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偶头雕刻 福建独特工艺品种之一。相传为唐末王审知由中原带来,并在闽南泉州、漳州一带兴起和发展,逐渐流传到台湾及东南亚。明清时期木偶头雕刻已很兴盛,为傀儡戏(也称木偶戏)表演所用,也作民间案头陈设观赏用。主要应用于“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戏之中,规格大小也有所不同。木偶头雕刻以樟木刻制、经裱棉纸、盖粉底、绘脸谱、打川腊揩光,再装头发、胡须等工序而成。原多由佛像雕刻铺承制,清代逐渐形成专业刻制,并逐渐形成不同雕刻表现手法。泉州木偶头较多采用“梨园戏脸谱”,被称为“南派木偶”,漳州多采用“京剧脸谱”,被称为“北派木偶”。近代木偶头雕刻代表性艺人有泉州的江加走,江朝铉父子,漳州为徐年松、徐竹初父子,以及厦门的许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