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瓷塑 福州陶瓷品种。起源于陶俑和陶器的把、嘴、盖等装饰,宋代闽清窑已有少量瓷塑人物、动物、花瓶生产。元代因战乱,福州瓷业萧条,明代得以恢复。福州瓷塑制作,始于1901年前后,闽侯县南通的泥塑艺人张振奎,赴景德镇学习瓷塑多年后,在连江县琯头塘官村建窑,开始时为制作、修补脚镶接、旧佛像手,进而聚集雕塑艺人,并成立“来禧堂”,专门研究明代何朝宗、陈伟的瓷塑佛像,瓷塑生产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后将瓷窑迁至福州的步云山,由张振奎传艺生产。张振奎的高徒高淇年创新了石膏模注浆法,推动批量生产,1926-1937年是瓷塑发展兴盛时期。产品有佛像、传统人物,釉材有猪油白、桐油黄、孩儿红等,主要销往欧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瓷塑生产小组(后改美术瓷厂)。其代表性艺人有高建新、林玉树、吴木森。近20年因企业改制,福州瓷塑已无生产。