽不德不文,不足以称述传信,然仰慕之深,愿得托名于屋壁之间以为幸,因不敢以不能对。既马公以言事嫡死,公归守其学,终身不少变,乡人爱敬,至以中庸何公目之。于他经亦无不学,而尤尽心于《易》,作集传若干卷。惟其知之深,是以守之固,而行之乐;行之乐,是以益味其胶而弗能去也。然公之所谓道者,又岂若世之俗儒习见,老佛虚无寂灭之说,而遂指以为道也哉。考诸公之中庸,亦日五品之民彝而己。熹愚不肖,诚不足以窥大人君子所存之万一,然窃意其名堂之愈,有在于是也。是以敢备书之,以承叔京之命,后之君子,得以考焉。抑叔京之清夷恬旷,不累世纷,既闻道于家庭,又取友于四方,以益求其所未至。其衔训嗣事,而居此堂也,可无愧矣。今又欲由是益自励焉,是其进之锐,而至之远,其可量哉!此为法当得附书,因并始于此云。乾道癸已二月甲申记。

后,何镐调任潭洲善化县令,未赴任就病故。

朱熹得知,悲痛欲绝,痛哭流涕,赶往台溪也不得见最后一面。他为镐公作祭文、题墓志。

朱熹对自己的老师、学生十分敬重和爱惜。同安县是他首仕之地,在他当主薄期间,十分尽力地把文庙办成县学。对县学的操心比当主薄还甚,甄选教师,征集图书,……

他的第一个得意门生许升,人称晦翁之高弟。他当主薄时,许升才13岁,少儿很钦佩满腹经纶的青年教师,决心“励志圣贤之学,尽弃所学以从”。随后朱熹辗转建阳、潭州等地,许升都随往,在迁徙中完成学业,然后回到同安,参与了《程氏语录》的校正,又办学院,“广招学士,培养表琢逐成器之才”,理学在闽南的广播,与许升的努力分不开。

但许升英年早逝,才44岁。朱熹十分痛惜,亲自为之选墓地,择吉日,安葬自己的爱徒,大大超乎了师生的关系。

何镐骤然离世,朱熹十分悲痛。赶往七台村,未能见到最后一面。应何镐家人要求,朱熹为何镐写祭文,作墓志铭。

朱熹老师李侗过世,朱熹夜以继日为之守灵,亲自操办后事。最值得说道的是,他为自己的尊师取得了从祀孔庙的荣光,也开创了从祀的规格。

这里录用朱熹为何镐作的墓碣铭:

距离邵武城区近百里的东乡十九都七台山,靠近富屯溪畔,(今洪墩镇尚读村)有一个有学问和有修养的人,他的名字叫何镐,字叔京,我曾经和他交往游历,并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相互研讨学问,辩论疑难问题。今年冬天,他曾来到我的“寒泉精舍”书院,(位于建阳市马伏天湖边)我留他住了十天。回去后不久他就生病了,患病期间,他写来了一封信,向我告别。书信中没有涉及到个人私事,唯独对自己不能终养天年,被迫放弃对学业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思想而不能忘怀,并感非常遗憾。此时距我们分别后才刚过去一个月。收到他的书信后,我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就立即给他写了回信,等到我的回信到达他家后,就已听闻他已经离开人世了。得到这个消息后,我痛哭一场,非常怀念他。第二天,我前往他家吊唁,他的亲人和学生知道我来祭奠他,就纷纷到灵堂与我相会,大家痛哭失声,并一起商量安排他的丧事与安葬等事宜。他的儿子何琰也驻着孝杖出来向我跪拜哭泣,恳请我为他父亲撰写墓志铭。我因为他的去世,哀痛不已,而他的儿子哀泣请我为他的父亲撰写墓志铭,要如何写他的生平经历,议定:

何家世代居住台溪,几代人都曾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宋重和元年(l118年)他的父亲何兑,考中进士,被朝廷授左朝奉郎,任辰州通判(副市长)。何兑娶妻有陈氏、刘氏、林氏、邓氏,她们都被朝廷封为安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何镐系刘氏所生,何镐孝顺而恭谨,有器量与见识。后来他去学堂读书,每天傍晚回家后,都侍候亲人于左右。读书过目不忘,每天诵读课文数千言还不肯休息。撰写文章时才思敏捷,有自己的思想,他的业余爱好富有情趣,志向高远。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奇才。何兑任广西提刑司检法官时,马伸受朝廷派遣到受灾地区安抚、赈给灾民,稳定灾区统治秩序。他到广西后,知道何兑忠厚贤良,对他颇为赏识,向他传授程颢、程颐的理学学术思想。马伸因上书抨击奸臣事受贬斥而死,何兑暗中将马伸生平事迹编成材料,并坚持他的学术思想。宋绍兴(1131~1162年)间,何兑在辰州任通判期间,从邮报中看到秦桧篡改历史,吹嘘自己忠于赵宗王朝,有再造之功等。于是,何兑将所辑的马伸的事迹报送到尚书省,表明马伸为人忠直,揭露秦桧纵容张邦昌称楚帝的丑行。秦桧就将何兑打进监狱,削去官职,直到秦桧死后才官复原职。何兑平时注重礼义廉耻,道德养身,从来都不把功名利禄放在眼中。他还时常抚恤族人,收养孤儿,扶困济贫。对于兴办公益事业,则竭尽全力,忧虑劳苦,如同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他的言行循规蹈矩,对于学问进行不懈努力追求,为此,作为南州程颢、程颐的理学传承者,我还知道他是马伸理学思想的传承人。

何镐最初是承袭父亲何兑的职务而致仕,恩补为安溪县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但他没有去赴任,而是到江西邓舅柞的帅府,从事机要文书的撰写。后调任汀州上杭县丞。他从政后主张“宽仁”,曾为辖内百姓罢除“税外无名之赋”。得到朝中大臣郑相熊的赞赏。不久,奉命协助郡守处理积案,到职后处事果断及时,不到十天,就把积存的全部文书案卷审阅完毕,并提出公正的处理办法。后来他见到该郡赋税负担不公,就向郡守提出调整的意见。因为郡守不同意他的建议和意见并排挤他,于是就辞职回到家乡。

何镐到江西邓舅柞府上工作素来谨慎,后调任汀州上杭县任职。到了长汀,因为公事繁忙,每年一再推迟回家探亲的时间。如果回去探亲,在探亲期间,他就不再接收朝廷发给的俸禄。他在任期届满,按月计算共14个月,始终保持清清静静,将天地万物,全部归纳于人的本性之中,并放弃科举致仕的道路。当时有很多学者和同事的学问和名气都很大,但他们都尊称他为老师和学长。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并了解现实当下的人。但他从来都不以才华作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也从不后悔没有得到上级重用而随波逐流。

何镐为人清净恬淡,廉洁自律,仁爱和顺。谈论儒家经义,简单易懂,条理通畅。他的著作有《易》《论语说》史论、诗文数十卷,其中有很多言论都可以流传后世。晚年曾修建了一座学堂在七台山,并手书“高远”匾额以此抒发自己的志向。患病后,他召集族人子弟教导和训戒,要求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互相请教,勤勉修为,但没有交待家人今后的生活如何安排,只是要求自己去世后要按照礼来办理丧事,不要用佛,道等异教来违反他的信仰。何镐娶妻为同城的李氏,她的叔父曾是理学大师杨时的弟子,被人称为西山先生。根据何镐的遗嘱,大家都没有违背他的意愿,准备在次年的某一月某一天将何镐安葬于台溪东杨的原野。

大家议论何镐的为人处事,都是我听说过和看到过的。他的儿子何琰等人将他埋葬在台溪东杨的原野,而我既然为他书写生平,其中的文字要最终收纳进墓穴中,但是我尝试着将他的学问用于教育后人,并建议可以将这些东西作为一段记录,写入他的墓志铭里。因为他心地诚实而且有才华,也可以借此宣扬他道德和他施惠于孤寡的恩泽,但是今天他仅仅只得到一个县令的官职,而且还没有上任就去世了,这真是值得哀痛的呀。所以再次叙述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并将起刻在石头上作为墓志铭。

墓志铭的原文如下:

清直而温,夷易而方。惟学不懈,厥猷以光。孰启于家,而居于邦?孰丰其粹,而啬其长!帝罔弗气或交沴。既钦厥承,君则奚愧!莫尊匪德,莫久匪言,铭以相之,刻石墓门。

用现在的话说:正直而又温和,平易,平正。对待学问坚持不懈,顺应道法。谁能够启赋于家,并且能够在自己学问的领域,丰富其中的精粹,并能够收获长处!皇帝没有不看重他的气节、血脉和元气。既然钦服其传承道德,则被役使人而惭愧!大家都要非常尊重他的道德自律,也要记他的言说,现在我写下这段铭文并把它们刻在石头上,放置在墓门口。

本文原载于《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